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著读后感

时间:2017-08-19 10:06:21 800字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名著读后感

中国古代名著读后感

刘备只是汉末涿州乡闾间一个小小的地主豪强而已,或者是有些声色犬马之喜好,稍微讲讲义气,并有着一个众多人都会有的梦想和一副不俗的外表罢了!只因背负了曹操对他的“天下英雄”这样一个品评,勉强地经营着辛苦的一生,急急如丧家之犬般流浪了大半辈子,却无所事事。都云刘备能知人用人。嗟乎!刘备贩履织席之徒耳,岂足以言能知人用人!不然,以关、张之力,诸葛之智,若能驱使得力,南面称王自是绰绰有余,何至于蝇营狗苟一生,大喊着“恢复汉室”而最终局促一隅,郁郁而终?

中国古代名著读后感

??

??从公孙瓒、陶谦、吕布到曹操、袁绍、刘表,刘备一路投靠一路背叛,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最终是靠着“借”了荆州立足,然后紧接着以同宗的名义骗了老实人刘璋的成都。在汉中打赢一个“非典型性”的不完全胜仗之后,他便急急忙忙地称王称帝,又立刻无声无息并十分耻辱地把荆州给人送回去了,还搭上了自己手下第一号大将的性命。——这是一个什么样气局的“英雄”啊!称帝之后他大事已了,便可以不顾大局,打着一个给手下人报仇的名义,倾全国之力去讨伐同盟军。他章武元年三月称帝,当年六月就大军东伐,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成都,回过自己的帝宫,回过自己的亲人身边,并在两年之后凄惨地薨于白帝城。——这是什么样气局的皇帝啊!他用关羽守荆州、用魏延守汉中,用马超守边关,什么地方都没得守的是赵云,他用庞统攻蜀中,一再用老兵黄忠当先锋,并托孤李严,这些大约都是失败的战术策略。他一辈子就用那几个人,却仍然不能做到人尽其材。夏侯敦对赵云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很恰当:“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野鬼耳!”——这是什么样气局的领袖啊!

??

??终刘备的一生,是不断战斗的一生,却也是不断失败的一生。他自己基本上从来没有打过胜仗,除了袭取成都这个不堪一提的阴谋之外,他还打过谁并打赢过谁么?没有!反观曹操,也是从一文不名起步,却最终打败了无数豪强军阀,堂堂正正地统一了整个北方。说当时是“三国”,实在是蜀国后裔陈寿先生的地方观念太强所致;说当时是“三国”,实在是背负了儒家观念太久的'明初文人在时代环境下厚积薄发所致,说当时是“三国”,实在是太看得起刘备了!不过,这就是历史。套用当前那个红红火火、胃口很好、不停地品这个品那个的老专家、老学者、老文人易中天老先生的一句话:我们需要这样的历史!

品林黛玉

格本质是自持己见

林黛玉根本未曾融入周围的环境中,由于不通世务,所以显得目下无尘,清高而具叛逆性,使她避免受社会的污染,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得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显得“真”。但也由于她的“出世”,使她局限于“自我”的小圈子里,视野未免过于狭窄,导致她过多地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外界,所以陷入自怜自伤里不能自拔。表现在外面便是:多虑、敏感、多愁善感,过分的自尊以及所谓的的“小家子气”了。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中后部分黛玉的“小家子气”是有所改变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黛玉出场时,不过左右(按原著宝玉出场时十一岁,黛玉小两岁,才九岁,宝钗十二岁。但鲁迅先生认为黛玉出场时与宝玉同岁,均为十一岁),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及年渐长,小时候的任性自然有所改变;二、开始时,宝玉与黛玉之间虽互相爱慕,但仍未表明,黛玉不免对宝钗和湘云怀有疑忌,到后来宝玉和黛玉达成默契时,黛玉才丢开疑忌,与宝钗和湘云的关系渐好了起来;三、宝钗的宽容大度对她亦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宝钗的观点。

总体而言,林黛玉与她所处的环境是绝不协调的,所以她后来的死,似乎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而薛宝钗这个形象我觉得更贴近一般的中国传统女性:宽容,善于适应环境,善解人意。

【中国古代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1.名著简爱读后感

2.名著读后感200

3.名著读后感250

4.名著读后感大全

5.名著英语读后感

6.名著 读后感

7.名著导读 读后感

8.历史名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