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作文

时间:2022-02-28 11:19:04 初二作文 我要投稿

关于辛弃疾的作文(精选46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的作文(精选4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辛弃疾的作文(精选46篇)

  辛弃疾的作文 篇1

  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棵树,那么灌溉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流芳千苦的佳句: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株花,那么养育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美丽动人的语调。

  辛弃疾,他少年时期,胸怀壮志,立志要赶走金人,报国雪耻。他中年时期,立志疆场,却多次被皇帝罢官。他老年时期,隐居山水田园,最终因未能报国而病故。

  辛弃疾,他因报国无门而抱憾而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足以看出稼轩当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足可看出稼轩对收复失地的向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只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他就是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豪言壮志的辛弃疾,还是那个有着报国理想的辛弃疾。

  辛弃疾的作文 篇2

  你的笔下有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在战场杀敌的故事。你的笔下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你的笔下还有宋文帝刘毅隆、王玄谟之北伐,而一事无成还被魏击败的故事。你就是豪放派的领袖,一代词宗辛弃疾。

  你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国土,所以写出了不朽的爱国诗篇,其中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豪放,悲壮异常。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江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你举头眺望长安,可惜只看到了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山挡住,这滔滔江水依然向东流去,夕阳西下,你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你不仅善于写豪放词,婉约词更是别具一格。你写的《青石案·元夕》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末尾所讲的那人也许并非确有其人,不过你寄托的理想化身,寄寓着你政治上失意的身世之惑。

  你就是一个一心为国,屡遭磨难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屡遭磨难,不折不挠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挠,抱憾终生的辛弃疾。你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的作文 篇3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诗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他字幼安,号稼轩。

  辛弃疾这个名字很奇怪,意思是“辛不要生病”,和霍去病的意思一模一样。这个名字和他的出生地点和出生年代有很大关系,“靖康之变”发生以后,宋朝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金兵占领了济南,正好辛弃疾就出生在济南,生活得很悲惨。他的长辈就希望他可以带兵打走金兵。而霍去病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他的长辈希望他能像霍去病一样。

  长大以后,辛弃疾才知道他一个人是打不败金兵的,于是,他投奔了耿京。不想金兵用金钱让张安国当了叛徒,杀了耿京。辛弃疾怒火中烧。最后只用了50人就打败了张安国的50000军队,还把张安国活捉了回来。

  辛弃疾把一份特别的礼物张安国送给了南宋。可南宋只给了他从八品的小官。

  当官之后,辛弃疾平茶寇,用自己的钱建飞虎军。结果被误会欺压百姓得到钱建军队。被皇帝赶回家。

  回家之后,他建造了一个庄园,叫做稼轩,他的号就来自于这片庄园。

  辛弃疾的作文 篇4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我怎么被绑起来啦?

  眼前的光刺的我眼睛也睁不开,突然,听到粗犷的声音,定睛一看:一位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将军对我喊:“张安国,你为什么要杀的首领?”我纳闷了,左右看看确认是和我说话,便答到:“认错人了吧?我不是张安国,我是白梓骜。”只见那位将军眼睛瞪大,脸憋的通红,仔细端详了我半天又和左右耳语确认后,才不好意思的对我说:“对不起,我们抓错人啦!”

  回到帐篷喝了一大碗水之后,才问清楚情况!原来,辛弃疾一心想要抗金,然而抗金的道路曲折又漫长,好不容易投奔了耿京一起抗金,眼看终于要实现抱负了,却惊闻张安国投敌设计杀害了耿京,怎一个心痛了得?我激动异常主动请示和他们一起去追张安国!没想到辛弃疾居然不答应,他谁也不带就要自己去!我们只能偷偷跟上去保护他!可没走多远,我们看到了一大队敌军士兵。那些士兵飞奔而来大声说。:“哪里逃!”我被吓得落荒而逃。突然,一把箭朝我射过来,我大叫了一声,被吓起来了。

  原来是我睡着了,是在梦里见到了辛弃疾!真英雄!

  辛弃疾的作文 篇5

  当流年带走风华,当岁月催生白发,你荡气回肠的豪情,你壮怀激烈的雄心,奔走在抗金的前线,于历史长河之中高歌,却只道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的你,让我忘记了仲尼厄作《春秋》,忘记了屈原流放赋《离骚》,忘记了左丘失明,忘记了孙子膑脚修列《兵法》。

  我敢评论曹操的忠与奸,我敢畅谈古今诗词的善与美,连一代霸王项羽也曾跃然我的纸上,可是,我却不敢妄谈了给予我精神寄托的你——辛弃疾。

  阅读你的诗词,可聆听泉水的响声,诗意而温婉,可欣赏大河的汹涌壮阔,带给我不一样的意境,拥有博大的胸怀,严谨细致的品行,恍然发现,你词中的一个字,也可透射出一个光辉的世界。

  雾气弥漫的江南雨夜,幽幽一壶清茶,清清一捧雨,在你那抑或清婉,抑或豪迈的诗词中,有着深沉的思想,难言的韶华,心中的涟漪荡漾着泛开,或是你脱俗的笔法,给了我超凡的心境。

  虽说你的多数诗词在为国家报不平,但是我却更爱你清幽的笔法,虽说你的多数诗词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为痴狂,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一种智慧,每一次品味你的触笔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历程。

  回首一顾,是刀痕多还是皱纹多。

  辛弃疾的作文 篇6

  你,出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幼小的你,早已懂得国家灭亡的心酸;少年时你的,立下了恢复中、报国雪耻的壮志;壮年时的你,英姿疯爽,驰骋战场;老年时的你,郁郁不得志,只能空叹嗟。你,就是集采韬略的辛弃疾。

  你从小就立志精忠报国,年纪堆砌青青就奔赴战场。带着一批热血男儿,在尸横遍野的沙场与金兵殊死搏斗。在刀光剑影中,你永往直前,取一个又一个敌人的首级。你的笑颜在沙场上定格成永恒。

  可在这时,现实跟你开了个玩笑。你回到南方,昏庸的皇帝被眼前繁荣的景象蒙蔽了双眼,硬生生将你手上的兵权变成了一支软弱无力的毛笔。从此,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土一寸寸地被敌人夺去,却没有丝毫办法,你仰天长啸,可并没有人来倾听你的心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你也想像那滔滔江水,冲破层层青山,奔向大海,但你不能。你只能倚危楼,望北疆;你只能在“听取蛙声一片”中了却残生;你只能在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你什么事也做不了,只能郁郁而终。

  你虽然辞别了人世,但你,你的诗词和你精忠报国的精神,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在心。

  辛弃疾的作文 篇7

  辛弃疾,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文学方面,他的词俞加俞美,而在军事方面,他也有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少不了出神入化的颇高武功。

  他一生做过不少职位——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等。在词作上和苏轼齐名,世称“苏辛”。“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便是出自他千古传颂的诗文《永遇安~京口北固亭怀古》还著有《稼轩长短句》,文学颇有成就。

  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促使他和一位在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陈亮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后来却计划全部落空。他和辛弃疾同是为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他一生热爱国家,却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犹如他的词里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由回忆猛然回到眼前,写出了他的忠君之念,对个人功名的向往和壮志雄心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一生热爱祖国,为国效力,忠于君王,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辛弃疾的作文 篇8

  今天,只要有过初中教育的中国人,都会知道辛弃疾这一伟大词人。但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辛弃疾除了文才出众,武艺也很高强。据说他曾经带50余人闯入金军几十万大营,并全身而退。

  爱国是他身上最显著的标签。

  22岁时,就带着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就连临死前还在大呼杀敌。

  关于他的文采,他与大名鼎鼎的苏轼并称为“苏辛”。又有“词中之龙”之称,还与同为山东人的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

  1140年,辛弃疾生于山东济南,在那个时代,这里已是金国的地盘。然而,这却成为他不被南宋朝廷所重用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敌占区”过来的人。南宋小朝廷即要利用他作为“回归”的典型,但又不敢放手任用他。这是他个人的悲剧。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积极为北伐出谋划策。先后著有《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

  可是由于与主和派政见不合,他终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1207年,他病逝了,年六十八,谥号“忠敏”。这个一生都想收复失地的战士,至死都未能见到故土被收复的那一天。

  他的这种遭遇,也许对辛弃疾个人来说,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他空有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但对我们而言,却是幸运的,因为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让我们受用不尽。即使今天,读着辛弃疾的词句,仍然具有回肠荡气之感。

  辛弃疾的作文 篇9

  有壮志未酬的忧伤,有孤愤抗争的凄凉!是他,辛弃疾。

  血战沙场的豪迈,超拔众生的气度。这似乎与一个词人毫无关联。但,辛弃疾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终生爱国,国家于他来说,不只是一片深爱的土地,更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他与同乡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不同于李氏的婉约优美,辛弃疾向来以豪放著称。在他的词句中,张扬的是他最真实的情,然而细究字里行间,却又有难以言语的悲伤。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佳节,热闹非凡。众生狂欢,却只有他独自在寥落的灯光下,独自伤怀。也许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但注定了他将孤苦伶仃。

  他一直想着收复北方,他的抱负成了毕生的追求,一生都未曾止息。然而,在南宋小朝廷特有的氛围下,也只能含恨而终,在六十八岁的年纪,临死前还喊着杀敌。

  今天,辛弃疾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无以伦比的信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下,江水缓缓流走,纵使有浓阴阻碍,江水依旧向东流。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是惆怅的,但又是鲜亮的;心情黯然却又充满力量。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肯定充满遗憾;可在他的诗句里,却满是豪情壮志。

  一生风云激荡,勇立潮头;是他,辛弃疾。

  辛弃疾的作文 篇10

  辛弃疾,你一生兢兢业业,一心想要精忠报国。你在家乡率先起义,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见风使舵,本着坚定的信念反金犯禁抗敌报国。后来你遇到了耿京,与他共商大计,与他奋起反抗,你尽自己所能,竭自己之力,满腔热血鼓舞起无数士兵的斗志。当义端窃走你的大印投奔金兵时,耿京的斩令落地,你却沉着冷静地请求三天期限,杀叛徒取大印。你跨上骏马,挥鞭向附近的金兵的营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而在山道上,你英勇果断,手起剑落,搜出军印,将义端的头颅挂在鞍上,催动坐骑,回营复命。

  辛弃疾,你的赤子之心,让人震撼;你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你想要“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地杀敌报国,因而你组建了“飞虎军”,一支所向披靡的队伍,一支令金人闻风丧胆的队伍。可谁又曾想到,你当初可是冒着杀无赦的危险地上请呈;谁又能记得,你当初在期限二十天的时间里而做出的努力。你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是为民,是为家,更是为国啊!

