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读后感

时间:2017-10-28 12:13:59 500字 我要投稿

境由心生读后感

境由心生读后感

中国人最喜欢从头开始。许多所谓的学者、研究人员、企业家,不喜欢了解过往的历史,不喜欢了解已有的东西,总是自己冥思苦想,希冀一鸣惊人,当新东西出来之后,自然免不了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但不是先进行改进和补充,而是喜欢另起炉灶,重头再来。这样,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堪使用。当然,如果发觉一开始设定的研究方向就是错误的,当然可以重头再来,但我们一般没有经历过这个评估阶段,就重头再来了。 这次清明节回故乡,发觉故乡的各式建筑明显比以往儒雅了许多。仔细辨别,原来新新旧旧的屋舍,四壁都刷上了石灰,简简单单的石灰,把墙壁变成了白色。而早些年回去,大多数新建的屋舍是花样翻新的,一般正面贴的是各式各样的瓷片,背后和侧面照例是裸露的砖墙(或许是屋主节约造价,考虑屋舍的背后一般少人光顾,故任其裸露。其实只是屋舍的主人少去、少看屋舍的背后,但四四方方的过客却往往把屋舍的四周都看遍了,好好的房子,为了所谓的节约,便变得粗陋不堪)。其实早些年乡村没有修建砖墙的时候,四壁照旧是要刷上石灰的。青色的瓦顶、白色的四壁,与蜀南乡村的风光是很相适应的。现在政府提倡并补贴一定费用,乡村屋舍裸露的砖墙又变成了传统的白色,和谐统一了起来。新的砖墙是对传统木结构的创新,色彩和样式又是对传统的传承,这就造就了今日新农村的新气息。 乡村建筑物如此,一个家族、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也是如此。任何事物,从诞生那一天起,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此后的改良,此后的革新,都需要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角度,进行重新的审时度势,进行重新的演进和发展。 与时俱进首先要敬宗法祖的第二层意思,是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境由心生读后感

在扫墓的时候、或者有时回想起逝去的故人的时候,不免感伤,但更多的'是从过去了解过来。一个能够让人回忆时还能念着他的好的人,必然是生前受人尊重、被人爱戴和喜欢,能够和社会圆融相处的人。如果有的人,我们都不愿意回忆,不想回忆,这样的人在生前社会中的景象,是可想而知的。体会这样的感受,最莫过于翻阅家谱了。一个个名字,在翻阅中得到了永生。在翻阅中,翻阅的人也得到心灵的洗涤。有时候,当我们去到传统的墓地,去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那些古老墓碑上的文字,心中的那份唏嘘,自然长叹。逝者已矣,生者犹存。如何立身处世,在对先人的往事追忆中,答案自然产生。

三、敬宗法祖,并不是祖宗之法不可变 国学正在当下神州火热。不独如此,传统的宗族制度、宗法主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自由主义等等各种思潮可以说都在粉墨登常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不见得继续占据绝对的高地;二是随着网络世界的兴起和普及,普罗大宗有了更多的探索思想的基础,有了更多发声的渠道;三是随着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仓廪实而知礼节”,老百姓有更多心灵上的追求。 比如,围绕着清明节,不少地方兴起了寻宗问祖,续修族谱的热潮。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祖宗大于天。如果一个人被骂了先人,那是要拼老命的。寻宗问祖、续修族谱这样的动作,反映了国人的传统的回归,对传承的期待,对血缘的重视,对地域的皈依。很多外国人,包括一部分自诩为精英人士的国人是看不懂这些的,甚至对年年人头涌涌的“春运”也颇多微词,认为何必如此。

其实,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灭,历经无数的“邦分崩离析”而始终拥有向心力,历经为数不少的“汉奸卖国”而终不至于毁灭,骨子深处的敬宗法祖是重要原因。血缘关系是一个很奇怪很微妙的东西,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之中,处处可见。比如从未见面的亲人之间,或者是亲人的后代之间,那种似乎天生的亲近感,是用所谓“现代”的科学知识难以解释的。 敬宗法祖,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和谐和安宁,是为了从祖宗处寻求生活的大智慧,是为“人的社会性”添加足够的注脚。但敬宗法祖并不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以今天的川人为例。今天的川人和远古时期的川人,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历史上四川曾经经历过三次较为惨重的人口下降。一次是三国时期,蜀汉连年战争,对人口消耗过大,但依旧留下了传承的基矗第二次是蒙古灭南宋,由于蒙古皇帝蒙哥死于钓鱼城(有说被宋军射杀,有说染疾),在历时39年蒙古人最终占领巴渝全境之后,进行了大屠杀,两地所剩不到10万人。第三次是明末清初,“八大王”张献忠兵败重庆退回陕西之后,又对成渝地区人民进行了大屠杀,两地所剩人口仅有7万。因此,今天的川人修家谱,往往只能修到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时候。想当年的移民,来到四川这两眼茫茫之地,如何战天斗地,如何生存发展,真的是值得今天的后人所仔细思量。不了解四川这三次人口剧烈下降的历史,很可能认为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天府之地,人民安于享乐,其中苦楚,只有自知。 因此,敬宗法祖,是要去传承家族中那些一脉相承,永恒的东西。只有这样,发展才能站在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比“全盘西化”、“外国的月亮圆”要高明得多,智慧得多。

熊十力先生是新儒学的开宗人物,但他不是“于平地处响春雷”,而是有着深厚的传承基础,所以称之为“新儒学”。十力先生原来学佛,造诣非凡,但身处乱世,终觉得佛学不足以强国,不能够抵御外辱,进而转身学儒,终成一代儒学大家。但他从儒之后,并没有觉得儒学就比佛学高明,只是环境不同、效用不同而已。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凸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佛家讲究性空,在生灵涂炭之世,自不适合鼓舞群众,不适合抵抗外敌。然而,在平常年代,在日常对人处事待人接物之时,不妨用用佛家的智慧,凡事看得淡一些,空一些。呜呼哀哉,不亦乐乎。

【境由心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1.境由心生

2.境由心生作文700字

3.境由心生作文600字

4.境由心生作文500字

5.境由心造

6.境由心造作文450字

7.境由心造作文1000字

8.境由心造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