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阅读答案

时间:2021-03-15 11:42: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三国志》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志》阅读答案

《三国志》阅读答案1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②病笃③,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⑤之力,效⑥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永安:指白帝城。 ③笃:重。④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⑤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献。

  1.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 (用原文回答)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夙夜忧叹 (2)庶竭驽钝

  (3)属以后事 (4)若嗣子可辅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中常用词语含义的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积累。

  【答案】(1)夙夜:早晚。(2)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比喻才能平庸)(3)属:通嘱,嘱托、托付。 (4)辅:辅助,辅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题时,一是译准句中的重要字词,二是语言表述要通顺完整。

  【答案】(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能力。在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先主一去,后主登基,后主毫无一点治国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无怨无悔。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

《三国志》阅读答案2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诸葛亮传》)

  1.选出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A.遂许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许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野有麦场。常住机芯其中

  C.咨臣以当世之事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2.选出对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受任于败军之际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B.躬耕于南阳 先主于永安病笃

  C.先帝不以臣卑鄙 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D.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贤能为之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的人格品质也备受世人推崇。谈谈你心中的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①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企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够使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业。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开放性题。关键要有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超群智慧,是可钦可敬的。……或:我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且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意思对即可)

《三国志》阅读答案3

  阅读与欣赏。

  伯瑜①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遏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②!”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③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注释]①伯瑜:人名。②母老,唯在诸君:我的母亲年纪大了,她的养老就拜托给诸位了。③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

  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3.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三国志》阅读答案4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B.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C.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D.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

  B.“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

  C.“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D.“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迁”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和做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表示感谢。

  C.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后又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到邓艾面前请求投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5分)

  (2)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5分)

  参考答案

  4.A

  5.B【解析】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

  6.D【解析】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请求投降。非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

  7.(1)后来担任典农纲纪、上计吏,拜访太尉司马懿。司马宣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任太尉府掾,又升任尚书郎。(诣,拜访或往;到,1分;奇,意动,认为奇异,认为与众不同,1分;辟,征召,1分;句意2分)

  (2)邓艾到达成都,巡视并约束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检御,巡视约束1分;所字结构1分;称,称赞1分;句意2分)

《三国志》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汉室方乱,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孙策略①有扬州,盛兵徇豫章②,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策稍进,复白③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④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诉 ④门下:随从,侍从

  小题1:文言词语释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4分)

  ①汉室方乱 ( ) ②皆哀欲许之( )

  ③歆曰:“无然” ( ) ④何遽避之( )

  (2)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义与“夜乃别去”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B.太祖乃悟C.乃重修岳阳楼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本文,说说华歆的“髙行”体现在哪些地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正;答应;这样;立即 (2)B

  小题2: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题3:(1)带领他们一同返回把那个人救了出来,后来他和大家告别离开了,大家于是认为华歆很有道义(2) 略

  小题4:①既已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 ②此丈夫中道堕井,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③今将自来,何遽避之。(用自己的话说也可)

  小题1:(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方”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正”的意思;在“生醒,方见之。”中是“指的是一种状态,即表示才明白、才理解,为了引出下一个动作和事情”;②句中的“许”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答应”的意思;在“曳屋许许声”中读“hǔ”是“拟声词”;③句中的“然”在文言文中也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这样”的意思;还有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比拟;助词,用于形容词和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等。④句中的'“遽”是“立即”的意思。

  (2)试题分析:例句“夜乃别去”中的“乃”是“才”的意思。A:竟然;B:才;C:于是,就;D:是。根据分析,应选B项。

  小题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还(返回)”、“出(救出)”、“别(告别)”、“去(离开)”、“乃(于是,就)”、“大义(很有道义)”;(2)句中的关键词有“率(带领)”、“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人的配偶)”、“邑人(同乡人)”、“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复(再)”。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围绕文章中对花歆的描写来分析花歆的人物的“高行”即可。

《三国志》阅读答案6

  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④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

  ④封:封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B.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C.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4.面对曹公厚赐,关羽“终不留”的原因

  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答案】

  11.(2分)C

  12.(2分)我一定要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译出“乃’’得1分,大意对得1分)

  13.(2分)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划对两处得1分,划对三处得2分,划五处及五处以上不得分)

  14.(2分)(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三国志》阅读答案7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践阼 登基

