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读书札记散文

时间:2021-04-14 12:31:41 散文 我要投稿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札记散文

  之一:钓鱼,或者赛跑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札记散文

  很奇怪,读《追忆似水年华》,忽然感到,有时像是在钓鱼,有时又像是在赛跑。

  读着大量细致真切而又看似琐碎的描述段落,感觉极像是在钓鱼——静静地欣赏着湖面美景、周遭风光,从容不迫地等待鱼儿上钩。就是这种安然恬淡感觉。氛围很好。心情平静。耐心等待。静心等待。等待奇迹出现的刹那。

  总是先有一些小鱼急惶惶撞来,于是我把它们尽数收入囊中。

  其一,从文本里一次又一次惊人地发现,在作品前面感受到的意境内涵,会如期出现于后面的文字里——那种阅读者与写作者心灵层次的不谋而合,能够叫人顿生快意。

  其二,文本纷繁不乱、精致趣味的结构,传神逼真、细腻准确的心理刻画,自然本真、独特别致的遐想思辩,都会使人惊叹不已。

  譬如对一般事物大胆的想象与联想。三座令他喜悦非常的塔影,到最后居然被他想象成田野上的三朵小花,或者被他联想到传说中的三位姑娘——“她们怯怯地寻路,只见她们高贵的身影磕磕绊绊,后来就彼此紧挨在一起,一个躲到一个的身后,在夕阳未消的天边只留下一个婀娜卑谦的黑影,最终在夜色苍茫中消隐。”使得文字具有了温情脉脉,具有了鲜灵动感,在人们心里永久地闪亮。

  尤其是那些颇具思辩意味的文字,令人着迷。

  比如放弃。果断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无论什么,若都珍惜备至,注定要两手空空。因为太拥挤,大脑会窒息;因为太多,两手会忙不过来,眼睛会看不过来,事情会做不过来。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上讲,不能果断地该弃则弃,不能加以适当选择,总是一种不明智,是一种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再比如希望与失望。我们的内心本能地向往最美好的事物。不熟悉但却是令人想来神圣的事物,很容易激发我们舒适愉快的感觉。而一旦接近并逐渐熟悉这些事物,便会格外失望——实际的情形跟假想的情形,总是有距离的。作者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语言,向我们再现了这样的由深切希望到大感失望的过程。

  其三,一些极具特色的语句,会让人生发共鸣。两相对应,妙趣横生。譬如读到“由于没有别人做伴,我只得与自己做伴,无可奈何地回忆起我的那两座钟楼”时,脑海里就会作想“由于没有别人做伴,我只得与自己做伴,无何奈何而又津津有味地赏读我喜爱的文字。”;读到“初见双塔时我所感到的那种喜悦立即膨胀起来,使我像醉了似的再不能想别的事情了”时,便涌起“忽然发现书中那耀目的一点两点,我便像醉了似的再不能想别的事情了”;读到“一个屋顶,……一点阳光,一条小路的特殊气息……这一切事物的隐秘之中蕴藏着某种东西……我一动不动地呆立在那里,用眼睛看,用鼻子嗅,想用自己的思想,钻进这形象和这气息的内部去”时,就感觉有一个圆球,闪闪发光,内含什么,让人去探究,乐此不疲。及至一层一层剥开,观照、理解、体会,才恍然大悟。……

  就这样,这些小鱼儿——像鱼儿一样鲜灵活泼的阅读体验,装满了自己的内心。读着,想着,比较着,快感就此产生。

  而当读至“大鱼”将要出现时,就像是在赛跑了。内心充满高涨的激情和兴奋,直冲向终点。那种冲刺的感觉,一瞬间令人心神振奋,只觉作品中激情澎湃,光华毕现。

  鱼儿终于出现。终点就在眼前。钓鱼与赛跑合二为一。大鱼来临。终点迫近。突如其来的事情险些搞得我手足无措。望着那个大鱼,或者那个终点,——一片期待中的文字,心里充满快慰。先前那种悠哉游哉的平静心情悄然无影无踪。就是它了。大鱼也好,终点也罢,我满心喜欢。犹如捕得鼠雀的猫先将它们尽兴耍弄一番、观赏一番的那种情景,我不急于去读它们,而是故意放缓阅读的时间,感觉一种心安理得、喜不自胜的心情。及至开始读,也是半天不忍读完。等最终怀着异样的心情把它们细嚼慢咽,点点消化,只觉得世界的安详、温暖,溢满心田。

