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之著作心得体会

时间:2018-05-01 16:15:5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陶行之著作心得体会

读陶行之著作心得体会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倡导“生活即教育”。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承杜威。回国后,他满腔热诚地推行杜威的教育思想,结果四处碰壁。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杜威的教育思想不适合中国国情,要想改革中国的旧教育,就必须从中国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于是,他根据中国的现实,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等原理“翻了半个筋斗”,将其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读陶行之著作心得体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我们平时总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班会课上的说教,课后的个别谈话那才是真教育。也知道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到言传身教,道理好象懂得挺多的,做得好象也不错。可看了陶先生的文章后再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才知道远远背离了先生的期望。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陶行之先生的'名篇、名句是在太多了,如:“待学生如亲子弟”短短的一句话会让多少教育者汗颜。现在有多少家长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亲子弟送到所谓的名校读书,而不留在自己的学区学校就读。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是嫌自己学区的学校不好,可学校为什么会不好呢?问问自己:有做到“待学生如亲子弟”吗?

“待学生如亲子弟”看起来就是爱学生,但单纯有爱是不够的。如果你教的真是亲子弟,你是不是想给他更广博的知识,为了给他更广博的知识,你就得不断的学习。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好的老师是一面指导学生,一面研究学问。”社会在日新月异发展,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如果我们当老师的不求新的知识,新的进步,有怎能使学生有新的进步呢?我们要象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为了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我们也要做到每天“四问”,我的身体进步了没有,我的学问进步了没有,我的工作进步了没有,我的道德进步了没有。

如果每天都能这么问一问,相信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工作都会有很大的进步,我们的集体(学校)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到那时我们还会把自己的亲子弟送到别的学校上学吗?

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能够做到“待学生如亲子弟”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一、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二、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学生,往往还是缺少一些耐心,当他们太调皮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时,老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常常总是事与愿违。有时候看到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自己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陶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读陶行之著作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读陶行知著作心得体会

2.读《陶行知文集》之《新教育》心得体会

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4.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

5.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6.再读《陶行知》

7.纪念陶行知

8.阅读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