  B. 辟为丞相仓曹属辟 征召

  C. 诚应枭县 首领

  D. 诚非所以息奸省讼 诉讼、打官司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②高干叛,柔自归太祖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⑥帝欲诛鲍勋,柔固执不从诏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直言敢谏,秉公执法,虽然不阿顺曹氏父子,但确是为巩固曹氏政权而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4、C 县:通“悬”,悬挂,示众

  5、C

  6、C

  7、

《三国志》阅读答案8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制:制度

  2.【答案】D

  【解析】①时还没有做官;②是别人的传言;⑤是宫人,不是财物。

  3.【答案】A

  【解析】选项中“其名声只是在魏国行到传播”错误,文中有吴国的降者也知道他。

  4.(l)【答案】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答案】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答案】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解析】相比去年,这次的文言文明显难度下降不少,首先是文章易懂,其次,题目简单,三个选择题基本没有难度,翻译除了第(2)句中“尚”字不太常见外,其他都没有障碍。

《三国志》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名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

  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 趣:趋向,奔赴

  B.君,民之望也 望:敬仰,此处作名词,敬仰的人

  C.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相:帮助,辅助

  D.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表:表扬,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归而说之,殆可

  B.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 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C.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D.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阿县丞王度叛乱,县令奔逃。程昱派人侦察情况,与薛房用计诱导民众,找回县令,防守县城,最终打败了王度。

  B.兖州刺史刘岱遭受公孙瓒的威胁时,程昱劝说刘岱不要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认为刘岱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是舍近求远的危险举措。

  C.程昱到范县后,对县令靳允动之以情,晓以大义,分析利害,靳允深受感动,坚定了守城信心。程昱趁此良机,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

  D.程昱是三城防守的中流砥柱,其他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靳允听从程昱劝说,冒着亲人被杀的风险,一心守城,东阿县令枣祗率吏民拒城坚守。兖州府从事薛悌也与程昱出谋划策,三城吏民团结一心,共度危机。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C

  4.(1)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和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奔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防御,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

  (2)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三国志》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15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 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 尉果笞广( ▲ ) (2) 从民欲也( ▲ )

  (3)既而辽以问羽( ▲ ) (4)曹公知其必去( ▲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B.及郡下,诣太守

  C.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D.徐公何能及君也

  13.用/划出下列一组句子朗读的两处停顿。(2分)

  重 加 赏 赐 羽 尽 封 其 所 赐 拜 书 告 辞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4分)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甲文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是个什么样的人?乙文中关羽面对曹公厚赐,终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1)用竹板打 (2)愿望 (3)不久 (4)离开

  12. C

  13.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14.(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

  (2)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15.(1)他是一个抱负远大,强烈反对等级制度,具有大无畏精神和叛逆性格的人。或: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的起义领袖。(答出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即可,2分))

  (2)(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1分)

《三国志》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知道

  B.故世人未之奇也 奇特

  C.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授官

  D.光和末,黄巾起 起事

  5.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不治行业 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 ③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⑤始起兵于己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3分)

  译文:

  ②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3分)

  译文: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课内部分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 B (“奇”在文中的意思是“认为……奇特”,意动用法。)

  5.C(“有谋略”不仅指能对眼前形势看得准确并决定取舍,也指对未来的形势预测恰当。①指曹操不注重修养德行和学业,不合题干要求。②治理地方有胆识和办法,符合要求。③指治理地方的结果,不合题干要求。④指曹操不愿与与董卓同流合污,是有谋略的行动。符合要求。⑤指曹操“东归”的目的,这也是有谋略的表现。⑥描述曹操“东归”时被抓,与题干不符。综合起来,答案为C。本题对“权数”“谋略”词语的理解是关键。)

  6.A(原文第一段所描述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身世不被人所知,不是曹操的身世。这里张冠李戴。)

  7.①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②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

  ③见课文

《三国志》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②。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三国志·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 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濡须水而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公烧其余船引退 引:拉 D.此宁哭时邪 宁:难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3分)

  ①策薨,以事授权 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余船引退 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⑥权与相拒月余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用对待师傅之礼事奉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B.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C.孙权到秣陵(建业)后,曹操来犯,孙权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作为一代英主,面对曹操的入侵,敢于抗击;经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在濡须之战中取得胜利。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3分)