  辛弃疾,你的爱国情怀无论是在下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时,还是在“单骑闯敌营,午仞数杀敌”的豪放风采中,都是那么的真挚。你晚年政治上很不得意,而且身体虚弱,仍心系国家。在九月十日,你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时如同又飞骑在战场上,对着金人砍杀,马儿不停地奔跑着,身后成千上万的大军跟着自己向北冲锋,旌旗飘扬,杀声震天……

  辛弃疾的作文 篇11

  作为南宋最为有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可谓家喻户晓。但知道他还是一位曾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将军的人,却不多。

  没错,是他,曾带领五十余人闯入金兵几万大营依然全身而退;是他,带领家乡父老2000余人,渡过长江,坚决竖起抗金大旗;还是他,以一介文人,写下《美芹十论》这样的军事方略。想必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定会被南宋朝廷所重用吧?

  然而,现实是辛弃疾一生都不为朝廷所重用。部分原因是他大声呼吁抗金时,大部分人却选择与金人讲和。以至于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感伤自己的处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佳节,春风吹得百树繁花似锦,烟火如雨点纷纷飘落,香车宝马,满路芬香。但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认为这句写的就是辛弃疾本人。在大部分人醉生梦死的情况下,辛弃疾仍然保有自己的理想,独自寻觅着自己的抗金之路。

  抗金之路不成功。或许在开端时就已“失败”。因为辛弃疾出生于当时的金国,南宋小朝廷一度认为他是金国人派来的卧底,他与主和派意见不合也倍受排挤。等他再次披上战袍时已经年老了。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收复中原的信念,于是便将满腔的热血与报国之心投入到对诗词的创作中。

  无与伦比的文采,始终如一的爱国心,就是这样的一个辛弃疾,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念。

  辛弃疾的作文 篇12

  宋代风雨飘摇,无论是汴京的喧嚣还是临安的苟且,都笼罩在阴云密布的灰蓝色之中。那灰瓦的天空下,宋朝月沉西子湖。我将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望我们的朋友——幼安。

  我在起义军中找到了他,这时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他联络朝廷。正当他沉浸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喜悦中时,义军溃散,他失落至极。所谓“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这是他的第一次受挫。

  我在朝堂上找到了他,只见他对皇帝发表《美芹十论》,“今日之事,朝廷一於持重以为成谋,虏人利於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於敌,而我特从而应之。”他不忘结合历史劝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惜皇上依然畏惧靖康之变中,错失良机,而他也只被派往地方做官,远离战场。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这是他的第二次受挫。

  我在他的乡间田园找到了他,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曾经的一身转战三百里,一剑曾挡百万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便化为泡影。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是他的第三次受挫。

  我在北固亭找到了他。他看穿了南宋小朝廷偏安的懦夫相,明白身前身后名不过是可怜白发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看着历史的兴亡,想着自己的经历,不禁感慨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终也没能实现心愿,这是他的最后的挫折。

  辛弃疾的作文 篇13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

  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

  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一个字:愁!

  愁得无以言说。

  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辛弃疾的作文 篇14

  邂逅是美好的,是怀恋的;邂逅也是凄冷的、悲伤的,但邂逅辛弃疾,却是难以名状的。

  以武起事,以文为业,伟大词人,弃弃疾也。

  辛弃疾是快刀利剑杀过人的。他天生高大,从小苦修剑法,在他22岁时,金人侵略宋朝,而他不满朝廷的主和苟安,拉起一支数千骑的义军。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不但偷走了印信,还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枪匹马追贼两日,提回了一颗人头。

  邂逅至此,大义凛然的辛弃疾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为了光复大业,辛弃疾说服耿京南归,又南下临安亲自联络,可事事难料,正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营地一片狼藉。辛弃疾怒发冲冠,跃马横刀,仅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这种气势,关公都自愧不如。之后,又奔突千里,亲自将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而当时,他还只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少年。

  邂逅至此,磅礴正气、义薄云天的辛弃疾在我脑海中浮现。

  然而苍天弄人,南归之后,他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一只羊毫软笔,他再也无法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得挥毫泼墨,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一声声遗憾的叹息,一声声无奈的自嘲。

  为何辛弃疾屡屡被朝廷厌弃?在他吟出“怨无大小生于所爱无美恶,过则成灾”时,结局早已注定。

  的确,他太尽职了,他任湖南安抚使时,本只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宫,他却创办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的“飞虚军”,真是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又是造房,又是招兵,又是买马,可就是因为他忧民情,复国志太过,惹来了许多诽意,使得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可他,却一直忠君报国。

  邂逅至此,忠心为国的辛弃疾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之风云,民族之忧恨,正邪之搏击,爱恨之缠绕,知识之积累,感情之洗铸,艺术之升华,文字之捶打,这一切,都在我脑海中,在脑海中翻腾,激荡,让人难以名状。

  邂逅辛弃疾,是邂逅历史之错失,人民之遗憾,又怎能让人名状。

  辛弃疾的作文 篇15

  我的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所以我小的时候家里就有很多书,这大大培养了我的兴趣爱好——读书品诗,我最喜欢的两个词人一位是被称为“易安居士”的李清照,另一位便是字幼安的辛弃疾了,说来也巧,这二位也被合称为“济南二安”,只不过词风大有不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一位直抒胸臆,气质豪放,另一位则委委婉婉,字字句句溢满柔情。但这篇重点写辛弃疾,所以我便便叙一叙我与这“稼轩体”的奇缘。

  我喜欢辛弃疾的诗,他的诗豪迈奔放,我初次对他感兴趣,应是来自他的一首小词,那天我在上网,突然被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惊艳,我被提了兴趣,满网络的搜这句话以及有关这句话的一切,后来寻寻觅觅,看着一小帖,顿时明了,原来这句话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而后又有其他事影响,也没闲心关注,便渐渐忘了这事。

  让我重新提起对辛弃疾兴趣的是一首歌,我也不晓得你们听过没有,那歌名为《狂浪生》,我听时,深深被歌词吸引,只听那人唱道“醉里挑灯看剑却无战鼓狼烟昨夜谁趁东风楼阁轻声叹扬鞭策马问天为何敢怒不敢言凭谁问我把五岳悬凭谁问我把五岳悬”,动感的旋律加上部分恰到好处的戏腔,演唱人慵懒的音色,都让我为之着迷,我看着歌词,不禁猜想一番,我有无意间得知那个是为辛弃疾所创,我便觉得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

  此后,我也摘抄了他不少的词,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比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或者对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朗朗上口,心爱不已,尤是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亦或是末处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大多都是爱国的情谊。

  辛弃疾的作文 篇16

  有谁能懂得你这位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我知道你的词并不是用墨书写成的,而是用刀剑沾着你的血与泪涂抹而成的。建康赏心亭,你拍遍所有的栏杆,只恨刀剑不在手,战场不在旁,只能发出一声声空有热情却无人响应的呼喊。

  你本可以安于自己的职位,安享晚年,可你总是不愿意这样苟且的活着,纵使被国家闲置,你内心对于祖国的热情却从未退减,你那颗爱国的炽热的赤子之心,总在不停的跳动,激起你一身报国热血。你不惧在刀尖上滚过,你不在乎于千人之中取上将首级,你不怕战场金戈铁马生死只在一念之间,可是你心心念念的朝廷,你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朝廷连这样无人敢做,也无人能做的事也不愿派遣给你,你内心的痛楚,又有谁能体会呢?

  你总说,堂堂九尺男儿,就该保家卫国战死沙场,你从小就使枪舞剑,只为报效国家,你没有别的心愿,只是心痛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你若上了战场,说不定又是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只是可惜,你从未有过机会,你对国家民族的那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从未冷却,而你那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却无处用。

  你明明有一身报国志,却阴差阳错以词而闻名,不同于那些风花雪月和无病呻吟,你的词总是不忘国家,不忘民族,不忘大义。从爱国将士到爱国词人,你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是的辛字含义,纵然一生不能上战场厮杀,你也不后悔,你也愿意为守护疆土奉献自己一生的热情与精力。我无法想象你内心走过怎样艰辛的历程,做一个笔与剑并用的人,你用鲜血染红了刀,蘸满了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你心酸却传奇的一生。

  想到一句话“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曾经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你的出现,我对你逐渐深入的了解让我对这句话的信任产生了裂纹,为何你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无人感动,为何你兢兢业业,力求做到最好的表现无人赏识,为何…对于你,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你是被遗忘的那个人,你的默默耕耘却从来没有收获过。不过我相信,你的才华虽不被当代人理解,你的名字却会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你是永恒的英雄——辛弃疾。

  辛弃疾的作文 篇17

  你就像一盏灯,但却无人寻觅,欲要绽放光明,却无人欣赏,直到渐渐认可,你却走到尽头,无力闪耀。无力反驳世间舆论,却在笔下流露真情,淡然,豪放,这是真正的你:

  元宵佳节,灯火闪耀,你走在京城的大街上,望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追寻着记忆深处的那份美好。

  战场阵营中,你在醉酒之中挑亮油灯,端详自己手中的宝剑,不知不觉,自己早已热泪盈眶,心中的梦想又何时成真?

