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5回读后感

时间:2017-10-28 12:19:14 小学生作文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15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15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15回读后感

当刘备说出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句话,我很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直以为,刘备是仁德君子,以天下苍生福祉为己任。但是这一句女人如衣服,让人寒心。

只觉得这句话充分暴露了刘备的虚伪还收买人心的功夫,不动声色间让张飞这个直汉子再次感动的血脉喷张,誓死效忠。

不过话说回来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确实不怎么高,以我们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位 古代的枭雄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怀着些许的腻歪,些许的释怀,些许的失望,我继续往下看

一直到那位耀眼的甚至有些刺目的江东小霸王登场,我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孙坚是在自己最具雄鹰姿态的时候,骤然殒落的,年仅三十七岁。虽然手下兵士众多,但孙坚体内无疑充盈着一股独行侠的血液,相信生命来自神授(孙坚的出身,也曾被人附会出一段"山海经"来),所以他竟然匹马孤剑地追杀强敌,终于在一个无名山脚,寂寂惨死,"谁知霹雳火,落地竟无声。"孙策死时不仅更年轻,才二十六岁,死前的姿态也许比阿父还要矫健壮美。曹操对他的称呼是"狮儿",对他的评价是"难与争锋"。生活中的孙策除了可能比父亲更具幽默感外(陈寿说他"好笑语"),在孤胆英雄气上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太年轻了,如此妙龄而竟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战绩,谁都不敢展望他的未来。所以,天命适时地显示出其揉乖违、和谐于一身的结果出来:孙策只能和他父亲一样,接受横死疆场的恶运。两人既然都是那么无敌天下,无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远远射来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国中名将无数,气质万千,却偏偏叫两个很有意思的大将相遇了:还让他们在一个小土坡上美美地斗了一常于是打者尽兴,“看官”更是过瘾。-----没错,我说的就是孙策和太史慈。

《三国演义》中关于这一段的原文是这样:

却说孙策看了半晌,方始回马。正行过岭,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策回头视之,见两匹马飞下岭来,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横qiang立马于岭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哪个是孙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车莱太史慈也,特来捉孙策!”策笑曰:“只我便是。你两个一齐来并我一个,我不惧你!我若怕你,非孙伯符也!”

不知道孙郎第一眼看见太史慈是什么感觉,我想大约是诧异之余,还微微有一点觉得有趣:不知道眼前这个初出茅庐,又基本上单qiang匹马的小子究竟有什么本事敢夸口要捉自己。这一“笑”充满了戏谑的味道。此时的他,大概是没怎么把对方放在眼里,随行的十三骑大约也是好笑好奇多过紧张担心。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自觉被忽视的太史慈一声怒喝:

“你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纵马横qiang,直取孙策。策挺qiang来迎。《三国》中极有意思的一仗就这么开始了。

谁料两人竟然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原地战了五十回合,太史慈诈走一段路程两人又战了五十回合,竟仍然是不分胜负:

“第一qiang搠去,慈闪过,挟住qiang;慈也一qiang搠去,策亦闪过,挟住qiang。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马不知走到哪里去了。两个弃了qiang,揪住撕打,战炮批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得短 ,慈亦掣了头上的兜 。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摭遮架。”

看到这里,恐怕是人人不禁莞尔,这哪是割据江东的霸主,勇冠三军的名将,分明是两个稚气未脱的'大男孩!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都有关于这场战斗的介绍,虽然只寥寥数字,不过大约说了它的真实性。这一仗,大约发生在孙策初辞袁术之后不久,公元197年左右,这一年孙策和太史慈都只刚过二十。

史书中对孙策性格的描述不多,只说他“好笑语,性阔达听受”,意思说白了就是比较随便,喜欢开玩笑。想象中的他该是淳如玉的,有好勇斗狠的一面,亦有纯真温善的一面;有时候又有些任性,痴气呆气,像个孩子。无论他杀人也好,饮宴也好,平静也好,愤怒也好,那双眼,始终是清亮的纯黑色,喜就是喜,恶就是恶,没有尔虞我诈的害人文章,万事最好是简简单单地等他率性而为。他定是不喜欢整日在朝臣中间调解纷争、机谋巧算努力始他们各尽其用;他该更希望“决胜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这样的男子是属于战场的,像一只如风的箭――永远永远前进下去,直到落于尘埃。

至于太史慈的性格,史书上的记录更是寥寥。但仍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满身英气、没有丝毫伪态的丈夫形象:

策即得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于卿共之。”

如此坦然,如此洒脱,这样的太史子义定是投极了小霸王的脾气。此时孙策的“大笑”该饱含了得一知己英雄相惜的无限喜悦吧。他放太史慈回去收拾兵马,余人皆道必不回矣,只孙策有绝对的信心。如果说这一情节表现的是“用人不疑”,不如说是刻画孙郎对太史慈的了解,或者说对自己的了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类。无怪乎他会充满自信地道:“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这样地孙郎,不用说是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也许,东吴的中坚力量,就是被这种魅力所吸引而渐渐聚集到这个年只二十岁的年轻人身边。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感染力,表现在孙家父子三代身上,成为他们割据江南,定建霸业的重要武器。

苍天,在孙策完成了占据江东的任务后招回了他,也许是一种仁慈。“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他自己也明白这点,我不愿意更不忍想象在权利纷争、勾心斗角的旋涡中英武不凡的“小霸王”会被折磨成什么样子。杀人者恒杀之。我想苍天也不希望看见他失败,或者看着他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最后杀死自己。

至于太史慈,他是倒在战友的环绕之中,倒在心爱的江东的最辉煌的年代。我不愿为他流泪,只是在生命黯淡颓然的时候会想起他临终的豪言壮语:“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功业未遂,奈何死乎?”然后伸出拇指,叫一声“好!”心中便会豪气弥生。

【三国演义15回读后感】相关文章:

1.三国演义读后感

2.三国演义读后感言

3.三国演义读后感

4.《三国演义》读后感

5.《三国演义》读后感

6.《三国演义》读后感

7.《三国演义》读后感

8.《三国演义》读后感

9.《三国演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