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7-07-28 10:08:22 教育随笔 我要投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想象、情感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能使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从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教学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巧设练习四方面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注重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主动的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和交流等,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注重运用多种思路、方案或途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能通过不同的角度、方面和层次,深入探索、积极转化;使学生能主动的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组合分解,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应用,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型思维人才。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思维。
儿童对其生活情境来说是熟悉的,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其生活情境的环境中学习,可以使他们联系生活实际,降低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难度,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加强了其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难度的`降低要有一定的限度,适度的学习难度对于激发学生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课的开始或课前二分钟,可以创设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已亲历的生活,让学生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以减轻学生获得新知的学习负担。比如在一次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节,我是这样创设情境设计课前谈话的:
师:同学们,今天能够和你们学习,我非常高兴!我在实验小学也是教的四年级一班,我们真的很有缘呀!那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来给你们上课吗?
生:讲课比赛
师:对!今天来给我们四年级上课的一共有5名老师,你们来猜测一下,我们这节课会得第几名?一定会得第一吗?
生:不一定,可能
师:我们这节课的名次是一种可能性,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可能性,实际上关于可能性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可能性!
由真实讲课比赛的情境谈起,贴近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亲切、自然,毫无斧凿之感。更可贵的是谈话内容与本节授课内容紧密相联,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了兴趣,做好了铺垫。
课的后半段,在组织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目前尚未接触,但在其成长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生活情境。这种情境,必须是学生能接受和理解的,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和方法必须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这一节的最后我创设了摸奖情境: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必须要提前预测好他的可能性大小,比如:摸奖.
如果你是某企业的销售部经理,为了更好的卖出你的产品,你设计了一次摸奖活动,摸到白球的会得一等奖,奖品是一辆小汽车,你会怎样设计球的个数呢?为什么?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理念,以上环节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1]”数学知识具有严密性、抽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精心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教学过程。
例如:教学“平行四过形的面积”时,按照以下步骤设计的: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最初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的?”学生在讨论中复习最原始的测量面积的方法——用合适的单位面积去量。“长方形的面积简便方法是什么?”学生回顾长方形的面积单位,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作好了准备。
2、教师指导猜想
教师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两种猜想:
<1>底×邻边〈2〉底×高
让学生通过测量,用自己猜想的方法计算出面积,以备验证。
3、验证猜想
方法一:用最原始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纸片占几个方格、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初步验证“底×高”的正确。
方法二:学生尝试利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
4、师生总结、应用公式
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猜测和验证。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思维特点,使其能在猜测结果,结论得到验证中提高了参与的热情。让学生能认真细致的观察、熟练调理的操作、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交流经验、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突破一个个矛盾,最后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看似“无形”却是数学的灵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大有益处。
小学阶段常用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法、类比法、统计思想、数形结合法、符号法等等。教学中要自觉的深入研究教材,抓住教材中可以渗透思想方法的契机,比如学习概念时,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会用到转化、类比等思想;对于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有效的利用了很多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而三角形和梯形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正反比例、数对知识、路程问题都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来学习。总之对于每一节我们都要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渗透?怎样才能不生搬硬套,巧妙渗透?应该渗透到什么程度?这对我们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巧设练习,强化学生的思维。
1、精心设计选择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开创自主选择的空间,设计难易有别的多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步,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特别是小学数学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多解性的特点,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比较3/4和5/6的大小”,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小学数学题,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通分比较,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画线段图比较、化成同分子比较、化成小数比较等等,所有的方法汇集在一起比较分析、异中求佳、拓宽思路。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肯动脑、会思考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数学学习大有益处。
小结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学习是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把书本知识通过操作、观察、思维,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直接感知和从已知到未知,直接感知,是指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急先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怎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思维能力

6.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7.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反思

8.浅析在作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