  夜幕降临,明月镶嵌在墨蓝色的夜空中,在习习晚风中,传来了隐隐约约的蝉鸣声和蛙鸣声。自己身处于自然之中,怡然,自得……

  过去的梦想不再实现,可却在无意间成为了一代文豪,淡然,豪放的你依旧在我们心中。

  辛弃疾的作文 篇18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桥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读着辛弃疾的《水龙吟》,我遇到了一篇文章,也遇到了辛弃疾。

  小时候,曾经学习过《清平乐村居》,欣赏过如画般和谐的乡村美景,便一直认为辛弃疾是位优雅的田园诗人,但读过了《把栏杆拍遍》我才知道我错了。

  其实辛弃疾并不是一直都是诗人,他是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大诗人。我认为。在宋朝里,辛弃疾与岳飞颇有几分相似,一位是家喻户晓的诗人,一位是英勇善战的勇将,一位也曾冲入沙场英勇杀敌,一位也曾涌出脍炙人口的名句……还记得辛弃疾的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那是辛弃疾被闲置时所作,但却生动地再现了战场杀敌之景。我所了解的辛弃疾至少也痛痛快快、利刀利剑地杀过敌的,他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无情践踏,起义抗金也曾多次胜利,而且,他干这些壮举时还只是个少年,却为朝廷痛杀贼冠,称得上为英雄。

  与岳飞一样,辛弃疾的命运也是坎坎坷坷。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多年,倒有近20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的20年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官职是一降再降,但他却没有被命运所击垮,反而热情地迎接每份官职,认真地做好。他那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领会。

  是啊,人生在世,无论是谁都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没有人能说自己的路途永远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困难有大有小,而且无论大小,只要你肯努力,还有一颗像辛弃疾一样的不畏艰难险阻的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超越困难。

  心里突然间涌上一股力量,那便是辛弃疾的忠告:不畏艰难险阻,一定会取得成功。

  辛弃疾的作文 篇19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中华古代名诗人》,我是今晚的主持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第一,他能在沙场点兵间意气风发,能在剑拔驽张下破阵杀敌,也能写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情意绵绵的词句,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个奇男子,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却不是个文气书生,反倒一身军人硬气,雄肝义胆威震四方。但谁成想,他这本该发光发热的传奇人生,最后却落的“可惜”二字。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故事吧。

  在公元1140年的夏天,此时的南宋仍偏安一隅,金势力正盛,抗金名将岳飞被小人诬陷入狱,这时,辛弃疾在山东出生了。从小就在敌国长大的他,目睹了国家分裂的惨状,汉人在金人统治之下的屈辱与痛苦。辛弃疾的祖父虽仕于金国,却一直希望能拿起武器,收复失地,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这一切使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他日日钻研兵法,勤练武术,只能说他真是天命所归的将才。前有投奔起义军,单枪匹马杀异端,后有夜闯敌军军营,成功手擒叛徒。于是,辛弃疾终于被南宋朝廷看到,年仅22岁的他一战封神,从此走上了仕途。

  我们很难想象,这种似乎只会在武侠小说里发生的情节,竟然映照进了现实。我们也体会不到,在战火连天、水深火热中成长是什么滋味,但辛弃疾却做到了,即使身处异族之中,也不忘自己的根和本,一腔爱国热情全部化作他收复南宋失地的决心。事实上,辛弃疾也的确从未放弃过他的愿望。

  辛弃疾南归以后,他被迫离开了战场,再无用武之地,他不明白为什么朝廷只图苟安而不愿收复本属于自己的国土,他只好不停地上书,请求带兵出战,但一封封书信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在这期间,他被频繁的调任近40次,或许是因为他由异族之地归来,又或许是疑惑于辛弃疾过度的打仗热情,朝廷对他始终心存芥蒂。日子一天天地流逝,而辛弃疾也不再年少,他在那首《破阵子》中写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多想金戈铁马般再上一次战场啊,由他的经历,我们不难联想到现实生活,为了梦想,我们都说我们可以奋不顾身,可以勇往直前,现实中的难题却无一例外地绊住了我们的脚步,学习的枯燥,工作的劳累,家庭的矛盾,生活的艰难我们都曾是少年,满腔的热忱与雄心壮志,但没有人永远少年,当某一天忽然回想起那个尘封的梦想,发现自己早已不再年轻。

  如果我们每个人也像辛弃疾一样,曾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空有一腔才华抱负却无处施展,又有谁能一直保留坚持下去的勇气呢?但辛弃疾可以。

  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那颗赤热的爱国之心,我想这是他固执的一面,却也正是他性格中难能可贵的一部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不停地被起用与放弃,不停地把栏杆拍遍,但辛弃疾至死也没能完成理想,终其一生,满是遗憾。

  我想,真正的辛弃疾就是这样,无论现实多么不堪,他依旧对理想坚定如一,愿为国家九死不悔。我们从他身上学到的,是那种坚守初心的精神和品格,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去尝试,经受了血泪的洗礼,刀枪的雕琢,历尽沧桑,知世故而不世故,就是走过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辛弃疾没能实现他的愿望,而正值年少的少年,更应该无畏前路漫长,勇敢且坚定地飞向远方。

  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正因为辛弃疾的怀才不遇,才给后人留下无数传世之作,从豪放到婉约,从战场到田园,他全都信手拈来。但如果可以选择,我更希望在南宋的疆场上能看到一个勇猛的热血男儿,骑马持枪,大手挥落间,全他等了一生的英雄梦。

  这,就是辛弃疾的故事。本期节目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辛弃疾的作文 篇20

  八百年前,一位豪情万丈的铮铮男儿目睹国家兴亡,含恨而终。八百年前,一位心系天下,胸怀大志的铁血汉子,惨遭世人唾弃,孤独终老。八百年前,一位驰骋了二十年沙场,铁血豪迈的儒将,却死在了战场之外的田家小院。

  八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念起他的名字时,总有无限哀叹,“想当年,金戈铁马[注: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气吞山河[注: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如虎”的他,却落了个“忧愤而卒”。辛弃疾啊辛弃疾,奈何你穷尽一生励志报国,可如此纸醉金迷[注: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的南宋王朝,怎容你一展抱负?

  二十年戎马生涯,起起伏伏。贬!贬!再贬!辛弃疾早已默然,但“精忠报国”的热血却丝毫没有减退。无名小吏,却敢直言进谏;一介草民,却让“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三叹息”。然则岁月不留情,年老体迈的他——无奈褪去战袍,归隐山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晚年的真实写照,道出了多少落寞、悔恨。纵观辛弃疾一生,我们看到的只是“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的无奈么?不!还有那一片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注: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而试问当今社会,又有多少“辛弃疾”呢?有!有很多,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民族是,当代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辛弃疾”。

  三年前的春天,那个令世界颤抖的地方,汶川。当山峦崩塌,当楼房倾倒,中国人的心被牵动起来了。数亿声问候温暖了那个春天,万众一心[注: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的中国人,用他们的团结筑起了一道不倒的长城!三年前的夏天,那个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北京。当圣火熊熊燃起,当红旗高高飘扬,中国人的心再一次一同跳动。数万志愿者纷至沓来[注: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热情高涨的青年学生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着他们的一片赤诚!是的,很庆幸在八百年后的今天,不再只是一个、两个“辛弃疾”,不再是迂腐糜烂的朝廷,不再有“壮志未酬[注:酬:实现。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身先死”的悔恨……当我们再想起辛弃疾的遭遇时,不免叹息,却又不得不为他的赤诚所折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注: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在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惟有上下一致的中国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在八百年后的今天,我想我可以自豪的向你告慰了。在这个时代,不再是烽火硝烟,不再是孤胆英雄。中国人的团结让我由衷地感叹:古人不远,“精忠报国”的心,不远!

  辛弃疾的作文 篇21

  阅读着辛弃疾的诗词,闭上眼,仿佛在追溯着他的一生,与他在交谈。

  忽然眼前一现这不同的景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远方的夕阳将画布一般的天地铺染,大雁从头顶悲鸣着一掠而过,草木中浸透着深秋的寒意,高高的望江亭立在江边,一位男子站在亭中,环顾四周,他手握佩剑,身后是那匹的卢马,马背上挂着那张硬弓。他正眺望着汴梁,独自一人在喝酒。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吗?秋风萧索,他身上的长袍随风飞舞。

  我移步上前,心中早已浮现他的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个一生都在为国忧思而又无法报效国家的词人,他内心该有多么痛苦啊……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只是轻轻地叫道:“辛幼安先生?”

  他转身望我,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深入骨髓的悲哀,我也说出了我一直想说的话:“朝廷如此枉费您的一腔热血,难道您就没有想过要远离政治,归隐田园,像陶渊明先生一样,岂不逍遥自在?而是要与岳飞一般,誓死孝忠?”他又目视远方,坚定地说:“罢了,只因我为大宋子民,孝忠国家是理所当然。国生我,我忠国,即使身死国亡,也不应忘记自己的国家,哪怕朝廷负我,我也不能与乱臣贼子一样苟且偷安,也许我这一生虽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我依然坚持!”

  辛先生,您的爱国情怀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般决绝;在你生命将逝之时,还希望精忠报国,在战场上“气吞吐万里如虎”,凯旋而归,就连在梦里都魂牵吹角连营。

  辛弃疾的不幸,缘于身不逢时,遇人不淑,倘若你能遇到刘邦、李世民这样识才的君王,或许您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吧。

  历史在隐隐淡去,我依然能听到他在战场上的呐喊声,依然能看到他高奏凯歌,把酒赋词的豪迈。

  辛弃疾的作文 篇22

  滔滔江水东去,南方柔弱的花朵开遍,纵使千娇百媚,哪能抵得上燕北的狼烟大漠。望北斗之星,观沧沧之海,此豪情壮志,南方胭脂俗粉,安能比之?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少年的你,早已和祖父跨滔滔之河,登巍巍之峰,望金人国都,览民生疾苦。祖父虽在金国任职,却早已和金国立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誓要与金国兵戎相接,手刃金贼。你看到汉人在金兵统治下所受到的种种屈辱和痛苦,看到南宋皇室次次逃走的懦弱和胆小,看到城下尸横遍野、马革裹尸、血流成河的悲惨和无奈……虽未亲身体验过,但作为一名立誓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勇无畏的汉人,早早地就在少年时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时机终于来了。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竟贪得无厌大举南侵,不堪忍受欺压的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你,正值青春年华,一心正直,也聚集了两千余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并捉拿了出卖耿京的叛徒。

  勇敢的人,智慧的心,你入仕途,江阴签判,仕宦生涯,这时的你才二十五岁。

  只可惜,南宋的皇室软弱,又甚缺慧眼识人的“伯乐”,你这匹千里马,怎能行万里路?

