男孩进化史读后感

时间:2017-10-28 12:16:47 小学生作文 我要投稿

男孩进化史读后感

男孩进化史读后感

昨天刚写了《一生的学习》读书笔记,作者主要探讨了两件事,一个是生活的意义,一个是教育,书中大量篇幅将“人们不明白生活的意义,以及生活带给人们的各种痛苦和困扰”,归咎于教育的失败。

男孩进化史读后感

巧了,今天还在琢磨这个话题,本想晚上静下心来重新写个读后感,结果却看了最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是“拯救男孩,上海、北京学生成长调查:被抑制的男性优势”,也讨论了两个主题,一个是“拯救男孩”,一个是当前学校教育抑制了男性优势。从文章篇幅和讨论重点看,同样是把“被抑制的男性优势”归咎于“教育误区”。

是现代生活方式更适应女性?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扼杀了男性?是物竞天择基因的变化?如果性别真的错乱了,账该算到谁的头上?

男孩怎么了?近10年来,关于“男孩危机”的话题在世界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表述出现在日常议论、热门书籍,甚至一些国家教育部门的报告中。

男孩中的“娘娘腔”究竟是男孩的误区,还是男性的解放,似乎是一个不那么容易评判的观念问题。

无论如何,威廉姆·波拉克诊断说:当代的男孩们正在经受着一种通病的折磨,简单地说这种通病就叫“找不着北”(anomie)。

各国的教育学家对男孩危机的分析,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说,是现代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以及流行文化正在毁掉男孩们,使他们深陷于无休止的焦虑中。

现代教育制度,被认为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制度,工业化时代的批量生产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的学校制度和考试模式。课堂的静态读写是学校的主要教育方式,它几乎否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其他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以说为主,那么男孩大脑比女孩更容易感到厌烦、分心、瞌睡。“在这种教育方式占上风的年代里,男孩,学习不占优势,在学校长期得不到正面的反馈,他们正在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和身心疲惫。”

对于中学男孩,体内睾-丸素高出女孩15倍之多,在这种与女孩保持一致的生长环境中,他们的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男孩们对此要么逃避,要么服从。逃避的结果表现为自信受挫,服从的结果则压抑了他们的另一些珍贵的品质和天性。

当然也有很多人怀疑这些统计和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男孩的危机?或是否存在男孩的危机?《时代》周刊援引美国教育部高级分析员萨拉·米德的看法说,如果不跟女孩比,只跟过去比,男孩的成就并没有下降,而是提高了。美国男孩的整体学习成绩在提高,大学在校人数在上升,只是他们进步得不如女生快罢了。不应该以女孩的成功来否定男孩的进步。女孩成功的好故事不应该被转化成男孩失败的坏故事。

近10年这一波男孩危机的忧虑在某种程度依然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男性的怀念,2007年一本《给男孩的危险读物》一度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前列,亚马逊畅销书榜的第二位。作者iggulden兄弟中的哥哥曾在伦敦做过英语教师,弟弟在剧场做舞台监督,他们在这本书里教给小男孩爬树、玩七叶树果实、建造一间树屋、捉鱼、磨石、制作弹弓……他们坚持把强烈的好奇心、勇敢、礼貌、坚忍、尝试各种挑战等特征当做完美男性的品质。当然也为男孩讲解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海盗的黄金年代,也讲文学常识,他们列出了“每个男孩都应该知道的”拉丁语句子和7首诗,以及“每个男孩都应该看的”书。这分明实在怀念传统的英国男孩形象。它不仅要鼓励男孩的行动能力,也要把男性的注意力从装饰门面的护肤品和电脑游戏转移到野外和社会生活。

以下摘自《寻找上海男孩》 ◎马戎戎

北京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告诉本刊记者,目前有不少人质疑“拯救男孩”的命题,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依据是目前各行各业的领导岗位依然是男性在占据,女性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势。然而孙云晓说,现在这个现象是30年前教育的结果,那时的孩子们受的束缚相对少,现在的教育方式的后果,会在30年后体现。

