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渡点作文

时间:2018-04-08 14:40:02 高二作文 我要投稿

交渡点作文


交渡点作文

  序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白塔,若真要深究这其中的因缘,还是那本介绍中国古建筑的书说了媒。这本书是十余年前看的了,却不曾被我忘却。那印有白塔照片的书或早已消匿,然而对那白塔的形貌,却又是记忆得极为清晰——残破而瘦削。它像是经历着时光的变迁,守着世事的沧桑巨变而又缄口不谈。

  第一篇

  一
  我所见到的知道的白塔,塔的身型是亭亭玉立的。这有别于我们常认为喇嘛教圆润而饱满的塔身,虽然它们也被称为白塔。那些白塔的塔刹上面束满着祈佑者敬献的哈达,四周有镌刻的圣像,庄严而又显露着一丝亲切感。
  而我说所提到的白塔,估计名称的由来是因身形雪白而如是称之的。
  多数人认为杭州有名的塔有三座,要么是赏着湖影的雷峰、保俶,要么是矗立在江边听着涛声的六和了。也有少数人知道飞来山下理公的,亦有听说香积寺残破经幢的,更鲜有闻说知道梵天寺经幢的。那么对于知道白塔的,估计除了是沿途居民或是曾经去过的,多数是全然不知的。这里我之所以将经幢一并写上去,是因为多数人将它们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尽管来源皆是出自佛教,风格上也略有相似之处,但经幢上面镌刻的是佛号和经文,而塔是可以攀登观光的,抑或是实心镌刻着经变图。白塔就是属于塔这类的,它的塔身上确实是镌了经变图的。
  听说过白塔的就已很少,真正见过的岂非更少?知道者其中也有只知其名而未见其形的,是如我。
  二
  我很早就知道了闸口,若是要深究因缘,则是公交39路了。那车也是在十几年前认识的,起点在城站,一个离家近在咫尺之地,终点站便是名叫“闸口”的地方。之所以记得住这辆普通的“郊区车”,实则是因为它是双层车。十多年前杭州城里公交车有不少是双层的,有着高高的楼梯,漆黑狭窄的车厢,小孩还是很喜欢的。那39路车,经过清泰立交桥,穿过当时“城外”的总管塘和近江村,在到达更偏远的“闸口”。
  那“闸口”,家里长辈说那是个老火车站,估计建的比清泰站(城站)稍微晚一点。记得最清晰地便是双层公交车头写着大大字样的“39”了,每次见到它,都是极其欣喜的。
  于是这个叫做“闸口”的地方,就愈发变得神秘而又令幼小的我所向往了。现在依稀可忆及的,便是当时信誓旦旦庄重宣布梦想是去闸口,至于去干什么,也就忘得精光了。每次提及此事,都在心底泛起了波涛。
  三
  这“闸口”和“白塔”便在我心里深深地扎根了,且是随着时日的推移不断和我共同日渐成长,越是想要去实地见见它们一次了。
  四
  后来,我懂了汉字,便再一次去回读那本书,我已不再是只认图片,更多的是用新学的文字去探识了,当赫然在眼前呈现的是“闸口白塔”四个字的时候,我的反应或许已经在岁月里磨蚀了,但是那种怪异的感受我却是真有体会,有到如今我竟然不能用拙笔记录的地步了。
  “闸口”、“白塔”,这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语,忽的在我脑海里寻到了交渡点,且在之后,永远都未曾分离过。
  五
  之后几年,我把对白塔的想象深藏在心底。对佛道产生了兴趣,这也是极其怪异的。我了解了不少基本常识,也开始明白了塔的来由与影响,那时稍涉人世的我,也就只能随意走走逛逛,去走访名塔胜迹,这本是了解白塔的最佳时候,可是那张照片偏又作祟似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残破而又瘦削。
  我开始转而厌恶它,认为它的不完整是先天性的,是佛塔中的败类。于是,我与白塔之间树立了一道看不见却又感知到的隔膜,就如是在交渡点上分手的熟人一般,彼此渐行渐远。
  六
  又是过了几年,我与佛道也在交渡点上分别,转而对历史有所感兴趣。彼时的我学业负担也不重,有很多闲暇时光去看一些历史书。也就顺其自然地研习到了五代的`吴越国,一个曾在临安建都的小国,它的统治者笃信佛教,就在统治范围内四处修塔,雷峰塔、保俶塔、闸口白塔等名塔也都出于此时代。我那时就总是关注距今有着多少年,当得知白塔建于一千年多前时,我转而有些惊讶,那被我称为“败类”的残破塔身,竟是走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霜洗礼而依旧岿然不动,不禁极为敬佩,于是那几年前就有对它的神秘感而好奇欲见的心,又再次萌发了。
  白塔和历史似乎是在交渡点上相逢,让年岁稍长的我再次改变了想法。
  七
  离白塔最近的一次接触是在四年前,对白塔的态度似乎依旧是疏远而又追念的,像是在交渡点上的分离后又不舍地回头看各自远去的背影。
  八
  四年前徒步在江堤上行走去六和塔,路过一处围墙时,不经意地向内一瞥,只是见着大片松木,而细密地包裹着一根针尖大小的“铁棒”,随行者对我说那就是白塔,我似触了电般的惊异——想不到那铁棒就是白塔的顶了,我连忙踮起脚尖想要看白塔全貌,却发现是一个熏了黑灰的破柱子,根本没有那照片中所示的白色。略有点失落,欲去墙内探个究竟,却是围得密不透风,倒是有铁轨从墙内窜出,延伸到不知多远的密林里去了。再又遇到了个公交站牌,本来满心以为是闸口,却发现是叫白塔岭,而站内也根本不停靠39路车。
  那时的我彻底失望了,登临六和塔顺着来路查找,白塔隐匿在密林中了,站在塔顶放眼观去,惟见涛涛之江水泛浪不息。
  九
  接着再也不提及白塔,那似乎是个错误,它根本就不白,更莫要说是靠近闸口,一切似乎是谎言,什么五代遗迹,什么近代开端,我都起了疑心,只愿将那白塔永忘,将那记忆粉碎,将那幻梦破灭。
  十
  一年前我去了趟临安,去谒见钱王,随后写了篇《岁月有痕》,那里就提到了白塔。也经我查实,那黑灰是当时建造火车站后机车排出的烟薰了白塔,那残破处是历经一千年多年岁月,岩石自然风化所致。便怀着敬意写下了首段作为铺垫,继而引出吴越国王钱鏐。
  没想到这十多年来的幻梦,就又被我拾起和保存,又心生欲见白塔的情谊来了,在那个我人生的交渡点,我又被旧日所迷醉。
  然而由于围墙阻隔,加之天热,我还是未去成,直到看到修建白塔公园且将要开放的新闻,才复又计划起来。