  赵构下位,赵昚上台,你为君主宋孝宗的贤明和善用贤才而喜,却因为宋孝宗的不信任而感到忧伤。你当年兴冲冲地南下,只为以南宋之名,冲锋陷阵,北伐杀敌,可天不遂人愿,你竟落得了被冷落的地步,心里不由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你厌恶官场中那些狼狈为奸、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奸臣,这些人苟且偷安,将南宋引上了一条不归路,你更为自己而感到惋惜,便有了:“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你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叹报国无门,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你自叹自己不如曹操和刘备,这份自怨自艾,怕是对朝廷的失望,对形势的无奈,对国主的愤怒吧!

  可事实总是那么的出乎意料,你到晚年,依旧不被重用,报国的心愿一直未能实现,只好在梦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表现出了一个古代词人报国无门的情感。

  金戈铁马,一阵风流,铁血名将,两袖清风……你壮志难酬,面对山河破碎,往昔之梦,都一朝破碎……

  辛弃疾,夏日的光景那么的诱人,小池塘里的水小心翼翼地托着荷叶,生怕那荷叶上小巧的露珠滚了下去。只可惜,这俏丽的南方光景你已经见不到了。北方的朔气,在你的梦中,也渐渐远去……

  辛弃疾,山东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你不仅是铁血名将,更有“词中之龙”之称。你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你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你的一生,不仅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贺新郎》《浪淘沙》等六百多首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的不休名作,为后人传颂,也鼓励着我们要树立爱国情操,以国为家,精忠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辛弃疾的作文 篇23

  初识这首词,是在小学课本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当时看到这首词,先是被旁边的插图吸引了。铺天盖地的浅绿色,老人,孩子。觉得辛弃疾真是一位坦率的武将,温暖幸福的感觉从词中透出。

  但是词未变,读词人未变,只是心境会随着时光年轮的刻画慢慢对词融入不同情感的体会。

  孑然一座小茅屋,不蔽风日,茅草上烘焙着母亲胸脯一样的温热。屋檐低小,是微卷的睫毛。溪边的草竖起长耳朵,等候着远远传来的吴侬软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了一幅饱含深情的画面。只觉得翻滚的温情冲破了脚下的泥土直上霄汉,再如烟花般散落下来。星星点点的暖意浸透着。

  一生戎马的辛弃疾描绘这样的和美时想必会眼眶湿润吧!金戈铁马数载,满心国计民生的他心中也一定会有一个小小的角落留给自己的家人。也曾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般的决绝吗?也曾策马扬鞭回望却双袖龙钟吗?对这样恬淡快乐生活的向往与万分遗憾的复杂情感,在旁观黄发垂髫的那一瞬揳入了笔尖。

  想到辛弃疾的遗憾,想到家人,如今再反复读这首词,也没了当年初读时轻快的心情。白发谁家翁媪。自己却没有机会看到爷爷满头白发的样子。词里那样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总是让我恍惚间回忆起小时候的画面。爷爷常在场院里拉着胡琴摇头晃脑地唱着《珍珠塔》,和在长凳上嗑着瓜子的奶奶一同看着我和弟弟妹妹满世界乱跑,打打闹闹。我们总是抢着到爷爷面前互相告状,为了一点小事便不欢而散,转了一圈回来又和好了。那时的爷爷看我们,心里也会有“最喜小儿无赖”的相同感受吗?……一切都不得而知了。溪上依然青青草,可惜坟前却也已青青草了。

  人就是这么奇怪,追忆一个人的时候,无论看到什么,无论在什么场合,总会有意无意地觉得里面渗着些许有关那个人的特别情感,于是有了触景生情,有了睹物思人。就像而今的自己,每每看到这首《清平乐》,总是有种怅惘的感觉,好像里面有着曾经的爷爷和曾经的自己。

  如果让我选择,只希望不要做辛弃疾吧。不想远离家人数载偶然抬头看见一家人幸福的场面而满心复杂地写下优美的词作。只希望自己和家人会是幸福的主角。即使也是茅檐低小。

  辛弃疾的作文 篇24

  那台古老的历史放映机,投影着那位古人陈旧的身影,但见把栏杆拍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位古人,少年的他不谙世事,中年的他遍识愁味,老年的他回首一身,坎坷多磨难。他以武起事,以文成业,让历史不折不扣地记住了这位渐识人生苦味的武将——辛弃疾。

  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唯愿马裹尸,以身以许国的辛弃疾。辛弃疾有一颗心,一颗忠义的爱园之心。满腔热血在胸中游走,勃郁的豪情在血脉中喷张。他拿起信仰的利刃快刀利剑地过关杀敌。年少轻狂,气焰高盛,二十二岁的他就盛出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为的是挑战金宋乱世,完成光复大业一展鸿图之志。他曾遇部将叛变,好友被杀,单枪匹马直闯敌营,生擒判将,以判将之血祭自己的忠肝义胆,祭国家未收回的大好河山。

  满腔热血的辛弃疾,并不只是空有武术的莽夫,他行事果断,雷厉风行。却被朝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认真,执着的工作人辛弃疾。尽管南归后的辛弃疾不为朝廷所喜,二十年的任职,就有三十七次的调职,但是工作狂人辛弃疾不曾因频繁调动而虚与伪蛇,也不曾因地方官小就弃之不任。他新官上任的火,雄赳赳的燃起了一支“飞虎军”,金戈铁马,威风凛凛这气势不像地方长官,到像京城禁卫军之首了。他与生俱来的干练风气让,他操练兵马,修建营房做起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建房材料稀缺,他便命人送来瓦6片,即送即付银,难听迎刃而解。但南宋的政治泥沼非议他,皇帝也对他时弃时用。历史记录下了他的波折,历史记下认真,执着的工作狂人辛弃疾。

  辛弃疾满腹诗书,是武将,是狂人,亦是诗人。

  历史记住辛弃疾,记住诗书满腹气自华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尽他心中豪情,那一腔热血不言而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楼凭吊,看吴钩,拍栏杆也,难遣的忧与愤跃然纸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倾然而出的,是他愿奋战杀场地心。历史记住了,记住了辛弃疾的笔墨,也记住了执笔的辛弃疾。

  滚滚的历史长河永不枯竭,投影下了辛弃疾的一生;轰隆滚动的历史车轮,刻下了辛弃疾的奋斗足迹;哪一页书香盈绕的历史,书写下辛弃疾的悲与喜,爱与恨;那一幅历史丹青,描绘了辛弃疾奔走呼号的身影。

  历史,终将记住辛弃疾!

  辛弃疾的作文 篇25

  黑暗中枯坐,谁点一盏青灯照亮你斑白的发?月色下独饮,谁携一壶杜康斟满你已空的杯?紫黑色的血液,从你那未干的伤口悄悄渗出,生怕你看到自己年迈的躯干;蘸满墨的羊毫,在那惨白的纸上奋力书写,只为抒发你心中满腔的哀怨!走近你——辛弃疾,我开始懂你。

  走近你,我开始懂你满腔的悲哀。

  青烟在黄沙弥漫的大漠上腾空直上,落日在全世界的死寂中缓缓降下。那是一派苍凉的边塞景象!而你——我崇拜的辛弃疾便在这里,施展自自己早已有的抱负。施展?恐怕只是一个好听的修饰罢了!因为主张抗敌,竭力争辩,自己与朝中大臣结下了仇怨;因为为人过于耿直,难逃于小人讥言,你被发配边疆,做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小官。不被理解,不被重用,每天面对的是冷眼,你每天听到的,是讥笑。在封建沉重世俗的压迫下,你想过反抗,但单凭自己赤手空拳,奈他几何?压抑、彷徨、失落、无助化作一壶闷酒,醉到心头。叹“可怜白发生”。忆往昔无峥嵘岁月也无一帆风顺。愁啊!你有满腔的悲哀。

  走近你,我懂得你急欲喷薄的热血。

  一场雨,一场梦,不知是雨打湿了眼眶,还是昨夜梦中泪流?醒来时,又是空空如也,可谁曾想到你梦中的辉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你渴望的壮阔;“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玄惊”,是你梦想的豪放。梦一回,仍是国事在心中,醉一回,仍是报国我为先。想“了却君王天下事”,亦求“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现实的冷水又偏偏要浇灭你心头的火。“你不能再等了”,我想,“我不能再等了”,你想!因为白发已生,因为岁月不再,辛老头报国的热血,更是急欲喷薄。上天,给他一个机会吧,让他再重温一下当前“沙场秋点兵”的意气风发。渴望啊,你有急欲喷薄的热血。

  走近你,我懂得你个性的豪迈洒脱。

  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无畏;没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悱恻;更没有李清照“月上柳眉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甜美。相反,辛弃疾代表的是中国豪迈奔放的美!虽然你的豪迈是为了排遣,是为了解脱,但那不会遮挡你洒脱的个性。别人排挤你,你照样乐活,别人讥笑你,你仍旧做自己。就连那昏庸的君主派你到边关戍守,你心中报国的信念,仍旧永存!棒啊,你个性的豪迈与洒脱。

  悲剧式命运的人,总是让人难忘,虽然你死在边关,虽然你夙愿未完。但,我知道,你死而无憾。功未成,名为就,又能怎样?哪个敢抹去你用血染成的报国勋章;国未救,梦未现,奈你几何?哪个敢说你不尽力报国。因为你付出了,因为你努力过了,你,无悔!