  一种奇异的时光倒流,使得他神游故地,重温昔日残梦,体会独特意蕴,甚至在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中,也能够嗅到虽无形无迹却长存于他心田的丁香花的芬芳。那些田野里的矢车菊、山楂树和苹果树,那些河水以及河水中的睡莲,那些磨房、教堂……早已印在他的心灵深处,已经在他心灵深处深深扎根。隔年之后的同样情景,就是再熟悉,也已完全陌生。它们不能够与他记忆中的那些直接和他作心灵交流的往事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时候,记忆显示出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没有什么能够把记忆中的美好与愉快夺走、替代。一切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那个过往记忆本身,实实在在体现了时光虽然流逝、却显然仍然永存的理性光芒。这种时光与记忆,携手并肩,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思想,使宝贵的依然宝贵,美好的依然美好;使生命本身焕发出夺目的美丽之光。

  之二:题材与结构的和谐统一

  这是一部浩繁巨著——她千姿百态,容量巨大,可读来并不显得芜杂零乱。对事物的独到感知与发现,使得普鲁斯特那些文字具有了一定的涵盖性和代表性。本来是很普通的两处“地方”,即“斯万家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在幼小的“我”心目中却被想象成两个活生生的实体,并被他赋予“只有精神才能创造出来的凝聚力和统一性”,“它们的每一部分,哪怕小小的一角”,他“也觉得是可贵的,能显示出它们各自特有的品格”。

  对于当年幼小的“我”来说,仅凭日间散步就可以到达的这两处“地方”,是那么神秘、庄重、遥远,犹如“赤道、极圈、东方”之类的地理概念一样模糊莫测。感觉的到位,作比的精确,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产生会心的一笑。同步感知至此形成。无论是谁,都应该能够从这些充满童趣的文字里得到愉悦和快乐。这实在是独特儿童视角所折射出来的独特感知。这种感知,是那么真切细腻地楔入“我”幼小的心灵,同样楔入我们读者的心灵。难怪这两个“那边”会成为全书重要的结构线索。它们是那么普通,微乎其微;又是那么耀目,不同凡响。在整部作品中,它们举足轻重,不可小觑。

  而这两个对于“我”曾经是那么陌生、迷人、秘密的所在,在后来他能够得以自如亲临时,却彻底丧失了那种能够引起他强烈、持续兴趣的魅力——这世上,无论什么被深深渴望着的事物,一旦如愿以偿,便会一钱不值,黯然失色。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明了、平淡,惟一具有吸引力的,是那我们还未曾涉足的世界。

  这是极具意义的。我们知道,人们往往会谴责喜新厌旧的行为,殊不知,这实在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事情!普鲁斯特以其耐人寻味的笔触,让我们对这种无奈作深深体察,给我们以强烈警醒。于是,我觉得,阅读巨著的同时,便充满了一种无上的'智者快乐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结构井然,丝丝不乱。那些材料被他顺手拈来,恰如其分地各就各位,成为一座大厦固有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不经意的铺垫,会在恰当的时候做不经意的映照。一切围绕两条“边”进行,一切又充满匠心。那么多相互呼应的细节,那么精心完成的十分对称的结构,叫人不由得啧啧称奇,衷心赞叹!从贡布雷看出去,两条“边”之间似乎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不料到结局,这两条“边”竟在作品的顶上完美聚合,形成一个巨大的圆拱,最终汇合在一起——斯万的女儿希尔贝特居然嫁给了盖尔芒特家的圣卢——两条看似对立的边,原来却属子虚乌有,一切在真相大白之时烟消云散,不可捉摸。留下的是回味,是思索,是欣赏……

