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论文

时间:2021-12-25 10:00:25 范文大全 我要投稿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德育论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

  大学德育论文 篇1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能够影响国家未来的命运,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一方面,现在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慢慢的显露出来;另一方面,从国际上看,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国际化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都会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产生剧烈而深刻的影响。

  关于大学德育的途径有如下几点思考。

  1 弘扬民族精神,引领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是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韩国之所以能够冲破美国的统治和日本的奴化教育,让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这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养在韩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无论何时都以民族精神为契合点,团结全部的韩国民众,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及为国献身的精神,这也是韩国德育教育的一个成功之处。

  新加坡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多元化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新加坡政府更加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儒家文化为依托,结合西方民主思想,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环境,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美国也十分重视本国的德育教育,充分发掘其中的历史资源,树立典型形象,培养美国民众作为美国人的自豪感。这一点确实值得中华民族学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我国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建设中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之间的碰撞,一定要把培养民族精神当成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才能一直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培养民族精神,要通过历史教育来激发国民的民族精神。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古代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程。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使得历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在历史教学中也存在层次性、针对性不明显,没有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问题,强于灌输,这些都是造成历史教学低效性的原因。

  2 借鉴东西方文化精华,发展新时期的德育内容

  什么样的德育内容才会为当今的大学生喜爱并接受呢?

  时代在前进,生活在这一时代的青年人,无论从知识量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和以往有了巨大的差别。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奋斗和前途,更加注重自身权利的维护和竞争,更加崇拜实力,更加喜欢去享受生活,而不仅仅是奉献和牺牲。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建立与大学生德育需求相衔接,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此外,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虽然我国仍有多种宗教存在,但长久以来,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批孔的影响,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导致旧的道德观念慢慢被人们抛弃,但是新的道德观念并没有形成。西方思想随着改革开放介入进来,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局面。国民的价值观开始陷入了混乱的状态,这时,德育工作者要给两种文化一个正确的定位,一定要认真做好引领民众道德观念的工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借鉴西方法制民主思想的同时,不要忘记继承儒家文化的精髓,不断发展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3 运用“以器传道”,创新新时期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德育实效性地提高。我国古代就创造出一种“道在器中,以器传道”的德育教育方法。即以日常礼仪规范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培养人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人的心理,直到固化为一种道德观念,并在平常的生活中以此作为道德行为判断的标准,慢慢的就会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宋代思想家程颐为了让儿童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养正,创作了“洒扫、应对、事长之节”的通俗诗歌,让儿童“朝夕歌之”,并伴以舞蹈。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是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与青年“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时间长了,潜移默化的就完成了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过程。

  另外,德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德育工作者应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大学时期,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具有很强的自我判断能力,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辨析能力。让他们去分析一个行为为什么是道德的,或者为什么是非道德的,锻炼大学生自我的道德判断能力。然而,在目前道德教育的现状中往往是颠倒教育的.阶段,这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问题所在。所以,我们以后德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就是不断的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金泳三.开创二十一世纪的新韩国[M].东方出版社,1993.

  [2]张鸿燕.韩国学校德育特色研究之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3.

  [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蒋燕玲,陈奕信.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探悉[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大学德育论文 篇2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文化底蕴深厚,包含许多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推进,多渠道地开展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措施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实践。

  [关键词]传统节日;高职;德育;措施

  德育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活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和国外的教育都很重视德育。我国古代教育中,礼(即德育)被认为是“六艺”之首。孔子在《论语?学而》中阐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肯定“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国外也有类似的观点,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培养人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目前高职学生的生源部分来自第五批招收的普高毕业生,部分为单招单考的“三职生”(中专、职高、技校),而且“三职生”的招生比例越来越高。不同文化基础的生源,使得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势必造成学生思想素质的多元化,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谈空谈理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对学生多方面需求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关于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论述很多,在众多的论述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蕴涵的道德因素涉及较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1]。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文化底蕴深厚,包含许多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推进,多渠道地开展高职院校的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科学有效地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德育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机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1.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高职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和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失去自己的民族位置。”[1]党的以来,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重视建设民族凝聚力,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在动力。“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心结。人们通过节日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民族节日活动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我们民族的魂灵,回归文化根本。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创造回归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来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1]中国传统节日中比如春节、中秋等节日,海内外华人华侨,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兴高采烈,普天同庆。这些传统节日成为鼓舞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及强烈的归属感的载体和契机。例如,每年的春节除夕,无数的中华儿女共聚一堂,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通过电视及各种媒体感受节日快乐、祥和的气氛,此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无疑得到强化。又如元宵节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象征家人团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海峡两岸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又如端午节,与春秋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端午节的各项庆祝活动无一不蕴含着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与春秋晋国介子推有关的清明节,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炎黄子孙、华人华侨只要有条件,很多人回祖国省亲、祭祖扫墓,无形之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后人对屈原和介子推的怀念,正是延续了这种对国家的爱恋。还有,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华人过春节(也叫中国年)时慰问所在国的华侨;海峡两岸的客运包机于2006年6月由原来的春节包机扩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主要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的两岸包机,这其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让高职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对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高职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时俱进的节日文化,能给社会增加和谐、温馨的氛围。

