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智讨风筝的故事

时间:2021-02-20 09:00:18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蔡锷智讨风筝的故事

  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名人也有各自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蔡锷智讨风筝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蔡锷智讨风筝的故事

  蔡锷,字松坡,出生于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湖南保庆(今湖南邵阳市)人。他十五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后人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在江西、湖南主办军事学堂,不久任广西兵备道。1910年调云南任督署参议,时年二十八岁;1911年为云南都督,1915年发动护国起义,以讨袁护国著称于世。1916年,因病赴日就医,不久病逝,时年三十四岁。

  蔡锷小的时候,有不少机警聪慧的故事流传着,故在当地被称为“神童”。

  蔡锷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地方官吏敲诈勒索,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蔡锷的家庭也是如此,虽然父母拼命干活,家中仍然入不敷出,生活十分艰难,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孩子去上学的事了。但是,小蔡锷却酷爱读书,可没有书又怎么办呢?他便让上学的孩子教他认字。为了使上学的孩子能痛快地教他识字,他便想了个法子,每当上学的孩子下学后玩的时候,他便凑上去和他们玩,由于他善于动脑,玩的花样多而有趣,所以大家都喜欢和他一块玩。时间一久,这些孩子不但主动教他识字,还乐意把书借给他,让他拿回家去自己读。由于借来的书受时间限制,他不得不抓紧时间读,有时头天下午把书借来,第二天一早须还给人家,他便彻夜不眠。就是靠这种方法,用了两年的时间,小蔡锷到八岁的时候,便读完了《千字文》、《诗经》、《论语》和大量名家诗词,还学会了作诗、联对、写文章。

  这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蔡锷等几个上学的孩子下学后,一起去邵阳城外放风筝。正当他们玩得开心的时候,突然有一只风筝的线断了,大家便飞快地朝着风筝落下的方向追去。

  不料,那风筝飘来飘去,竟然飘落在邵阳知府的后院中。当时,大家都感到害怕,不敢去讨,但小蔡锷却对大家说:“那是我们的风筝,落到了他的院中,我们只不过是去讨回来,有什么可怕的呢?”

  于是,在蔡锷的带领下,他们一块来到了知府门前。

  蔡锷跨前一步,对门卫说:“请你进去通报,就说邵阳有个叫蔡锷的向你们老爷反映个情况!”

  知府正在房内喝茶,听说有个叫蔡锷的孩子找他反映情况,觉得新奇,便走出来问道:“你有什么情况要反映呀?”

  蔡锷道:“我们的风筝落到了你的'后院,请大人还给我们!”

  知府一听,不由得生了气,心想,因为要找一个风筝,竟也敢惊动知府,这孩子也太放肆了!可又一想,这孩子确也有些胆识,我倒要乘机考他一考。于是,知府对蔡锷提出,要出个对联,蔡锷如对得上,就把风筝还给他,如对不上,就赶他走。

  知府出的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意思是说:在你们六七个儿童中,谁都赶不上你狡猾。

  蔡锷一听,这是有意取笑于他,便也不甘示弱,眼珠一转,顺口对道:“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下面的一个字,蔡锷故意停下不说。

  知府急忙问道:“公后面是什么?快说呀!”

  蔡锷这才不慌不忙地道:“你还风筝,我就说个‘廉’字,你不还风筝,我就说个‘贪’字!”

  知府见还有些差人在场,能叫他说成“贪”字吗?所以,赶紧命人找来风筝,还给了他。

  蔡锷“智讨风筝”的故事传出后,乡里的人们都大为惊异:一个穷得连饭也难顾上的人家的孩子,怎么学会作诗联对了?难道真是无师自通吗?

  在他们了解到蔡锷自学读书的过程后,又不禁大加赞叹说:真是一个有心计的孩子。

  当地有位著名学者,名叫樊雉,听到蔡锷的读书事迹后,主动上门,表示愿无偿地收他为徒。

  从此,蔡锷才真正地读起书来。蔡锷在樊雉的悉心教导下,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几年后,学识水平便有了飞速的提高,到十四岁那年,便考中了秀才。

【蔡锷智讨风筝的故事】相关文章:

智鸭07-13

急中生智造句-急中生智造句大全05-02

风筝的季节03-04

飞翔在“智美”的天空09-11

东征西讨贬义词吗12-25

风筝上的梦想04-06

风筝的天空作文09-10

又到风筝的季05-06

《智犬破案》阅读答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