  又一次梦回那吹角连营;又一次叹息那国事未了;又一次为白发新生而落泪;又一次挥笔写壮志难酬之类。

  走近你,我懂得了你,一个硬汉,一个王者。付出无悔,不懂的人不会了解!

  辛弃疾的作文 篇26

  守望复国成为一生的志愿,将辗转迁徙的生活灿然守望成一朵斑斓的花,何尝不痛并快乐着?

  ——题记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彼时,你尚年少,满腹经纶,学识过人。书生意气,雄姿英发,你全然不知愁为何物,不知你的身上,承载着父辈沉甸甸的希望?虽身处中原沦陷之地,然不经世事,阅历浅薄,如何知“愁”为何物?自然可以登楼赏玩,守望,带着年少的轻狂和满腔的热血。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用乐观的眼光守望前方,看到的不过是南宋鲜花覆盖着的坟墓。于是年仅二十一岁,你就参加了抗金义军,从此百经沙场,披荆斩棘。“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是多么的英姿飒爽!之后,你便受任了湖北、江西等地的抚使等职,你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守望出了不一般的文韬武略。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美芹十论”是你书生意气的全部心血,你以为寂寞的独放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你飞蛾扑火般张扬,换来的不是重用,而是被猜忌被中伤被排斥被打击,你瞬时悲从中来,不再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你守望成了他英雄失意的最好感叹。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你看着满目疮痍的南宋江山,回忆起当初沙场秋点兵,弓如霹雳弦惊的豪情,痛苦矛盾悲愤溢于言表,万般愁绪皆堵于心,于是你张口也只能叹秋之悲凉了吧,再也谱不出盛世之歌。目断秋霄落雁,醉醒来却也只是响空弦。

  我为辛弃疾“追往事,叹吾今,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沧桑而惆怅,为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愁苦而忧伤;为辛弃疾“去不解带将愁”的担忧而感动。你的守望成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于是我蓦然回首,但见你在峥嵘岁月背后抗金与灯火最为阑珊之处,你的守望终成为千古绝望。

  辛弃疾的作文 篇27

  宋朝时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崛起。极富野心的金人占领宋朝北方,导致宋朝国土尽失,山河破碎,朝廷昏庸无能,当局者也懦弱不堪。但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境况下造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辛弃疾。

  辛弃疾,出身于行伍之间,以武起事,却最终以文为业。他自小苦练剑法,在国家饱受磨难之际,22岁的他便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抵抗金人。

  他,本欲大展抱负,为国而死,却最终被困于一方天地之中。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辛弃疾只能被迫拿起羊毫软笔。在我的理解中,辛词是用刀和剑混着心中的抱负和血泪刻成的,读他的词能听到字里行间的无声哭诉,能感受到心有不甘的无奈,能看见沙场上的浴血奋战。比如他这一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在梦里都梦见自己驰骋沙场,大杀金人,可见他即使是在被弃用之时,照样也心系国家。本想保卫国家,守住自己的一身功绩,可怜的却是自己已有白发长出,但辛弃疾又怎会向命运低头。“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深啊!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辛弃疾太爱国家、爱朝廷、爱百姓了,但爱得太深就成灾招灾。40年间,辛弃疾被不停地使用、闲置,但他却毫无怨言,每每得到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便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即使在被闲置期间也时时刻刻关注国情民生。“过,则成灾”他终于招来许多诽谤,南宋朝廷也总共闲置了他近20年,辛弃疾无奈,只好自我嘲笑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辛弃疾,对待国家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的心,抵抗金人有一股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贪图小利,不重权贵,也不谋名利,但,却求为国效力,守卫江河,体恤民生。

  当胸中的抱负难以实现之时,就只能将其在脑海中翻腾、激荡,最终化作一缕缕词魂注入进诗词之中,而这就历练出了真正的词人。

  历史产生了辛弃疾,历史也将记住辛弃疾。

  辛弃疾的作文 篇28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

  ——题记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越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得到安眠?辛弃疾,你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汉。

  你文武双全,曾经率领五十骑兵杀入敌人十万大军,活捉了叛徒又亲自奔驰千里,押赴临安。你的军事才能一次次的显露出来,可沉浸在欢乐中的南宋王朝却收回了你的军队,只给了你一支柔弱的笔。你这只猛虎,受尽了打击,你只能呐喊“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时光在不经意间过去,你的青春也被时光替换,可你的意志经过岁月的洗礼却丝毫不变,你渴望再次回到疆场,却报国无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可朝廷的腐败容不得你的心思,你只得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是猛虎来自内心的感慨。

  渐渐得,流年染白了双鬓,知道此生壮志难酬,你怀着满腔报负却报国无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现在仍是猛虎,只不过是一只醉倒的猛虎“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到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你选择了归隐田园,想在田园生活中陶冶情操。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体会田园生活的悠闲;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体会农村质朴的温馨。

  当然,猛虎也有温柔的一面“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在你六十岁时,朝廷决定再次启用你,可你却病倒了,只好辞官,从此卧床不起。

  我知道,你壮志未酬。据说你在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我知道这是一只孤独而苍凉的老虎最后的呼喊。

  辛弃疾,你那猛虎般的声音响彻中原大地,永远,在我耳畔回响

  辛弃疾的作文 篇29

  曾读到一篇《郁孤台之魂》,辛弃疾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对他有着莫名燃起的崇敬与欣赏。

  初识他,是一首《菩萨蛮》,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他站在郁孤台之上,一身孤傲挺拔,风骨凛然。“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望长安,闻鹧鸪,却依然抹不掉心头病。“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从此留在心间,这是他,他扶栏远眺,望眼欲穿。

  后来,我慢慢地了解了他。原来,他本是一届武夫,驰骋沙场,跃马横刀,如此血气方刚之男儿,却失了钢刀利剑。朝廷的苟安一隅,他无奈,却只能提一只笔,用血与泪挥酒纸笺,用刀和剑刻成了一支支充满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的诗词,为历史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

  他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但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虽作于此,他却没有放弃自己,放弃朝廷,放弃希望。他在的四十年间,无不竭尽所能,但凡有一次能够效力的机会,就捧着浑身的热情去做,创下“飞虎军”,雄镇江南,在福建招兵买马,写下“乱金必乱”的文书,却一次又一次被闲置,“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世上许多顺达之志,怎就轮不上他呢?他心难静,意难平,字字血泪,却只沦为旁观者,他自嘲,“君恩重,且教种共芙蓉!”

  一代伟大的政治家,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被用与被弃间轮回煎熬,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他大声议政,无奈报国无门。他在赣东北修带湖庄园,他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取名:稼轩。

  虽后几经移居,却只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我想,他也会念几时曾经,叹何许不平,抒几份遗憾。离不开,放不下

  来自郁孤台的邂逅,有幸与辛弃疾而遇,梁衡曾说“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如果可以选,我还希望在南宋的疆场上,能看到一勇猛男儿,拍刀催马,圆了他一生的英雄梦。

  辛弃疾的作文 篇30

  人,总谓“来日方长”。而一生大起大落的辛弃疾,却等不起那些“来日”。热忱无处放,唯留空叹满腔,经一世矛盾沧桑。

  他,是从“文”与“武”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英勇枭雄血袍绛,一身戎装半世狂。或许,勇敢果断的辛弃疾,天生属于战场。壮志凌云。碧血丹心,可谁知宿命弄人,这样一个年少有为的英才被迫着扔下那些刀剑,执起笔墨时内心的无奈与愤恨?从此,逍遥轻狂于沙场的他,以血泪为墨,刀剑为笔,把一首首作品镌刻在文学的领空,被迫着“弃武从文”。可是,谁读出了他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悲怆郁闷?谁来诠释他的矛盾?

  他,是从“戏里”与“戏外”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人生如戏!如文中所述,辛弃疾不会计较“五斗米折腰”的尊严,他不愄怖倾盆馋言。时局起伏,他就跟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听着,就像一个活脱脱的戏外人。但事实如此吗?不。他做不到像电影中哪吒那样洒脱。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戏中人。辛弃疾不是圣人,做不到无欲无求。他唯一放不下的,是这个国家。正因如此,他才走进了永远也触碰不到的官场漩涡。他被卷进戏里,他被迫者从一代枭雄,变得毫无用武之地。辛弃疾走不出“文”与“武”的矛盾,又何尝能走过这“戏里”与“戏外”的矛盾?