  于是,题材与结构实现了和谐统一。

  之三:行文的张力

  读《追忆似水年华》,我意识到了一种开合有度的张力。作者善于铺开、积累、丰富、充分展示,圆满合围,在别有情趣的描述中,活画生活,活画人物,抒发感受,浓郁生活气息久久弥漫,从而形成耐人寻味的美感与力度。

  一种内在的东西(力量),让你看到这部分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联想下一部分。以后会怎样呢?是啊,作者将有哪些(什么)有趣的东西来满足你呢?在作者徐徐渐进的叙述中,那些人物内心流程,豁然呈现于你眼前,与作品整体和谐相融,缓缓流露出迷人的气息,极像是一张巨大严实的网。你无处可逃;你深深迷醉。那种富含激情的语言显得那么雅致。我觉得自己的心追随着作品内在的那种激情,与自己的躯壳渐行渐远,与作品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渴望得到了满足的快感。就像是流连于一所风光旖旎的公园或者其它什么地方。你会舍不得停下你的脚步。对,不舍得有些许停留。你会一直兴味盎然地游走、顾盼,将目光所及摄入心扉,一点一滴都不肯放过、遗漏。对,就是这样。品读有如散步。有如在空气良好、环境幽雅的场所放飞心情。或许你能感觉到,鸟鸣,风动,花香,以及浓郁的人情世事。那种纷繁庞大的场面调动,激起你内心由衷的愉悦。你没有理由排斥、拒绝它们。你满心欢喜地接纳它们。那些天使一样的感触、那些精灵一样的思想——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你不竭的关注它们的热望。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而代之。没有理由。不用辩驳。一切如行云流水。一切顺理成章。

  落笔总在人物内心。姨妈对“变故”的“排练”与“演出”之乐此不疲——“把她热衷于虚构的曲折情节引进自己的日常生活,好让日子过得有点意思。她有时心血来潮,突然假设弗郎索瓦斯偷她的东西。于是她巧施心计……她只消一句话便能使弗郎索瓦斯顿时吓得脸色发白,这种直戳对方心窝的做法似乎很使我的姨妈尝到一种残忍的乐趣……”;姨妈那极富情趣的“小日子”——“她装做轻蔑、其实很深情地把这种日子称之为“我的小日子”。……”;那妙趣横生的“连天空也改变了模样”的星期六——“人们一早起床,……就开始无缘无故地感到一股团结的力量而精神抖擞起来……”;与人为善、谨小慎微的凡德伊先生和他的虽然一副假小子相却楚楚动人的女儿凡德伊小姐——“当仆人通报我的父母来访时,我看见凡德伊先生忙把一首曲子放在钢琴架上显眼的地方。但是当我的父母走进客厅,他却又把曲谱收了回来,塞到角落里去。他一定怕我的父母以为他之所以见到他们如此高兴只是为了可以给他们演奏自己的作品。……”“那位脸上布满雀斑的莽撞的女孩子,目光中往往流露出温柔、敏感、甚至羞怯的表情……我突然闻到山楂花发出的一阵阵……气味。这时我注意到山楂花的花瓣上有几处发黄的斑点,我想像这气味就是从那里散发出来的,就像从点心的焦皮下发出蛋黄的香味,从凡德伊小姐的雀斑下散发出她双颊的异香……”

  一方面,作者笔触进入人物内心,精心刻画,无所不到,另一方面,又不动声色剖析人物内心。感性与理性巧妙交织,结成一张大网。让人既能够切实意识到时间的流逝、美好生活的一去不复返,又会自觉地反观这种流逝,感叹这种流逝,思索这种流逝。对人物细腻准确的心理刻画,使得作品行文深情优美,蕴藉隽永,丝丝入扣,纷繁不乱,动人心弦。无数这样美妙而富有张力的描述,使我们的阅读欲望得到了满足。另外,正在进行中的(正在回忆中的)生活情景与时间关系的交错变化,也带给人极好的艺术享受。

