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的俗语

时间:2017-08-06 10:09:51 初中生类 我要投稿

风俗习惯的俗语

风俗习惯的俗语

北方农村历来有很多通俗的方言土语,也称俗语。这些俗语多产生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当然也跟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有趣的俗语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很多风俗习惯也在沿袭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凡事图个吉利,因此说出话来总是小心翼翼,多带有吉利的字眼儿。

比如:过去有很多农村妇女做面食时,面盆里的面发酵后溢出盆沿儿,不说“洒了”或“淌了”,而是说“发了”或“冒漾了”。过小年换灶王牌位时,不说“烧了”、“换了”,而是说“升了”或“回天宫了”。老人去世不说“死了”、“没了”,而说“老了”或“去天堂了”、“归天了”。过大年煮饺子时如果饺子馅露出来了,不说饺子“破了”、“碎了”、或者“坏了”,而是说“涨了”或“挣了”。蒸馒头如果开花了,不说“裂了”,而是说“笑了”。把手脚勤快、干活麻利的人称为“杀楞,麻溜、利亮。把动作慢的人称“蘑菇、愚囊、不杀楞。”把喜欢说话的人叫“话匣子、家雀儿、架把掏”,把不分场合胡乱说话的人叫“乱家家”、胡咧咧、破马张飞、胡诌巴咧、胡扯、瞎白乎”。把不爱说话的人叫“闷葫芦、代答不稀理儿、三杠子压不出个屁来”。把会说话的人称作“有根有骨、有鼻子有眼儿”。把通情达理、说话办事爽快的人的人称为“嘎巴溜丢脆!透溜、启齿咔嚓”。把说话办事不痛快的人称为“艮疵、肉粘蛆(qu二声)”。“把性情古怪、不合群的人叫做“独火虫、格籽儿、隔路”。把在公众场合能为大家办事的`人叫“有章程、尿性、有一套、有两下子”。把在众人堆里显自己的人叫做“瞎得瑟、穷显摆、显能耐”。把两口子吵嘴叫“穷几(jige四声)咯、闲噶(ga四声)几牙”。把善于搞分-裂的人叫“掰生、劈生、里挑外掘”。把办成事了称为“妥当”、一妥百妥”、“手拿把掐”。把事没办成称为“秃噜扣”“砸锅了”、“黄汤子了”或者“泡汤了”、“坏菜了”。“把“昨天、今天、明天”称为“昨个、今个、明个”等等。

过去东北人把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叫“关里人儿”或“山东棒子”,把 山东人说话的腔调称为“山东辣味儿”。山东人总是把妈妈称为“娘”,把爸爸称为“爹”或“大大”。东北人管脑门儿大的山东人叫“大奔儿喽”,形容人头脑聪明时,总是这样说:“大奔儿喽脑瓜好使,随山东根儿”。”过去有一首顺口溜是这样描述初到东北来的山东人的,有一对母-子对话说道:“娘!娘!干嘛去?我和你爹赶集去。娘娘,俺也去!小孩伢子噶哈去?在家等着悄悄的!娘回给你买梨子!”至今想起来觉得非常有趣、逗人发笑。

有的因文化程度与口齿(有人伶牙俐齿,有人笨嘴拙腮)的不同,常习惯把“昨天、今天、明天”称为“昨个、今个、明个”。把“日子”说成“椅子(yi音义”,有时也说成(椅子)。 说起“日子”和“椅子”,还有一个于此相关的民间传说呢。

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个孝顺儿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过日子,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务什儿(指家具)。有一年快到年根儿时,儿子帮助母亲收拾屋子,看到有一把椅子年久失修,又没有钱置办新的。于是就找来锛刨斧锯,三下五除二地将这把缺胳膊少腿儿的旧椅子修理好,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你看,我把咱家那把破椅子修好了!”母亲见后十分高兴,心想:“椅子好了”不正寓意“日子好了”么?就笑着对儿子说:这回“椅子修好了,咱家的日子慢慢就会好起来了!”这事还真灵验,自打儿子把椅子修好后,娘俩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这事恰巧被邻近的一个富人听到了,便寻思着,他家能把旧椅子修好过上好日子,自己应该过得比他们还好。于是他想出一个主意,把家中一把完整无损的的椅子七手八脚地拆开了,然后找来同样的修理工具,吩咐儿子把拆得破烂不堪的椅子重新修好。也许是因为笨的缘故吧,富人的儿子鼓捣了半天也没能把椅子钉好扶起来。无奈,便对父亲说:“爹,咱家这把椅子不行了,咋整也扶不起来了,干脆把它敛吧敛巴烧火吧!”富人一听,气得吹胡子瞪眼把儿子训斥了一顿。儿子一生气,心想:本来一把好好的椅子,非要拆了重做,这不是放好日子不过吗?折腾吧!于是顺手一推,椅子稀里哗啦地散了架子。结果,这个富人弄巧成拙,从此,日子过得越来越不景气。

后来老百姓口头便流传开了这样几句俗语:“穷不扎根,富不结果”。“穷不常穷,富不常富”。“穷不留根,富不传万代”。“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这些民间口头流传的俗语,既能说明一定的道理,也是祖祖辈辈的农民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风俗习惯的俗语】相关文章:

1.关于风俗习惯的作文

2.写春节风俗习惯的作文

3.关于风俗习惯的作文

4.描写风俗习惯的作文三篇

5.关于风俗习惯的作文三篇

6.描写春节风俗习惯的作文

7.有关满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欣赏阅读

8.高考语文必备俗语集锦-四字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