  他,亦是从“爱国”与“忧国”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辛弃疾对国家的热爱与执着,从古至今,几乎无人能及。杀伐滚滚,血乱红尘。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实现报国的抱负,他奔走沙场,血溅战袍,鞠躬尽瘁,义不容辞。他爱国爱民,他可以以身许国,赴汤蹈火。但他亦是忧国忧民的。外表虽平凡,但这不代表他那如明镜般的心是混浊的。官场昏暗不公,达官显贵们为一己私利,便诽谤、诬陷、排挤辛弃疾。这,使一心报国的他忧心如焚。他看得透肮脏的人性,看得懂迷惑人心的利益,看得出自私自利的政治手段,但辛弃疾却看不透这个国家。官场黑暗,不识清官,他一身理想抱负,终究这国家看不到他。或许水热深火热,或许民不聊生,辛弃疾忧心忡忡,却不知道到底应如何走出“爱国”与“忧国”的矛盾。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辛弃疾千帆过尽,却只得到一个似徒劳而又非徒劳的坎坷命运,一世矛盾。或许,就是这样的环境,民族仇,国兴亡,这种困境,才可铸炼出一位千古英才。

  辛弃疾的作文 篇31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的清泉,流过南宋怯懦腐朽的血液里,即便无力回天,却为时代,为历史长河注入了涤心之力,千古流芳。

  辛弃疾的作文 篇32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也许大家对这句话非常熟悉,我也不输于此,然而今天我想把这句话给一位来自于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人物,辛弃疾。

  也许他一生没有苏轼那样跌宕起伏,也许他的一生没有那样的轻狂,或许他也没有,府常见一扬眉的侠客大梦,他没有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可他却从不抱怨人生从不憎恨世间的悲凉。

  我很欣赏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词曲大气捂脸,而是因为他有着千古文人墨客不具备的气质,那就是文武兼备,从水龙吟到青玉案时,一种隐喻的力量似乎在洗涤着我的心灵,给我灵魂一个非常大的冲击。

  在破阵子和水龙吟中,他曾不止一次提到了报国的豪气,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猛虎,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和他在作品中不断提到的潮流与孙仲谋都能使我大受震撼,但是最使我眼前一亮的还是他那青玉家,这首词,通过开文对贵族的一行描述,以及最后的暮然回首中,他却给人一种表面写元宵节的盛世,假象中道出了最深奥的人生哲理。

  或许你会问什么人生哲理,我当然笑而不回答,因为在宋代一切都是以功名为重要权利,利禄为策,调来把这个社会变得面目全非,大多数人把功成名就当成梦想,甚至当做终身追逐的目标,而他却以一首简单的词牌名来表现了自己的,不随波逐流,不随和事实,希望有一个平静太俗的世界的人生志向。

  可惜他的愿望终究落空,以国家为己任的四史无归态度,以身殉国。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却不波澜壮阔,他曾经深秋的战役里挑灯看过剑,喝过烈酒杀过敌人捉过贼。然而他在梦里都追求着田园世界却从来没有出现过。

  不需要报国志向的,这样一位伟人也不需要,愤世嫉俗的怨气更不需要,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作,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平静与空虚。

  也许这就是我心中的辛弃疾,我敬畏他是他的伟大豪气,也是赞美喜爱他的诗词,而我值得欣赏的思考的是他那种看透人心,看透人生,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辛弃疾的作文 篇33

  涉世之初,他是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他带着两千多兄弟投奔义军领袖耿京,他的文学才华被耿京尤为赏识。他曾率领50名骑兵夜袭金营,于数万敌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连夜逛奔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如此的英勇果断,他照样可以做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现实对辛弃疾十分残酷。他步入官场,用出色的才干为国效力,但他的豪迈倔强使他难以在官场立足。他多次受弹劾,官职被罢,闲居生活。田园的恬静和村民的质朴使他为之感动。他游山逛水,饮酒赋诗。“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吴钩”本应在战场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说不出来的压郁苦闷之气,借拍栏杆来发泄,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往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他目睹宋朝官场黑暗,污浊不堪、不思进取,作者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空有报国之情却无报国之门,令人心生寒意,悲凉的沧桑之情跃然纸上,令人读着感慨万分。

  辛弃疾的作文 篇34

  遍地烽烟、异族统治的八百多年前的山东,出了一位“须作猬毛磔,笔作剑锋长”、难能可贵的一代词人、将才──辛弃疾。

  甫过弱冠之年不久,少年辛弃疾怀抱满腹力复宋室之心,毅然决然投入抗金队伍,这热血爱国青年无所顾忌,一颗赤诚之心带他南渡宋室,原以为南宋是将双臂展开,要拥抱这样一位无可限量的大鹏,然而事实不然,辛弃疾主战的积极思想被只望苟且偷生的朝廷主和派淋了一身冷水,羽翼既湿,何以展翅?

  即使所任官职甚小,无法大展长才,辛弃疾依旧不改本色,赤子之心使他一再上奏,他言及北伐大业,却不受重视,反被主和派打压,多爱国的热血汉子也不禁慨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夫天地之间,谁解其心?朝臣的格局不似辛弃疾之大,一时的安宁不稳固,但文武百官只图这不实的、表面上的和平,谁也不是能将国家摆在己身前的辛弃疾。

  或许是看清了事实,再加上乐天性格所使,当身在壮年、最能有所作为的时候,辛弃疾被削职为民,但他并不恋栈,挥一挥衣袖,两袖清风的归隐,他要做个农人去。

  可是他是辛弃疾呀!爱国、爱民甚己的辛弃疾呀!所以即使他可以一边下田、一边吟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心心念念的仍是为国家大业着想,这志业此身难却,临终前的一声:“杀贼!”留下多少遗憾。

  辛弃疾是只鹏鸟,当他渴望为宋室大鹏展翅时,羽翼却被束缚,尽管限制得住他的行动,但他的精神早已翱游天际,在每一个景仰他的人心中任意飞翔,长鸣入心里。

  辛弃疾的作文 篇35

  念他,一万年的时光,沧海桑田仍然不改的胸膛。

  风流客

  他是他们口中的侠,江南折花,江北饮马。

  他以剑为路,以酒为歌,时常漫步于都城林郊的石桥流水间,闻着那青瓦白墙里传来的阵阵香华。

  他是饮酒对诗的侠,看东都霞色,赏西湖烟波。

  三分酒气开月华,浓醉五更不还家,他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风雨,看春花开满天下,嗅菡萏香彻天涯。

  他就这样沉醉于尘世的山水之间,诗山河锦绣,歌风物九州。

  不谓侠

  他喜登高望远,绣口一吐,字字珠玑。

  他本以为可以平淡安稳地度过一生,策马逍遥,却又怎料山河潇潇。

  当朝廷溃不成兵,当敌人军临城下,他看见飘满都城的征兵告示,看见百姓无助惶恐地四处逃窜,他不忍看铁骑踏破这一场盛世的烟花,不忍目睹汉人在金的统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于是,他远走南宋,来到江南,见识了一处繁华,又幸得国君赏识,召他入朝为官,允他高官厚禄,似锦前程。

  他虽知他痴情于山水,痴情于侠,他亦知他用兵如神,豪情若画。他明白,身为男子即便不能立于朝堂之上,也该驰骋于沙场。

  于是他放下腰间佩剑和手中羽扇,他放弃了做侠,披铠挂甲,长枪直指云霄,誓守山河多娇。

  战四方

  他虽出生于金国,却选择抗金归宋,他带兵征战四方,醉卧沙场,尝尽了边关冷月和西北黄沙,但是他依旧鞠躬尽瘁,壮志凌云,血染铠甲,屠贼如麻。在无数个寒冷且孤独的夜色中,他依旧吟诗作曲,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是他命运多舛,南下归宋,小人谗言,他不久便备受排挤,解除了一身军装。褪去军装的他,一袭青衫,手捧半纸画卷,还是当年那个翩翩少年郎,骨子里有抹不掉的墨香和热血难凉,他坚信男儿该志在四方,纵有一时不济,虎落平阳,亦有重见天日,把酒临风之时。

  几十年间,他到遥远恶劣的边塞吃过黄沙,在战事频繁的关口守过要地;几经贬谪,他心中依旧有熊熊烈火,他高举酒樽敬同僚,今生愿结为生死同袍,待一饮而尽,他看向碗底,满眼都是天涯。八百里,他分麾下炙;五十弦,奏起了悲壮粗犷的战歇。他清楚地知道,国不在,何谈家。

  可惜岁月是一指流沙,苍老了他一段年华,待到青丝落满了白发,那个当年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郎,在风霜和岁月的洗礼下,早已尝尽世间苦楚。他只能将愁绪写在纸上,悲愤且忧伤。早岁怎知世事之艰,往昔的意气风发,曾经的豪气如山,如今空成一片长叹。

  他感人事浮沉,叹世事凄凉,成王败寇,不过一念之差。在落日楼头,在断鸿声里,他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即便如此,他依旧心怀天下,用丝毫不减当年的气魄和声调,吟出那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怜,白发已生。

  成佳话

  他不再是侠,因为他是万人敬仰的英雄。

  即便是大材小用,即便是壮志未酬,他还是力守一方净土,护一朝国泰民安,他把功过荣辱皆忘,让诗词美曲流传。

  他在历史的卷书上落下重重的一笔,正如昔日在战场上执枪横戈,他让美名伴随着忠骨,吟一腔壮志豪情,在千古中流芳。

  辛弃疾的作文 篇36

  总有人崇尚着富贵奢靡,追求一举成名天下知,也总有人仅关乎风月情事,笑谈花下做鬼也风流。偏只他一人。一袭素衣,一把长剑。执迷于爱恨情仇,穿梭于血雨腥风。

  [少年不知愁滋味]

  你名唤为"弃疾",——抛弃疾病,如若这样便能安乐健全一生,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大抵少年时的你也是这么想的。满怀抱负,风华正茂。

  你可还记得从一出生北方就早已陷入金人之手?是否还能想起在年少的日子里父辈带着你"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你断不会忘记的。你清楚地了解到金兵入侵时腐败的朝廷竟无计可施;你深刻地体会到敌人的占领下凄苦的百姓正水深火热。"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正是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使你抛开世俗,决心以满腔热血开辟一条为国尽忠之路。

  刀光血影,你勇往直前,人情险恶,你一笑置之。你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皆在于想做一个同西汉大将霍去病一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

  当"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之时,你才仅仅只有二十五岁!

  仿佛又看见了那落日楼头,遥岑远目的少年,胸口翻覆着的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天下英雄谁敌手]

  人人都道你本该吟诗作对,做个文弱书生。却不想你也有满腹经纶,鸿鹄之志。一手握笔,写下的是胸膛中一颗爱国热忱之心,此心日月可鉴,堪比天高。一手执剑,杀出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血路,在复国的漫漫征程你从来都走得挺拔而坚毅!你并不孤独,那身旁的长剑便是最好的挚友。

  当年你楼头远望,痛心于山河破碎,父辈亲手交与你的便是这把剑吧?当年你怀着愤懑与屈辱,疾马南下想要匡扶宋室时,腰间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意气风发,参加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起誓要还百姓一个安乐祥和之时,手中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

  你这一路走得艰辛且寥落。唯有这把长剑与你一同赴汤蹈火。但毕竟内心是骄傲的,你那豪情万丈的英雄梦怕是少有人知晓。

  但你不会料到吧,走下战场的几十年,却是四处奔波,仕途功名一朝为官。这哪是你当初的理想呢?辗转年华逝去,你仍一心念国。同样是登上层楼,此时的你却"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得感叹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人生蹉跎,转眼华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放下的宝剑怕是再没有力气提起,又有谁懂得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呢!