  第二篇
  十一
  “你看那钱江北岸傲然挺立着的白塔,尽管西风磨蚀了她往日的神姿,过往的铁路机车向她喷了一身黑烟。但她并不在意。早已熟谙凡间世态炎凉,早已默记人海浮沉沦落。这暗夜长星,这夕霞晓霜,只是刹那。她终究凝视着那一条浊江,寂寞听着江潮的时起时落,和他共赏时光变迁。”——《岁月有痕》
  再看到这篇文字,已经是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其间我对白塔的认识依旧如上述文字中所尽,并无半点变化,我也一直认为那白塔将是在那里听着涛声,它的灰烟尘也终将不会有人去可以清洗,似乎它是被时间所忘却了,然而,一年不到,我真正看到了它,使我这十几年下来的梦中的白塔成了现实。
  十二
  我怀着重拾记忆的忐忑念想沿着一段破落的铁轨走到塔基下面时,却发现四处竟然寂静无人。我一步步地走上石阶,终于看到勾勒渲染已久白塔的全身时,似乎发现它变了——四年前我站在江堤上朝围墙内观望时,塔尖似针尖一样挺立,而如今,却是换作了新的塔顶。这种感觉,似乎是吃进了铅块,重重地无法说出口。
  新开放的白塔全身皆已被细细清洗,再也看不出往日的尘封记忆——灰烟尘的铺盖。它似乎变得好看了许多,只是被风化而残破的塔身依旧无法修补回去,上面的经变图和镌刻的经文《佛顶尊胜陀罗尼》也无法恢复回去,只能是依稀可辨。
  十三
  四下里无人经过,我默默地绕了白塔七圈,一圈比一圈走得慢,我慢慢地发现它虽然残缺又是完美的。塔身的造像虽然有点漫漶不清,但是生动形象,一级又一级,各自不相同,足可见当年石匠雕塔的精密细致与礼遇虔诚。一千年后的我在它脚下仰望着高大的它,似乎想要问它是如何挺立不动的,可它缄默自矜,像是一位老者,把这一切都看淡。它只是听潮,而又看到为自己修建的寺庙被毁,再又看到工业时代的产物占据了它的领地,还粗鲁地喷出浓烟显示蒸汽机自己无穷的力量。但是白塔都毫不在意,它既不对新事物反感,也不对过去进行无谓的怀念。它是处在时代巨变的交渡点上的。
  十四
  或许只有它能够记得,它的右侧是龙山河与钱塘江的交渡点,古往今来,凡由城南出入杭州城都必须经它见证,很多旅行者,也都将其列为了杭州的地标。龙山河水位比钱塘江低,于是就建造了一个水闸,久而久之便命名为“闸口”了。今天这个水闸一直留存着,还是在源源不断地向钱塘江注入新的水分。
  “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范仲淹
  来往的船只和人一批批地改变,它都看在眼里,藏在心底。
  十五
  曾经极为重要的航运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引以为豪的发明——铁路。铁路的运量大到白塔无法想象,硕大的机车只需要吃煤喝水,就能走动好长一段距离。白塔的正前方也开始修筑了火车站,取名就叫“闸口”它比昔日的舟楫更为繁忙,行色匆匆的人们或是赶车或是送别或是接待都在白塔下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是白塔依旧是看在眼里,藏在心底。
  十六
  不曾想过,还有何处能够像它那般在时光车轮的交渡点上屹立,一边是永久过去的古代,一边是充满希望的近代,它似乎看到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它似乎看到新型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与发展,它也一定是看到了列强对我国的瓜分和侵略……在交渡点上四处张望,却一直寻不着一条明路,日日夜夜听着江潮拍打堤岸,发出巨响,不知它有曾像孙文那样发出“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警言感概呢?唯有简单地伫立,它的石灰岩所筑的外层被剥蚀消失,它渐渐被松林遮蔽,开始委身于车站的不显眼处,但是它却依旧不去抱怨,或许这种不公,对于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塔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十七
  铁轨是真的保留下来的,自从闸口站被废弃不用后,这里变成为了放货的地方,而且也日益衰落。没想到火车站只能兴起一百年,白塔都未曾倒崩,它倒是先行一步了,人类的杰作蒸汽机,曾被看作是工业革命的象征,也让位给电力机车,自己安稳地住入了博物馆里,仅供世人瞻仰了。看来岁月的变迁如此之快,却不能比及这用自然的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了。
  时间能够检验不少东西,究竟有没有价值,也许有生之年是说不尽的。
  十八
  有心事般地走下塔基,经过一段铁轨,跨过铁轨的交渡点,来到龙门吊上,再一次从远距离观察白塔。它依旧是如照片里的那样——残缺而瘦削。这是我第一次实地见到白塔,却发觉它和我心中我勾勒的白塔是截然不同的。我在龙门吊上,在心里对两个白塔进行着掂量——那勾勒出的,的确是我认为最适合自己审美观的,估计来源于主观臆想;而眼前实存的,却是客观的,我不能说出谁对谁错,正如我在自我的思想交渡点上做着艰难的抉择,而虽然说很少,却是极其困苦的,犹如把皮肤切碎。
  十九
  四处流连徘徊,又从龙门吊上走下来,感觉还是自己心里的白塔比较真实而且生动。毕竟那是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在心中所勾勒出的形象。这十多年里来的种种变迁及对它态度的改变,终究发现,这若即若离的境界最是恰到好处的。

