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

时间:2021-02-25 14:55:04 议论文 我要投稿

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精选6篇)

  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用于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体。那么优秀的议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精选6篇)

  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1

  东西的好坏、贵贱,并不是它自身的品质所决定的。从主观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发现,人们总是对物品的价值有一个狭隘的定义。东西自我的认知,在这里一文不值,只有得到外界的认可,授予一个价值的标签,才名正言顺。可见,东西本身是无需自我认识和评估,人也一样。譬如作家,他是否具备值得尊敬的权利和享有盛誉的集会,也要从社会舆论的角度出发,再结合社会需要,才能得出结论。“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是这样的写照,英雄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发挥,实在是愁怕了英雄。因此,英雄也有“无用”的时候,这便有了一个疑问,究竟英雄还是不是英雄?用武之地又在哪里?大概连他自己也模棱两可,不大清楚。就是真有用武之地,英雄的功用也很局限。英雄既然如此,平常人便更无用武之地,即无自身价值,也没有被需要的时候,这样反倒落个清闲自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大多数英雄的写照,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但凡是看到抢劫等事,无不纷纷上前,既能助人,也能落个好名声,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当然,“路见不平,拔腿就跑”的人,也有,生怕自己成不了事反搭进去自己的,畏首畏尾,临场退缩的。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自己都搭进去了,要个虚名有个什么用。还有一种人,爱“逞英雄”,有一腔热血,也爱“拔刀相助”,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看来,英雄是“逞”不得的,“逞”了,只好“吃不了兜着走”,这是大实话。

  老实说,世界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认知的差异。“平等互惠,礼尚往来”这句话就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正如医生一样,要推崇自己的治疗方法,首先要推翻别人的。这也是有个例可寻的,中医世家大多分为几类,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汇通学派,大多也可知道,它们之间有相辅相成的,也有自成一派的。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医师就是温热派弟子。所谓“平等互惠”,里面就有价值的成分。“互惠”是互相帮助的意思,也就是个人对对方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至少是有一些交往的价值。结交之后,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大可不必掏心掏肺,言语行为得当即可。至于其他的,不在这里赘述。当然,朋友之间的信任,在乎说话办事的能力,这也是价值的体现。能言善辩,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也是办事必备。但不能什么都说。最不能谈的就是钱,人最忌讳这个。

  朋友也有好坏贵贱,也可分门别类。“良师益友”的存在,给朋友这样一个称呼,变成所有类别的典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然最后一句说到“不亦悦乎”,想必是对他们极有益的人,才能心生欢喜。不然,他们是该发愁的,绝不会说什么“不亦悦乎,”恐怕暗地里想的是“这人怎么又来了,真够烦的!”这一类话了。古代人与今人不同,讲究礼义廉耻孝悌信,《弟子规》也有详细的说明,告诉你言行举止的规范。现代人只有少数能做到,他们多半是满口的仁义道德,心里是穷凶极恶,好比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的那样: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可见从那时候起,社会的准则就已经改变,“不吃人”最后肯定会“被人吃”,因此他们都争当吃人的人,而不愿被吃。被吃的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好比海里的鱼,落进王子里就只有任人宰割。有一类便是这样,他们善于用尽各种办法,把你身上可利用的价值一点点榨干,然后像丢垃圾一样扔在一边。假使碰到这样的人做了朋友,起初他会像所有人那样对你好,日子久了,便一点点达到目的,等你发觉的时候,不是已经被利用的没有一点价值,就是你不愿意再被利用,想全身而退。这时候,他一定会反咬一口,把你伤个体无完肤。我忽然想起蚂蚁来,真羡慕它们!“爱你就是爱自己”这句广告语恰好用得上,它们把公与私都放在了“国家”上面,甚至是它们自己的“社会”上。我想,这蚂蚁的社会也许就是理想的共产主义吧,人类大约是做不到的.。

  可见,东西是需要舆论造就价值,人也一样。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相制约,才有真正的“价值”可言。在朋友而言,“良师益友”固然难求,然而,若不想送到吃人的人的口中,也只有咬破“渔网”一条路可行。到那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了一句空话,吃人的人也未必吃的到你。吃人的人也许会自吃。即使真吃到你,他自己也不会好过吧。