  寒风凛凛,是谁在醉里挑灯看剑?午夜梦回,多少次塞外沙场秋点兵?想当年金戈铁马,如今却可怜白发生。可有人知道他于临终时还在大呼"杀贼!杀贼!"

  [众里寻他千百度]

  没有人知道,举酒起誓时是你的侠义,刀光剑影里是你的决绝,边塞黄沙中是你的乡思。更没有人知道,挥墨落笔间亦是你的深情!

  后人都说你一生充当着一位爱国者,哪有什么恩怨情仇,连你自己都曾宣称"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恩怨。"而我却不以为然。爱国哪会与情长冲突,洒脱哪会使柔情泯灭。

  远离了战场的互相厮杀,没有了朝堂的政治纷争,你可曾独上层楼,细想如何过自己的一生?

  《寻芳草》一诗,意境极佳。开头便道"有得许多泪",这泪来得并不唐突,只缘于相思。空中的大雁未带回锦书,愁绪油然而至。但终归"道无书、却有书中意。排几个、人人字。"那一群大雁排开而来形成的"人"字,不正是一封最好的书信吗?"心中事,意中人"此情此景,是否为你的心意?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又是否是你的低吟?"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可是你对自我内心的认知?

  你从不是一个追求风流之人,这满心的情怀也只似水长流。"众里寻他千百度",并非是知音少见,佳人难求。而是寻遍千山万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作文 篇37

  半醉半醒中,你将长剑轻放于膝上。烛火在剑上跳动,映出了你眼中的炙热。

  我好像看见了你的军营生活。将士们或坐于木桩之上,或席地而坐,围着篝火,刀尖上烤着大块大块的肉,手中弹拨着五十弦,大口大口地喝酒。嘹亮的歌声划破夜幕,被飒飒秋风一带就带出了万丈豪情。然后被推向深处,推向渺远。而你,辛弃疾就在期间。

  于刀光剑影中,我好像又见到了你。你脸颊上溅着斑斑点点的血迹,手执长剑,心持爱国情,鲜衣怒马,少年意气风发,奋勇杀敌。正如你所说的那般,“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身先士卒,奋勇上前,厮杀声响彻天际,铠甲与刀剑在烈日下闪着报国的光影。

  少年,你的梦,不,是你一生的梦就是杀敌报国。可是,梦终是梦,梦醒一切便散了。手执长剑,身骑战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你被困在这小小的田地间,被世事所磨折,壮士再难酬。可你心中名为报国的光从未熄灭,你便以剑为笔,以雪为墨,沥血成诗。

  你写《破阵子》写《南乡子》写《水龙吟》写……你在后来改号为稼轩。可我知你心中的“幼(佑)安”报国,从未改变。你登上北固亭,看着远方,“何处望神州?”疑问一出,心中早已血流成河。一阵风吹来,将你的思绪吹散,吹向远方。你想起了你的剑,想起了你的白发,失落惆怅,悲伤叹息,“了却君王天下事”,完不成了,一身傲骨被折弯碾碎,转而又重组。你大抵也是想:大宋还需要我吧?!你便和着热血,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执笔直呼:“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从未放弃,也从不想放弃。

  我有些不解,朝廷如此,负你一腔热血。为何你就不曾想远离?读你一首首的词让我明白:世事磨折仍不悔,沥血为诗终报国。这就是你,这才是你——南宋伟大爱国词人!

  辛弃疾的作文 篇38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他胸怀大志,年少成名,21岁便率兵抗击,戎马半生后回归南宋,却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迁职。余生在乡下田园间度过,最终只落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在历史洪流中,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最终归于沉寂,却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绝唱。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彼时的辛弃疾,正鲜衣怒马,血气方刚。他心中有巍巍浩然正气。驰骋缰场,以雷霆万钧之势于万人之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从此名声大振,威震一方。飞沙走石,刀光剑影间,热血与意志终铸成一代惊世英雄。他在战场上的峥嵘岁月,不禁令人忆起他的那首《破阵子》,亦雄壮,亦悲愤。壮的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叹的是华发已生,颂的是君王天下事,悲的是大梦一场,枉然一切已成空。

  现如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戎马半生,当放下刀刃,卸下盔甲之时,他心中仍是南平的报国之志。于是,他提笔代剑,将心中郁郁不平的愤懑与报效祖国的渴望读注入笔尖。笔墨挥洒间,一首首绝世佳作横空出世。而今的他忧国忧民,识尽了愁滋味,欲说还休,便在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凭栏遥望,怀古伤今。

  之后20年归隐,他自号稼轩,每日悠闲度日,报国之志却丝毫未减,直至病榻前,“杀贼”“杀贼”仍是他一生夙愿,可如今油尽灯枯,耗尽毕生,也未能了却他心中的天下事。

  我眼中的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忠贞,正义,心怀壮志,忧国忧民,可生不逢时,晚年落寞,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武艺高超,年少有为,文采斐然,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却充满热血与激情,辉煌与落寞交织着他的一生,在千古悠悠滚滚洪流中,他的一生,他的诗将永垂不朽,流芳千古。

  辛弃疾的作文 篇39

  “终留下,万古叹,生子该当如孙仲谋”。幼时初识辛弃疾,是在《权御天下》的几句唱词中。

  辛弃疾并不只是史料上几百个冷冰冰的文字,它更是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一个心在疆场、一心为国的伟大爱国词人。

  他的父母为他取名为“弃疾”,其中定是蕴含了无限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像霍去病一样,光复大宋王朝,驱除鞑虏,收复失地,重振昔日荣耀。他也确实有戎马之心,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后,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可主战思想不被主和派接受,故屡遭弹劾,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戎马之心,被乌合之众嘈杂混乱的声音所掩盖。

  初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生子当如孙仲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难以想象他已经要逐渐步入生命的尽头。这几句所勾勒出的辛弃疾,分明是一个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他不仅晃了我的眼,还晃了世人的眼,甚至高高在上的太阳都要羞涩地捏着衣角,遮住自己的脸。

  身已老,心不老,他一直是那个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少年心中自有丘壑。他不是神人,他也是肉体凡胎,他也会叹“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表达自己爱国之情之余,他也会流露感慨,可他不会因此沉寂。他一定想重新拿起长剑,胯下骑匹烈马,单枪匹马杀入敌阵中,再立战功。但这也只能是他“梦回吹角连营”的一个热烈、雄壮却有虚无的梦。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是“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是一位说出“爱国”不会变味的伟大的爱国词人。他更教会了我:

  若现实冰冷,那就眼含热泪;

  若现实黑暗,那就心有微光。

  生活吻我以痛,我要报之以歌。

  辛弃疾的作文 篇40

  说起古代文人,我们普遍会浮现出风流倜傥、羽扇纶巾的形象。他们会写诗、能填词、擅书法、爱下棋、可能还懂点音乐。总之,凡是跟文化有关的东西,都可以往他们身上靠。但要让他们提兵上战场,或者至少在街上耍几下把式,估计他们个个都会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那么,文人就真的找不出尚武的人出来吗?那也未必。

  你别说,还真有。有一个人不仅能诗会赋,还以统帅的身份在战场上杀敌多年,被后人称为词中之龙,他就是辛弃疾。作为一名南宋人,辛弃疾一生的梦想便是收复北方的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但遗憾的是,他的这个梦想终归没有实现,反倒自己还被人排挤了。

  辛弃疾出身在北方,但他家都是汉族人。他的父亲死于金兵手下,而爷爷也从小就教导他说:南边才是我们真正的祖国!因此,他痛恨金人,从北方一路逃到了南方,追随南宋小朝廷。然而,辛弃疾南归后,他的灭金想法却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他一次次的上书请兵北上抗金都被拒绝了。偏安南方的小朝廷认为,只要保持眼下的平稳态势就好,反正金国也没打到这边来,索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辛弃疾的频繁上书,逐渐的,大家都烦了,干脆弃辛弃疾不用。

  虽然辛弃疾不能够在军事上建立丰功伟绩,但是他在文学上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词豪放婉约兼具。往往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且看他的代表作之一《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表面上来看,单单只描写了美好的风景和美女。但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辛弃疾有没有可能写的就是他自己呢?我觉得是极有可能的。大家都在谈笑风生、哪儿热闹往哪儿钻的时候,辛弃疾却独自一人站在那灯火阑珊处,不愿意同流合污,或者在独自等待赏识他的人到来。当朝廷里的大臣和贵族都在花天酒地以粉饰太平的时候,只有辛弃疾独自一人在暗处着急。这个比喻,不是很妙吗?