  能够源源不断地激发你的阅读欲望,使你不计疲累,忘记辰光,情绪饱满,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沉浸其中,敢说不是普鲁斯特的馈赠?尽管你与作者毫无瓜葛,置身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与他心灵有所沟通,意识达到了交流。这便是不朽巨著的魅力。

  之四:普鲁斯特的时间观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运用独特的意识流手法,让一切状态都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出现。那是饱含作者情感体验和思想结晶的运动状态。没有人会怀疑这种运动状态的趣味性与价值意义。一旦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展现,它们就非比寻常地集结起来,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栩栩如生而又意味深长的整体。

  普鲁斯特并非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生活,他津津有味的回忆过程,他心潮激荡的情感喷发,他对记忆中所蕴涵着的美的有意无意的发现,他对深深铭刻于自己心底的生命激情因子的着力挖掘,——所有这些,都使他如鱼得水,使他对生活深深着迷、眷恋。他是在回忆中生活,在生活中回忆,二者水乳交融,和谐一致,密不可分。

  普鲁斯特的回忆,是一种典型的无意识记忆。普鲁斯特摒弃了有意记忆,而在触及皮肤与灵魂的灵感、联想、想象与无意识中打捞遗忘的过去。这种无意记忆永无休止。它们连续不断,蜿蜒不绝,一如山环水绕般那么自然天成,自成意趣。我们发现,构成文本的既不是作者也不是情节,而是回忆过程本身。普鲁斯特以内在时间对抗着永远流逝的外在时间。他真正的兴趣在于时间流逝的最真实的形式,即空间化形式。现实中的时间流逝过程是不知不觉的,无形无声的,但同时又是繁复多层的。而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一切发生,改变,或者让你记忆,或者让你遗忘。

  不可讳言,谁都拥有一些重要日子。而这些重要的日子便是时间得以完成的日子,它们是回忆的日子,而不为经验所标明。它们与其他的日子没有联系,卓然独立于时间之外,长存于作者心中。重要的日子,有时甚至只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或者几分几秒,一瞬间,一刹那。电光石火般,它们在作者记忆里定格,其他时间发生的一切则支离破碎,悄然丧失,不复存在。普鲁斯特紧紧抓住这种时间流逝的最真实的形式,把自己的触觉深深探入时间的隧道,在一种有意无意中实现了保留真实记忆的目的。

  我们对这样的经历也许并不陌生。但是我们无法坚持不懈地将它们形成有机的一个整体。并且饶有趣味。我不由地记起,姥姥家曾经那样普通的一所房子,在现在的我想来,竟然那么迷人温暖。对房子的记忆残缺不整,却美好无比。这全是情绪使然。你的情绪非常微妙。它会让你把平常的看作奇异的,它会改变事物本来的面目。它会为事物涂脂抹粉。只是我们自己还想当然地以为事物本来就是那么美妙神奇。但是,尽管如此,我明白了,一时一刹的记忆点滴当然神奇,但还不足以构成蕴涵丰富的艺术欣赏对象。而普鲁斯特以其卓尔不凡的天才手笔,完成了这种构成。

  重要日子之外,是那些空洞的时间,也即无法重构意趣意义的时间,它们空洞庞杂巨大。普鲁斯特则拒绝、排斥外在空洞的连续性时间,并不遗余力地重构了内在意识的统一。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札记散文】相关文章:

追忆似水年华作文08-09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08-17

追忆似水年华高一作文01-08

追忆似水年华作文1500字04-02

追忆似水年华作文900字04-03

似水年华,情牵乌镇散文09-05

高考满分作文:锦瑟年华,追忆似水流年12-14

追忆似水流年07-13

追忆似水流年作文12-07

中秋追忆似水流作文900字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