  “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1]所有文化的传承载体是多元化的,但载体的主体都是人,节日文化也不例外,人际交往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而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春节、中秋、端午、清明等重大节日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同事、邻里之间通过各种形式拜年、祝福、送礼,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交往活动。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和节日氛围中,增进亲人、友情,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团结和睦。在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关爱和宽容,有利于调节学生人际关系,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春节、中秋等汉族传统节日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族的雪顿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涉及宗教、历史、天文、哲学、医学、神话传说故事和伦理道德,又联系社会,使参加活动的人了解很多知识并受教,在促进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巨大。所以,高职生在传统节日活动中通过一起聚会、交流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自己和别人能够融洽相处,形成一个和谐的宿舍、班级、校园环境。具备了能宽容、和谐和被人相处的能力,不管身处任何环境,都能够融入进去,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指日可待。

  3.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等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备受年轻人的喜欢,甚至把过洋节当作一种时尚,结果导致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化,甚至被失传、被异化。有专家指出,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是传统节日。因此,应加强对高职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民族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意识地担负起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

  二、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措施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应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中,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选择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培养高职生热爱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授课老师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载体,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目的。我院综合企业技术标准、岗位素质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231”(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即平行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两大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涉及多门相关课程,主要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该课程总共24课时,其中学习项目六领悟民俗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为四学时,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民俗基础知识;熟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及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民俗风情;了解中西方主要节日;培养学生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能力以及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很多积极的民俗,而民俗在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传承性。在授课环节中,有两课时是要求学生家乡主要民情风俗展示,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部分对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更熟悉和感兴趣,而这些民俗中包含着很多道德风尚、宗教观念和传统习惯,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很大的作用。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遴选现有有专长的教师,或者如有条件,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讲授有关知识。

  2.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

  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让传统道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受节日文化所隐含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情结,培养和提升健康情感。并且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结合时代特征,让学生感兴趣。比如清明节,主题可以是“慎终追远,不忘根本”,活动形式可以考虑踏青;扫墓;放风筝;收集清明诗词;清明诗词书法作品展;清明诗词朗诵会;缅怀先烈;收集英烈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等。端午节主题可以是“追求理想,爱国爱家”,活动形式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屈原以及他与端午的故事;开展主题班会;屈原作品朗诵会,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端午的习俗(制作香袋、包粽子,端午赛龙舟习俗等)。中秋节主题可以是“珍惜友情,关爱亲情”,活动形式可以收集中秋诗词,并进行朗诵比赛;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相关习俗;赏月、吃月饼等。在学校层面上,可以考虑结合重大节日,如端午、清明、中秋(春节学生放假不在学校)举办全校的节日庆典、大型的节日文化展览、知识竞赛、征文等。例如我院每年清明节,由学院团委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重阳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端午节学生中做香包,有些班级包粽子等。在节日期间,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教室、宿舍等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的布置与装饰要体现节日的特点和文化内蕴。同时,学校团委、学生处、各系部学生管理部门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在本部门网站开设专栏等方式,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创建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室等平台,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其魅力。这些措施不仅使学校文化氛围得到增强,而且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情感影响,从而有意或无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3.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西方节日在我国大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形式新颖、娱乐性强,迎合了青年人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现在基本变成了放假,而在放假期间,亲戚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和活动的方式就是吃饭、去KTV、购物等,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意义,很少有人去关注,或者根本就没人去想这些问题。日积月累,传统节日还有吸引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学校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思想阵地,应该思考如何处理好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统节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落后的节日文化习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当然,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简单的排斥洋节,而是在尊重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时候,也要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利用各种渠道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寻找切合时代特征的新载体,以期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比如中秋节,我院有些班级在室外办篝火晚会,或者自带音响唱歌、跳舞,各种游戏,同时,赏月、吃月饼,谈论与中秋有关的民俗、故事,传统与现代结合,学生很感兴趣。有些班级邀请身着民族盛装、能歌善舞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起过节,大家一起跳舞、唱歌,交流各自家乡、民族的民俗民风,学生热情高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分析和掌握不同类型高职生的思想状况,在德育中有效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失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周卫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

  [3]李莹.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J].人力资源管理,2014(8).

  [4]易永姣.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德育的实践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1).

  [5]于春华,张继财,高占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6]李林,张晓宾.论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3(23).

  [7]李博豪.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实效[J].教学与管理,2014(3).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德育主任述职报告08-06

有关德育的演讲稿07-11

德育教育演讲稿范文07-30

以德育人,善治善学10-16

小学德育教育心得体会05-01

学生德育教育心得体会05-04

大学课堂09-13

大学青春寄语07-10

大学的未来07-13

大学开学作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