  辛弃疾一生都要追求,在随时准备报效国家。但在他那可悲可叹的一生中,他从来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打败金国,收复国土。哪怕临死前,他都依旧还在喊着:杀敌!,可见他对这个目标的执念有多深。他的才华没能被展现出来,更没能被重用,反而被当时的朝廷故意遗弃。一颗爱国的热血心在悲愤与遗憾中停止跳动,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息。

  辛弃疾的作文 篇4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代奇才辛弃疾的豪情壮志,更是他的真实写照。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多少文人墨客,多少英雄豪杰,唯有他,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公元1162年,济南城外,他三天三夜追逐着叛变的花和尚义端,将其一刀斩下,夺回帅印;同年,他率领五十几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一举歼灭故军并擒拿成徒。刚来到朝廷时,他仅25岁,鼓舞朝廷,宋孝宗也一度要收复失地、报仇雪恨。他在战场上横扫千军,短兵相接,冲锋陷阵,驰骋沙场。刀光剑影折射出他为国报效的决心,卷起的硝烟抹下去他的丰功伟绩。在厮杀的战场上,他英勇无畏,所向披靡,敌人草木皆兵,闻风丧胆。他武艺之高强,令人喷啧称奇,赞不绝口。他站在人生的巅峰上傲视群雄,意气风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南宋朝廷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决定投降。因此,辛弃疾得不到重用,只好回乡闲居。那里,他将忧国忧民的心态、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奋勇杀敌的壮志融入了诗词,“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命运再次和辛弃疾开了个玩笑。当朝廷再次重用他时,他已64岁高龄,已经处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状态了。他从未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保自写表拒绝朝廷的重用, 上阵杀敌成了泡影……

  公元1207年,68岁的辛弃疾已卧床不起。在一声又一声咳嗽中,他回想起自己歼灭金兵的场景,马蹄踏在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他知道,黄昏正在

  转瞬即逝,黑夜即将来临。他拼尽生平气力,大呼:“杀贼!杀贼!”这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整个南宋,士兵们听到了,将领们听到了!唯独听不到的,是南宋朝廷,昏庸无能的南宋朝廷!他壮志未酬,含恨而终,孤身仗剑走天涯,是他一生的目标。可怜文武奇才,毁在了只会委曲求全的南宋朝廷之手。但他的豪迈,他的英勇,他的怀才不遇,都是我最敬佩之处。一代奇才辛弃疾,他的遗憾,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辛弃疾的作文 篇42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成“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不料,义端来到起义军后竟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但辛弃疾说要耿京给他三天时间让他把义端抓回来,辛弃疾得到了耿京同意后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后,果然追上了义端,他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他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同意了他们的计划,在计划完成时,辛弃疾听到了耿京已经被害后,他大发怒火,决定把杀耿京的人给抓回来,得知杀害耿京的人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后,他立马组织了五十个人去把张安国抓回来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每次想到辛弃疾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他的一句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作文 篇43

  你,出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幼小的你,早已懂得国家灭亡的心酸;少年时你的,立下了恢复中、报国雪耻的壮志;壮年时的你,英姿疯爽,驰骋战场;老年时的你,郁郁不得志,只能空叹嗟。你,就是集采韬略的辛弃疾。

  你从小就立志精忠报国,年纪堆砌青青就奔赴战场。带着一批热血男儿,在尸横遍野的沙场与金兵殊死搏斗。在刀光剑影中,你永往直前,取一个又一个敌人的首级。你的笑颜在沙场上定格成永恒。

  可在这时,现实跟你开了个玩笑。你回到南方,昏庸的皇帝被眼前繁荣的景象蒙蔽了双眼,硬生生将你手上的兵权变成了一支软弱无力的毛笔。从此,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土一寸寸地被敌人夺去,却没有丝毫办法,你仰天长啸,可并没有人来倾听你的心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你也想像那滔滔江水,冲破层层青山,奔向大海,但你不能。你只能倚危楼,望北疆;你只能在“听取蛙声一片”中了却残生;你只能在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你什么事也做不了,只能郁郁而终。

  你虽然辞别了人世,但你,你的诗词和你精忠报国的精神,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在心。

  辛弃疾的作文 篇44

  今天我要介绍的词人是辛弃疾。辛弃疾一出生就住在金兵占领的地方,所以辛弃疾从小的梦想就是打败金国,收复失地。可南宋朝廷不愿意出兵跟金国打仗,所以辛弃疾只好把笔当作剑,用诗词来表达自己想要奋力抗金的心情。因为辛弃疾是军人出身,所以他的词一般都非常豪放。

  辛弃疾写了很多词,可我最喜欢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下灸,五十弦翻塞外省,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主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主要讲的就是军中生活。辛弃疾一开始在酒醉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宝剑,梦到了吹着号角的军营。把烤牛肉分给众多部下,各种乐器响了起来。这就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的场景。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快,弓箭就像惊雷一样响。我多么想要帮国君把失败收复,变成一位千古名将!可自发已长满了我的头。这首词前九句写着军中生活,正在词的顶峰,辛弃疾却从顶峰掉到地底,体现出现实的残酷。本词突破了词的境界,原本一首词只讲一个意思,而辛弃疾却把这首词写成了两种意思。辛弃疾可真是一位有创意的词人啊!

  辛弃疾给我们留下众多美妙的词,给我们去品读。我们要知道辛弃疾虽然没有打败金国,但他用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含道理的词,我们一定会永远把他记在心上!

  辛弃疾的作文 篇45

  南宋时期,涌现出许多爱国诗人或词人,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但有一个最为特别,就是辛弃疾,因为他不仅在诗词中抒发爱国情怀,而且能够亲自领兵打仗,的确当得起文武全才这个称号。

  然而,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却是不幸的,我们为这样一个满腹才华、满腔爱国热情的诗人扼腕叹息。他生于南宋时期的金国,此时北方大部分已为金人所占,许多汉人也就成了金人。但作为一位爱国青年,辛弃疾毕生的梦想就收复失地。

  辛弃疾儿时体弱,父亲让其习武,长大后武艺高强。弱冠之年,就组织了一支2000余人的子弟兵回归南宋。但南宋小朝廷却无收复失地的打算,反而“粉饰太平”。既要用辛弃疾,却又不敢大用。因为辛弃疾是从北方过来的,担心他可能是金国派来奸细。这是南宋小朝廷格局不高的表现。又何尝不是辛弃疾个人的悲哀呢?

  一身本领的辛弃疾竟在江西闲置15年。他的呼声没有响应,对辛弃疾来说,唯一可做的就是保持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佳节到处洋溢着喜庆,街市上到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人赏花灯,可这并不是太平时期,宋朝却在这紧张时候仍然沉湎于歌舞之中,辛弃疾无法代表国家去征战,目睹主和派们醉生梦死,他只能冷眼旁观,一个人深自伤怀。“长叹此生非我有”,发问“同予者何人?”内心中的苦闷、无聊、叹惋,可谓百感交集。

  穷极无聊,他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衣食住行倒不用发愁,只是无所事事,他时而在黄沙道中听着蝉鸣,时而又仰望星空。

  他又回忆起,“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是为写词而发愁,可现在是为愁而写词,造化弄人啊!他站在高高的楼台上平眺远方,一望无际的天边,可他想的却是北方,他多么想要上战场去收复失地啊。

  英国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这个时代的不幸。”确实,但更可悲的是需要英雄,但英雄却不被所用,辛弃疾就是这样。在他临终前,他还喊着:“杀敌!杀敌!”

  辛弃疾一生大多写的是豪放词,感叹着他的怀才不遇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就是这个担忧也没多久。因为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演,当南宋选择和强大的蒙古国结盟,把世仇金国消灭时,也就离其自己被灭亡也不远了。没过几年,蒙古灭亡,大宋王朝就此落幕。

  纵有通天之才,可英雄无用武之地,辛弃疾终究悲愤去世,不过,辛弃疾若是真的在天有灵,看到今天中华大地一片繁华,也当欣慰。

  辛弃疾的作文 篇46

  纵观中国文学史,或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文人能像辛弃疾那样。

  他庄重沉痛:“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他诙谐幽默:“将止酒,戒洒杯使勿近”;他沉静悠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辛辣老练:“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他缠绵悱恻:“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消”……他能文,诗词的豪放与苏东坡并论;他也武,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一生郁郁却从不言悔,认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万字平戎策”,却只能拿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志在抗金,却“名因文章著”,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他,辛稼轩,的确特别得让你无从忽略。

  他有一段传奇般的轻狂年少时光。高宗绍兴中,北金占区耿京起义,年仅二十二岁的他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其中,叛徒张安国杀耿降金,义军溃散,他只带50人直趋张的驻地要求与张会面,出其不意将张缚置马上,并令张部所属的上万军队归顺,之后他到临安,将张交予朝廷正法……可是,再之后呢?

  再之后,便是做官,先在江阴任职,之后是建康、江西、湖南、湖北……就职地离前线越来越远,稼轩离他的抗金北伐梦也越来越远。直到42岁,他遭馋落职,之后就赋闲了二十年之久,64岁时又当了短时间的镇江知府,68岁病逝。

  那样的英雄年少,却只能那样碌碌的一生!

  稼轩之苦,想必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他悲痛、悲愤、悲壮、悲凉、悲叹……但他在极度郁郁之中还懂得“自娱自乐”,以苦为乐,并时常赋词抒解郁闷,他曾自嘲:“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短短十几字,尽道辛酸。

  稼轩之词新。词风新,豪放不失俊美,即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内容也新,要戒酒,作词;与人闲谈,作词;嘲讽小人,也作词。而作词骂儿子,更是旷古绝今之举。我不知是写出了这种词的稼轩的不羁个性导致了他的郁郁,还是郁郁的稼轩为了遣怀而写了这种笑中含泪的词。

  稼轩学识渊博,故词多用典。最多时一首词六十多字竟用典九个,几乎一句一个。但他的词又绝非泛泛之辈的“掉书袋”,用典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简直让人觉得不用不行,直叫人拍案称奇。这份广博的学识,可不是后世效颦之辈学得到的。

  稼轩、稼轩……稼轩之妙处,岂是这短短干字能道得完么?但拙作已成,只得以此贻笑大方之作,聊祭稼轩先贤之灵。

【关于辛弃疾的作文(精选46篇)】相关文章:

辛弃疾作文(精选42篇)12-07

走进辛弃疾作文07-21

辛弃疾:《祝英台 晚春》11-02

辛弃疾:《摸鱼儿》11-02

辛弃疾《水龙吟》赏析(精选8篇)04-29

辛弃疾:《贺新郞》11-02

辛弃疾:《念奴娇》11-02

辛弃疾:《汉宫春》11-02

辛弃疾:《水龙吟》11-02

古人不远: “金戈铁马”辛弃疾作文900字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