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到哪儿去了?

时间:2018-03-13 11:51:14 小学生作文 我要投稿

都到哪儿去了?

都到哪儿去了?1

去老房子看看,我所谓的老房子就是我家六年前迁出来的普通旧民宅。

都到哪儿去了?

走在那儿的人行道上,两旁都是陌生的新店,以前开在路边的文具店呢?那位开文具店的阿姨呢?那家卖毛线的店呢?都不见了。我的那只口哨还是在那家文具店里买的,我这回来访还想瞧瞧店里是否有新样式呢。可惜找不到踪影了。

再往里走,咦,那条老房子门口的石子小路呢?已经变成一座大公园了!那口山脚下的老水井呢?已经被水泥填没了,我还曾与奶奶一起在那打水洗衣服,无聊时我也会站在井口边照照“镜子”。那位住在山脚边的守园爷爷呢?人也已经走了,记得那时候我上山常常碰见他,高高的身子,手里拿着一把长长的园林剪。六年了,一切都变了,我也长大了,以前在路边疯跑的那个幼稚女孩,天天与我一起玩耍奔跑,如今也该快要上初中了吧!

老房子的位置呢?我也找不到了,那里已经变成一幢幢高高的楼房,还有一个大面积的地下车库。那块巨大的长方体洗衣石板也不见了,记得那时候爷爷经常把家里抓到的老鼠用绳子套住,系在洗衣石板旁边,那只老鼠东窜窜西窜窜,想逃也逃不走,可把我笑坏了,调皮的我还会揪住老鼠的尾巴不放。

那条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小巷也变成建筑工人的临时休住地。记得那时候还有一个两毛钱打热开水的地方,有时我也会跟着大人去打热水、提热水瓶,现在这里已成为了车来车往的大马路。

一切都变了,人也变了,地方也变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都到哪儿去了?2

  ①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看看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可20xx年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②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温度之所以高达48℃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层虽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为火星太小,大气浓度低,温室效应弱,所以火星表面温度夜间可降至-130℃。

  ③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低,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的金属元素,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④经过几亿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地表温度就升高,海水蒸发速度便会加快,形成更多的雨水,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带到地面,再被火山重新喷到空气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后,情况就正好相反,大气温度降低,降雨减少,碳沉积速度也跟着降低,但火山活动不受影响,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重新上升。

  ⑤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火星则因为体积太小,内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动不够剧烈,沉积的碳不能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也被中止了。

  ⑥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它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即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

  ⑦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⑧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有大约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的有机碳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后,累积起来就非常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⑨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得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⑩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选自《晚报文萃》20xx年5月)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1分)

  2.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中加点的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文章最后说“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如果让你写一句忠告人们的话,你怎么说?(4分)

  参考答案:

  1.(2分)碳循环。

  2.(3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

  3.(3分)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从程度上说明金星和火星的大气成分大部分是二氧化碳,但也有其它成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去掉,不符合事实。

  4.示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植树造林,从而改善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今天,你低碳了吗?(有警示性,语言简明,2分)

都到哪儿去了?3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阅读

  湖北省汉川市韩集中学孙开仁拟制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

  看看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可20xx年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温度之所以高达480°C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层虽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为火星太小,大气浓度低,温室效应弱,所以火星表面温度夜间可降至—130°C。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

  火星则因为体积太小,内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动不够剧烈,沉积的碳不能重新被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也被中止了。

  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机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有大约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后,累积起来就非常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拿石油来说。石油的形成需要密封无氧、高温蒸煮、经过微孔的岩石过滤并集中等多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

  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1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摘自20xx年第6期《读者》,作者:袁越,有删改。)

  【阅读提示】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上碳的去向,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的过去、现在的情况以及将来所面临的挑战。读过之后,让读者意识到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很强大的,但是有时候,面对突然产生的变故,大自然也无能为力。阅读此文时,同学们要把握文章在说明事物时的清晰的层次、平实的语言,以及所采用的列数据、作诠释、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关键词句】

  1.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此句高度概括了过去地球的状况,同时与标题形成鲜明的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由此可见,水真是个好东西。一方面能通过自身的循环,带动碳循环,稳定地表温度;另一方面,液态水的化学结构非常适合作为溶剂,让各种分子在水溶液中进行随机碰撞,生命就是在这种碰撞中诞生的。此句为过渡段,很好地将文章前后两大部分衔接起来了。

  3.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这一句为总结语,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地球的现状,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地球。

  【阅读练习】

  1.从说明文分类来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采用 顺序来介绍“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这一科学话题。

  2.看了全文,你知道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呢?

  3.根据文章的具体讲解,横线处最好填写的内容是( )

  A.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再加上有很高的气温,所以很容易进行碳循环。

  B.金星因为温室效应强烈,会阻止地面热量的散失,同时会阻止碳循环的形成。

  C.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

  D.金星被大量的二氧化碳包围着,碳循环因此变得十分地活跃。

  4.划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5.“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一句中,“估计”能否换成“断定”?

  6.文章最后一段说:“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作为人类之中的一员,请你想想办法吧!

  【参考答案】

  1.事理 逻辑

  2.溶解在水中,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一部分留在生物圈,一部分留在地壳中。

  3.C

  4.列数据,作比较,意在说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可观和大自然平衡二氧化碳的能力强。

  5.不能,因为碳循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科学家只能靠科学推断出来,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6.开放性试题。示例:大量种植树木,提高大自然的平衡能力;尽量使用其它新能源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都到哪儿去了?4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金属元素,把它变成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大约有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之后,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13、下面所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被冻成冰球。

  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与地表金属元素结合,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C、火山爆发时,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之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连接成有机碳,成为构建生命体的基本原料。

  14、下面的解说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经过两个碳循环,地球大气层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人们从地层里抽取的石油是地壳中存留的有机碳的极小一部分。

  C、从地球很远的远古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先是显著降低,而现在又成缓慢上升之势。

  D、人类每年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地表温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15.请回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4分,每小题2分)

  (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最后一句说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共10分。其中选择题6分,简答题4分)

  13、B(A项合文意,文中有表述,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C项合文意,见第2段最后一句。D项合文意,第3段表述这个意思。B项不合文意。第2段中说。变为碳酸盐,沉积至岩石层中。该项说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14、D(A项原文。文中第2段说。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第3段说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第4段又说到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B项合文意。第5段说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地球上的有机碳才能变成石油。C项合文意。这项有两个判断,一是远古到现在地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第1段可找不到,第二个判断现代又缓缓上升,见倒数第2段。D项不合文意。该项说排放大量的热量使温度升高,不对。主要是排放二氧化碳使其浓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使地表热量难以向太空释放。)

  15、答案:(1)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2)节能减排,多种树木,绿草。讲解:第1问可参考第4段最后一句。第2问:文中再三强调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使地球升温,所以依文意可想到节能减排;文中说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是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可见增植草木是调节气候的措施之一。

【都到哪儿去了?】相关文章:

1.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2.“玻璃”哪儿去了?

3.风哪儿去了

4.鼻子哪儿去了

5.小狗,去了哪儿?

6.时间哪儿去了作文

7.植物“喝”的水都到哪去了

8.巴金哪儿去了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