“我们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不利于男孩子发展的。”孙云晓说,“因为怕出事,怕乱。静文化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普遍的追求,而这种教育对男孩的伤害是巨大的。血清素的作用之一是自我控制,使人变得理性。男孩的血清素少于女孩子,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女孩比较理性、控制力强、犯错误少。相反,男孩的自我控制力往往较差,好冒险,容易冲动。而杏仁核在生理上可以让人做出类似见义勇为的行为,挺身而出,也可能迅速卷入暴-力和危险行为。男孩子的杏仁核大于女孩,所以男孩先天就容易出问题。”

“我们的教育忽视性别,利女不利男。”孙云晓认为,独生子女政策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有人说,独生子女的父母是在把男孩当女孩养,使中国失去了一代男人。这话说得一针见血。”

“以教育模式而言,中国内地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而不是鼓励创造。考试要求重复,女性的细致认真就发挥了优势,男性的粗枝大叶是不利的。现在连理工科的女生都胜出了。”

“拯救男孩”这样的命题提出的另外一个背景,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从发达国家看,目前明显有男女中性化的趋势。工业化社会,用电脑,不拼体力,拼大脑。女性大脑发育并不差,而男孩使用电脑并不显示出他们的优势。”

“从理论上讲,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第一是亲密性,第二是独立性。母亲教育的天然功能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父亲的教育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约束力。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的反-社-会行为。所以要解决男孩的教育问题,首要是解决父教问题。”孙云晓告诉本刊记者。

以下摘自《“85后”男孩的进化史》 ◎陈晓

这是一个不完全的调查样本。调查对象都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现在就读“大三”或“大四”,自称“85后”。这一代大学男孩,大部分都是在“家庭 学校”这种较简单的二元结构里成长起来的。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评价标准不是以性别做区分,而是以学业成绩为最重要的评判依据。他们在这个单一标准下享受了约20年的“男女平等”。但临近走入社会时,他们了解到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性别角色定位:社会对女性似乎少有要求,男生却要负担起所有的社会责任。

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儿子从不成熟的、反复无常的少年转变成诚实而有爱心的.男人,他们尊重妇女、忠于婚姻、信守承诺,是果断有力的领袖、优秀的劳动者、保持着健康的男性气概。——威廉·波拉克

半个世纪前,男人对于什么是“男人”有一种朴素而明确的理解——身为男人,必须独立、坚强、有勇气、敢于冒险。今天,绝大部分的男孩,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丰厚的物质条件和父母的过度保护麻痹了他们的努力。但成人世界的压力从没有减少过,所以他们越来越不愿意长大。作为男性的一些基本人格特质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鼓励和培养,反而在不断丧失,甚至走向偏执的反面。他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做一个男人意味着什么。如果愿意,二三十年后,也许他能成为一个男人,但有些男孩永远不必长大。

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是这种全球性的男孩危机的根源——在课堂里“安静坐着,读书,写字,举手提问,认真做笔记”的教育方式,从本质上就是适合女孩的,而不是男孩的。

100年前,不是每个男孩都要上大学才能成功,做一个好丈夫,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正派男人。他们可以去工厂,或者当学徒,做生意。但今天,教育变成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根据美国2005年的统计,一个年轻男人如果没上过大学,他的收入不到大学毕业生的一半。他被解雇的风险比大学毕业生高3倍,离婚、犯罪、无家可归的概率也更大。

一个男人必须有一个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不惜牺牲一切,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尤其是青春期,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角色,一个男孩需要通过一个比他年长的男性,最好是父亲,理解身为男性的意义。父亲是男孩学习自制、冷静、责任的榜样。父亲以100万种不同的方式提醒男孩,学习对他们人生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将天性里的攻击性、竞争性和冒险性,找到更富有意义的出口。一个理想的父亲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男孩,什么是真正的男人,什么是真正的男性气概。

【男孩进化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1.男孩的进化史读后感

2.进化史

3.弟弟进化史作文

4.桥的进化史作文

5.手斧男孩读后感

6.袖珍男孩读后感

7.拯救男孩读后感

8.独臂男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