  说到此地,我想起钱钟书先生在《谈教训》里的话:白纸上黑字是收不回来的,扯个淡收场吧罢。

  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2

  古时,宗教给人们带来信仰,而如今,则是由偶像散发着信仰的力量。从作用上来说,偶像是可以与宗教画上等号的,因此,纵观古今,偶像为我们带来的利远大于弊。

  偶像的价值在于助人追求梦想。这一点最好的体现在于治学一方面。贝多芬作为名震天下的“交响乐之王”,拥有无数崇拜他的人,而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的人都在音乐方面有不小的造诣,而贝多芬本人又很崇拜莫扎特,尽管这一众音乐家之中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面,但这种对音乐的热情加上对伟人的崇拜仍是欧洲古典主义直至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大量名作的原因。由此可见,当偶像作用于个人时,它为追随者同时提供了动力与目标。

  偶像的价值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个情况下,偶像有时会是一种精神力量,自从人类开始了农业革命便已发现了这种力量,他们将变幻的风云归功于天神,只有一心努力地劳作才能受到神的恩赐。这种信仰在当下看到是如此荒唐可笑,但正是因为这个名为“神”的偶像的存在,使得中国从原始的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等等。

  偶像的价值还在于凝聚起民族意志。中国由于神话系统杂乱没有一个清晰的体系导致数千年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信仰对象,而在如今成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在这时,千年以前的儒家文化便起了大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十种中心思想在历朝历代的王朝中流传,将这种成为国家需要的人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地血脉之中,也许今天儒家已不再是“偶像”地位,因为它已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最为根本的一道法则。一个强大的偶像的统率能力是无法想象的,它可以使一个名族变成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亦可以将一个缺乏向心力的势力在瞬息间毁灭—这是曾经一代代帝国兴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是,偶像有时也会随时间变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有清晰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打破偶像则往往会开创出一个新世界,因为一个被世人所崇拜的偶像必然会固化人们的思想,于是“打破偶像”便成为了打破常规。伽利略的木球铁球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偶像依旧拥有其价值,新的“偶像”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而老的“偶像”则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

  在我看来,偶像应当是指引大部分人前进地源动力,他们或是一种精神,或是一介凡人,他们不是无暇地碧玉,甚至有墨迹于其上,但正如“三人行”的那句老话一样,他们既然是所谓的“偶像”,那么他们身上必然不缺值得我们学习的能力以及更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这便是每个“偶像”的价值。

  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3

  在哲学观点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确,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体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同时,个体发展能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程度,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怀抱向善其群的公德之心,将“自我”献予“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方可同道而行。

  为追求个体发展奋扬踔厉是嬗变时代里最好的注脚。里尔克在《孩子的世纪》里谈到,“时代最渴望的一向是伟大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因为未来从来是与之同在的”。“个体心灵的捍卫者”黑塞面对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失落在东西方文化中四处探寻出路,走向自我获得救赎;不断挑战新题材的“电影织梦者”斯皮尔伯格创造了电影产业的新高度。

  然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仅顾自我发展的人,就像一块贫瘠的土地,单薄的石层下潜藏着被侵蚀的危机,永远无法成为最坚固的岛屿之基,更无法与其他岛屿共同形成广阔的大陆。拉塔尼和达利“责任分散效应”猖獗的当下,破坏社会公德之举俯拾皆是:公共交通霸座事件、珍贵文物伤痕累累……正是普遍沉默和责任意识的缺位,使欺凌者肆无忌惮,使霸座者理直气壮。

  梁启超先生曾言,“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脱离群体讨论自我实质是形而上的自我,社会价值才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准则。社会价值的创造是个体在社会中立身处世、获得认同感佩的基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所谓生命的意义。南丁格尔深入战地为濒死伤员提供医疗护理,其美多吉茫茫雪域高原路一人一车邮寄千万藏区百姓之手,刘传健凭借着高超的职业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护全飞机百余人生命安全,樊锦诗“躺下是敦煌,醒来仍是敦煌”的几十年来与敦煌厮守保一泓文化源头、艺术之光。他们怀抱向善其群的公德之心,将“自我”献予“社会”并从中收获生命的价值。

  集体责任意识从不为俗世之律令所拘于流形,从不以时空之易换而泯于残光。从“横渠四句”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它是沛然呼啸苍冥的气,是千磨万击弥坚的骨。社会所推崇的从不是仅顾一己之私的“唯我”发展观,囊者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溷浊世事身仍察察,司马迁以生践志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绝唱;今有乡村教师梁俊将阳光带给大山深处双双渴望的眼睛,黄旭华隐姓埋名数载研制核潜艇,回答了"生命应该有怎样的意义”的经典命题。