  (2)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3分)

  参考答案:

  2.C(引:退) 3.D(①是权力交接,③是张昭所为,④是说曹操)

  4.A(文中只说对张昭以师傅之礼)

  5.(1)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请求奉孙权的命令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

  (2)(4分)(您)竟然还要哀伤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

  【参考译文】

  孙权,字仲谋。他的兄长孙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才十五岁,就被任命为阳羡县令(不满一万的县令称长)。郡里推荐他为孝廉,州里推举他为茂才(秀才)。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政事交给孙权,孙权哭泣还没有停息,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现在难道是痛哭的时候么?古时周公立法而他的儿子伯禽却没有遵守,这不是伯禽要违背父亲,而是当时不能实行。况且如今犯法作乱的奸人相互争逐,凶如豺狼的强人布满道路,(您)竟然还要哀伤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于是就让孙权换去丧服扶着他上马,让他出去巡视军队。这个时候,孙氏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并且深入险要的地方还没有完全服从,天下英雄豪杰分布在各个州郡,投奔和借住在江东的中原人士,以江东政权的安危来考虑留下还是离去,还没有结成稳固的君臣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辅佐孙权共成大业,所以全心服从侍奉于他。曹操上奏汉献帝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任会稽太守,驻屯在吴郡,派郡丞到吴郡管理文书等事。孙权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对待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都做了将帅。招揽才学优秀的人才,聘请著名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开始成为孙权属下的官员。孙权又分别部署军队,平定山越,讨伐不服从命令的人。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请求奉孙权的命令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将以吊唁的名义观察其变化。鲁肃还未到荆州,而曹操却已到了荆州境内,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准备渡长江向南,鲁肃与刘备相见,于是转达了孙权的想法,并陈说了决定胜败的各种因素。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进见孙权,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出发。这时候曹操刚得到刘表的部下,势力强盛。议事的官员们(都听说曹军的势力)畏惧,纷纷劝说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抵抗的主张,与孙权意见相同。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一万人,与刘备一起进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大破曹军。曹操烧掉战斗中尚未毁坏的船只,率军撤退,士卒遭受饥饿疫病,死者过半。刘备、周瑜等又追到南郡。

  建安十六年,孙权把治所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把秣陵改名为建业。听说曹操将要来侵,建造了濡须坞。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曹操对峙了一个多月。曹操远远看到孙权的军队,感叹它整齐严肃,便撤退了。

《三国志》阅读答案13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性质讷而好学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译文: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答:

《三国志》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22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①。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②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③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注:①雩娄( yúlóu)今河南商城县东北部、固始县南部,安徽霍邱县部分地区。②燠(yù)休,亦作“ 燠烋 ”,亦作“ 燠咻 ”。优恤;抚慰。③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 绪:残余的,遗留的(事业)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 :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B.过领汝南兵以解围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C.妄引之耳 但见亡国之语耳

  D.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7.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给阅读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划分开即可)。(4分)

  济 上 疏 曰 太 傅奋独 断 之 策 陛 下 明 其 忠 节 罪 人 伏 诛 社 稷 之 福 也 夫 封 宠 庆 赏 必 加 有 功 今 论 谋 则 臣 不先 知 语 战 则非 臣 所 率 固 辞 不 许 是 岁 薨 谥 曰 景 侯。

  (2)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3分)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3分)

  答案

  5.C(夺:耽误,与《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中的“夺”同义。)

  6.A(也,表判断语气。B项:来,表目的/因为。C项:代词,指诬告的话/结构助词,的。D项:而且,表递进/表修饰。)

  7.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说明他的功劳。)

  8.D(“虽多次触怒人主”错)

  9.(1)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多断、漏断或错断每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乃”“白”“书”“云”句意可作得分点)

  ②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蔽”1分,“至戒”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诏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三国志》阅读答案15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5.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3分)

  译文:

  (2)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4分)

  译文:

  (3) 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 A 】

  2.【 A 】

  3.【 B 】

  4.【 C 】

  5.(1) 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 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 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三国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03-14

三国志《出师表》阅读答案06-12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11-08

庞统传三国志蜀书阅读答案03-19

打水阅读答案11-10

炊烟阅读答案11-10

宁静阅读答案11-10

《小池》阅读答案11-09

小名阅读答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