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时间:2022-03-02 11:45: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拯救与逍遥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重新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昔日读此书的激动已经不再,留下的是一种激情的灰烬。八十年代的文章受到李泽厚浮华文风的影响,刘小枫也不例外,他的文章充满了古今中外的广征博引,深刻的主题被驳杂的引用所遮掩。

  不过说回来,八十年代还是给青年学者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必思考写作格式要求,而是尽力进行思想表达。这种顺畅的表达,让很多问题真正能够浮现到历史舞台。刘小枫这部《拯救与逍遥》就是在对自我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现代性批判问题。在读《诗化哲学》的时候,就能看到刘小枫通过梳理浪漫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所展开的批判,这个立场有别于八十年代启蒙哲学的氛围。

  在《拯救与逍遥》中,刘小枫在深入西方思想传统的同时,扬弃了浪漫主义哲学立场。刘小枫在展开对中国浪漫主义传统批判之前,首先树立了一个传统靶子——儒家传统。将儒家传统视作世俗哲学,并对其进行人性论的批判,这自然就是浪漫主义叙事的开端。当然,这种中国思想的叙事,是通过一个引言,即诗人与死亡展开的。

  在《诗化哲学》中,刘小枫提出了二十世纪是残酷的世纪,是诗人自杀最多的时代,也是人性败坏的时代。那么,背后就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现代性扼杀人的灵性,诗人不得不选择死亡。这个命题,让刘小枫找到了中国思想的叙事起点。屈原死于政治与儒家伦理的彷徨,是浪漫对于政治现实的否定,或者人性对于兽X的反问?诗歌传统确实存在浪漫主义倾向,刘小枫将其作为对于现实政治的否定,则未免过分用拔高中国诗歌传统的嫌疑,或者用德国浪漫主义置换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浪漫因素。当然,刘小枫这种置换是隐藏在其叙事之中,这种通过浪漫主义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其实与德国浪漫主义对于现代性的拒绝,是同一种思维的产物。

  当然,这种浪漫主义被追溯为屈原天问、庄禅的逃逸、曹雪芹的红楼说梦,鲁迅的冷眼观世,总之又是粗线条地将中国浪漫主义拉了出来。但是,刘小枫并未如《诗化哲学》停止于此,而是将中国浪漫主义与西方神学加以对比。这种对比,应该是类似于釜底抽薪。本来以为刘小枫不过是做了一个中国版的《诗化哲学》,结果却是通过神学对浪漫主义的否定。这让八十年代美学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或者刘小枫所说的“四五”一代人惊愕不已。

  我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现了刘小枫并非是简单追求神学,而是回到了《诗化哲学》中存在性的追问,在有限与无限的追问之中,他开始了个体与上帝之思。人终免不了一死,哪怕是诗人或者艺术,都会因为时间而腐朽。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不朽?存在主义只是暗示了存在,并没有真正回答。刘小枫的追问,必将回到上帝的永恒。上帝的救赎,让刘小枫找到了新的超越维度,超越理性(儒家)的世俗,超越诗化哲学的永恒,只有上帝才是永恒的不朽,人只有认知上帝,才能与上帝永恒。这种追问,导致他对于中国浪漫主义或者德国浪漫主义的否定,在自我否定中,他走向了神学。

  有些人曾经说刘小枫是二道贩子,不断跳槽者,却不曾被他这种存在主义的追问所困扰。究竟在我们当下的亲在后,是否存在永恒的不朽,这才是他不断追求的真理所在。就像下一本书《走向十字架的真理》所暗示,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存在。在不断追求过程中,他拣尽寒枝不肯栖!

  似乎对一本书的感想和评价往往要提出批判的意见。但如果一个水平及其低下的读者去看一本泰斗级的作者的书时,心想还是以学习和吸收为主。网上似乎很多人说刘小枫的思想混乱,逻辑能力一般。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书中很多章节令人看了摸不着边,没有很好的衔接上,不过可能还是由于我阅读能力低下,没有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过如果每节能加个小标题就好了,那样看下去就会轻松很多。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我无知。或许看书的过程常常也如这一句话所体现的,看完一本书发现自己有更多的问题,更多的“不知道”,更多的迷茫。不管如何,人应当低下理性高昂的头,离开独自逍遥的自我,放弃虚无和荒诞的思想。基督同样也不能只单单的将自己圈在会的范围之内,而是要更多的思想世界的恶和苦难,效法基督的悲天悯人,效法基督的降卑受苦,以更多的`爱心、关怀、同情、怜悯、帮助,进入到社会中去,以爱抗恶。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篇2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篇3

  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我的内心非常焦急。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

  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这样的世界,不可能主动赋予人以意义和价值,只能靠人自己寻觅。

  喜欢苏东坡的这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一直认为,那泥上偶然留下的指爪,便是人类赋予这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在雪化前找到了那个偶然留下的指爪,也许我就能按图索骥,找到我要的信仰和信念。

  当一个人要寻找这些东西时,他不可能背弃他所处的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他必须从中寻求帮助,寻求答案。回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传统,儒家的思想“忠君爱国”,杀身成“仁”,君和国是最终信仰寄托所在吗?如果是,屈原就不会投江而亡了。“仁”是吗?可能是吧,但这个仁太难取了,为了坚持信仰就要舍弃生命,这个不是我想要的。道家呢?道家讲究“无明”,它根本就不提倡人们去辨明世间真理。如果我追随道家,我就无需向这个世界索求意义和价值了。释家已出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说来我的一切追寻,只是庸人自扰。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相关文章:

逍遥游读后感08-17

拯救男孩读后感08-13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08-17

只为逍遥04-27

拯救07-03

我与文雯拯救爸爸作文800字11-02

拯救地球作文07-26

拯救地球作文11-20

拯救小青蛙09-12

拯救黄河作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