  约翰·多恩在布道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写道,“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在发展中权衡个体本然与社会外在的力量,以向善其群的公德之心滚动社会机器中的齿轮,才能让这个精妙机器的驱进更加稳健、更富活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本就可同道而行。

  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进入一个循环圈,读书为考大学,考大学为找工作,找工作为赚钱,结婚,生孩子……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循环圈,读书便变得功利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中国产生不了文化伟人的原因。当学习只是纯粹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没有纯粹为精神创作做研究是很难有文化伟人的,而纯粹为精神创作便是要挖掘文化的价值。

  挖掘文化的价值,是对文化的深入理解。对一种文化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明白文化的真正含义。若只是功利性地去阅读某篇文章,学习某样知识,是不可能真正深入理解某种文化,不可能明白它的真正含义,更不可能挖掘出它的价值。正如余秋雨的《道士塔》,王道士为蝇头小利便随意地变卖宝物,因不喜欢壁画而随意将其粉刷……可见没有对文化的深入理解,没有明白这种文化的真正含义,不单止挖掘不出文化的价值,甚至会破坏了一处文化遗迹。余秋雨的一句“我好恨”怎能抒发完心中的悲伤愤恨。王道士的所作所为也许就是不重视文化价值教育,政府管理不力的悲哀。这事一个时代所造成的。而如今,我们更担心的是现代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功利性学习,无疑会导致对中国文化理解不深入,难以出文化伟人,难以挖掘中国文化价值。所以,要挖掘文化的价值,还需摒弃文化功利价值体系,专心对某种文化深入理解。

  挖掘文化的价值,是纯粹精神创作的必要步骤。若要研究一种文化,必须要深入挖掘其本质,这是纯粹精神创作所必需的步骤。当你真正走入某种文化,真正体会挖掘到他的价值,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纯粹的精神创作。正如莫言,中国第一位诺奖得主,他从小就沉浸于东北高密乡的文化氛围内,深入挖掘了高密乡的文化价值,并对此进行了创作,终因《蛙》而闻名世界。由此可见,要纯粹地进行精神创作,就必须要深入挖掘文化价值,不能带有任何功利心,只是纯粹地去研究创作,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伟人。挖掘文化的价值,是纯粹精神创作的必要。

  挖掘文化的价值,需要有文化研究精神。当今中国出不了文化大家也许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对文化研究的精神。学生功利地考试,成人用功利标准去追求精神生活。这诚然是不能挖掘出文化的价值的,就更不可能出现纯粹的精神创作了。比起现在,上世纪初的一拨人才很具有文化研究精神,如梁淑俱,林语堂,钱穆等,他们有深厚的国文功底,又有认真专注研究文化的精神,所以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价值研究挖掘才能进入很深的程度。文化研究精神是挖掘文化价值的必需品。若没有刻苦专注的文化探索精神,何来动力挖掘文化价值,何来动力进行纯粹的精神创作?所以说挖掘文化价值需要文化研究精神。

  若想从根本打破当今青年对人生圆圈式的观念,改变他们功利衡量的标准,就需要文化研究精神,去挖掘文化价值,去纯粹进行精神创作。

  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5

  ——重拍,是超越经典?还是狗尾续貂?

  伴随着新版《红楼梦》的开播,关于重拍风的争议也开始喧嚣直上,想想近几年重拍成风,从四大名著到什么《上海滩》,《鹿鼎记》,《一帘幽梦》,更别提《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这类经典金庸剧了,都不知被重拍了多少遍,可那些导演们却好像依旧乐此不疲。难道真的没有好的剧本或小说来拍了吗?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翻拍经典翻拍剧,其实就是追求一夜成名、坐收千金,通过重拍旧剧借光速成的创作途径备受青睐。

  不过在当今的快餐社会,尤其是竞争如此激烈的影视界,重拍却着实是最方便也最快捷的吧?但俗话说的好,事不过三,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剧情毕竟陈旧,又没有多少更新,看一遍两遍也许人们还有兴趣,看多了,不免让人心声厌烦。

  于是,很多重拍剧就将突飞猛进的电脑技术变成了他们制胜的法宝,在他们看来,新版能够利用技术的优越性使画面更加精彩壮观、细腻逼真,而这一点恰是老版无法企及的。当然,还有让他们信心百倍的就是动辄上亿的投资,有了可观的拍摄资金,就可以拍特效,吊威亚,把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于是加进特技、加进杜撰,把好端端的剧情糟蹋得乱七八糟,剥离经典内涵,降低审美格调,最终使令人心烦升级成了令人生厌。