  第三篇
  二十
  最后还是选择了构想的白塔。因为那种纯朴自然,不需要任何的外在修饰,它基于我最初的记忆,一种禅宗推崇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手法。那是基于我十几年前一字不认,而又以图画为主要信息来源的时代,我总认为那时的我记忆是最纯真而又信得过的,因为它不需要我的大脑进行任何外加的理解和修饰。
  廿一
  我穿过拥挤人群,肆意走过一个交渡点,到达一个公交站,那里停泊着几辆蓝色的旧式公交车,猛然发现这些就是39路车,而这个站,就是十几年盼着要去的闸口站了。赶紧登上汽车,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白塔。
  唯独没变的,真的是心吗?还是那份对白塔抑或是闸口公交站的追念?
  廿二
  再也没有了双层公交车的39路,行路也显得略有颠簸,我在这四处摇晃的狭窄车厢里,继续思索,把一件自己想了十多年的事情轻而易举地丢弃在一边,或是随意处理,总对不住自己的。那些都变了,我看白塔的变,终不过只是外在,内在的历史积淀有谁能够改变?
  记忆中的白塔再也挥之不去了,我在交渡点上默默不语,脑海里泛起波涛,久久绽放着涟漪。而真塔,留存在相机里,留存在角落里。我也不后悔这第一次的见面会给我对白塔的印象减分,他们都应该去好好在我眼里珍藏,在我心底铭刻。
  跋
  总感觉要写跋了,因为白塔想了十多年,念了十多年。分了廿二个小节将其尽述,蓦地我发现,这篇文章里面正有我的思想变迁史,正有我一路走来的历程,都借着白塔而逐个地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想来想去,这总领全文的题目,也就取自东洋语的“交差点を渡る”,合成“交渡点”来写出此刻的挣扎和相遇的偶然性。

  写于2014年5月白塔公园开放之日

【交渡点作文】相关文章:

1.渡渡鸟归来作文

2.

3.渡己渡人相辅相成作文

4.哲理故事:渡人渡己

5.自渡

6.渡生

7.争渡

8.渡作文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