  另外,剧情不贴合现实也成了电影电视的普遍诟病。美国有家网站做了调查,发现美国青少年最喜欢看的是《双面孟汉娜》、《办公室的故事》、《憨豆先生》、《歌舞青春》等贴近学生,白领生活的电视剧,这其实也给了中国的导演敲响了警钟。如今打开电视,不是《还珠格格》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这种经典到底还能不能满足大众的审剧胃口?制片商不负任何责任,裸的只追求收视率,不要文化,不要创新,抱着经典自成一家,让人难以理解。好在电视娱乐还算是一种价廉的文化消费,观众为被娱乐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至多也就是换个频道而已。

  重拍经典之风席卷中国电视剧后,如今,又在风驰电掣般吞噬中国电影。其实,电影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娱乐性,重拍经典也不例外。可是,如今的国产电影似乎已经不把剧情放在第一位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饱受媒体的强势辐射,宣传策划也无所不用其极,宣传海报上拿来做卖点的是明星倾情加盟、巨资豪情打造、场面壮观摄人心魄全新演绎魅力四射等等之类的宣传词,显得堂而皇之,卖点多多。而观众被吊足胃口买了电影票之后,从满腔渴望最终又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失望。可见,剧本改编之路未能扭转中国商业大片票房好,口碑差的常规,当他们在赚取高昂利润的同时,也失掉了观众们的信心。

  如今影视圈形式低迷,这就考验着导演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崎岖,遇到荆棘,是会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是努力闯过困难,寻求黑夜过后的光芒,还是随波逐流,永远沉寂在漆黑的夜晚。所以,我想劝那些还醉心于重拍的导演们能带给我们多点新东西,也给电视剧多输点新鲜血液,不管怎么说,总算功德一件!

  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6

  著名的大文豪鲁迅在小时候曾经立下一个志愿,一定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后来他发现做医生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或者说自己的价值,并不是用来实现当医生这个梦想的,所以他果断的辞去了医生这个梦想,弃医从文成为了一名救国的文学家。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可是你知道吗?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也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他立志要提炼镭。在几十年的时光里,数十年如一日,无论日夜的,冒死提炼镭,忍受着被核辐射辐射的危险,他的容貌都被辐射侵蚀掉了

  可是,他们最后并不会感到后悔,鲁迅成为了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镭的提炼,在以后科学方面,军事方面,甚至人类的医学方面都得到广泛的运用,成了千家万户都称赞的“英雄”。为什么他们不会感到后悔?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千家万户称赞的“英雄”,原因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大家都很难去做到。那就是,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把自己一生的生命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自己的祖国,回报给社会,报效给自己的亲人,回报给所有帮助自己的人,这都是,实现自己的价值。

  或者说更通俗一点,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理想,但是每个人都想不到自己在为理想拼搏的过程,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试着自己想一下,如果你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也没有带走,那么你的价值又何在?你为什么存在呢?所以呢,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更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而且在实现价值过程中,你还更有动力,居里夫人,鲁迅这些人都其实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们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你什么都没有留下,人生的价值何在?大家深刻的反思这一点,并且为了这一点,为了去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而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实现你自己的价值,这样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人,高尚的人。

  通向罗马大路有很多,人生的道路也是千万条的,但是实现自己价值的这条道路,一定是使你成为一个伟大的人,高尚的人最捷径的一条道路。

  很多学生都在抱怨,读书真的是很难,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其实这并不是这样子的。读书其实就是在为你自己以后实现自己的价值去铺垫基础。如果你的肚子里面没有半点墨水,那么你要怎么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其实呢,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并且都想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实现有人不能够实现?为什么马云能成为中国首富?因为互联网创业是属于他自己的梦想,但是你们想过吗?在成功的道路上,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在读书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去努力?别人在玩的时候,他是不是在看书?鲁迅也曾经说过一个道理,哪有什么成功,哪有什么聪明,我只不过是玩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写作上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限的可能,我们的明天都拥有着无限的辉煌。每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为什么有人最后一张白纸绚丽多彩,有人却枯燥无奇呢,这是我们要反省的道理,也就说只要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人生就一定是成功的。

【以论价值为题的议论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以竞争为题的议论文09-20

以分享为题的议论文08-21

以自强为题的议论文04-26

以价值为话题的作文03-26

以整理为题04-06

以归为题02-28

以镜子为题05-15

以"窗外"为题的作文07-28

以除夕为题的作文02-13

以奶奶为题的作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