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

时间:2017-11-02 11:06:09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1

  中国作文网(www.T262.com)作文素材 > 文学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著名的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词作中的名篇。

  她通过对秋天黄昏景物地触动,勾起她的片片愁绪,倾诉了夫死国破,身遭离难和晚年饱经忧患的无奈和悲哀。

  这首词描述了她,一个孤独的女人用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她内心的孤独。凄凉和伤感。从天气。体质,含蓄的透露了她的愁苦难耐和煎敖。暗含了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感受。她感叹自己老了,容貌已经憔悴凋零了,再也没人陪自己采花了。只有一个人独自守在自家的窗边消磨这难耐的时光。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飘零生活。她善于运用叠字来表现她的内心情感独白。在口语平浅中见深沉。用铺叙的手法,来描写刻画景象和事物,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大学时代我特别喜欢李清照的词,她写的每首词我都能理解透彻。对这首词,我是情有独钟!

  李清照《声声慢》3

  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⑵。乍暖还寒时候⑶,最难将息⑷。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⑸?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⑹,如今有谁堪摘⑺?守着窗儿⑻,独自怎生得黑⑼?梧桐更兼细雨⑽,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⑾,怎一个愁字了得⑿!

  李清照《声声慢》4

  1、淡酒——无法销愁古代文人酒之浓淡向来只与心情有关。陶渊明飘逸洒脱,篇篇有酒却从不醉人,而是因酒愈发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李白兴致高涨之时,不管狂饮几度仍能泼墨挥毫,拂剑舞月;柳永伤心苦楚之时酒量敌不过柔弱女子。三杯两盏之后便“无语凝噎”,宿醉难醒。李清照因其女儿身份,不管心情如何均不胜酒力,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一度“沉醉不知归路”。在另一首《如梦令》里再度“浓睡不消残酒”。这是李清照早期的酒,是一种浪漫、潇洒、祥和的美丽,这种酒就是不沾朱唇亦能醉人。两相对比,词人年迈,家仇国恨,愁绪满怀。视若无物。一样的不尊重。一样的无价值,但现在不但居无定所。连形式上的寂寞都驱除不了,连一个心不在焉的听众都没有.“独抚琵琶空好音”。“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迷恋风尘说”于情有悖.于理不通。纵观琵琶女。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大”,都被剥夺了傲。人”的资格.其被玩弄被抛弃的命运一以贯之,而且是江河日下,步步走低,所以忆及往事,才潸然泪下,何来迷恋过往之念?正是基于其际遇的极悲和彼此处境的相似。白居易方视其为同道者——“天涯沦落人”,才会一掬同情伤己之泪而“湿青衫”。这样理解,不能显示其“悲剧的深刻性”和主题的批判性?如果将其解为“迷恋风尘”,岂不枉负白乐天的一番拳拳之情?岂不要怀疑白乐天眼光愚钝,识人太浅?梨园弟子逃脱不了被千百次玩弄的命运。令人愤慨的是.达官显贵玩弄了这些声、色、艺俱佳的梨园弟子.偏说这些女艺人天生就y贱,甘心被玩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念奴有色善歌,宫伎中第一。帝尝日:‘此女眼色媚人。”红颜媚人甘于沉沦的论调一直影响至今,真是可悲可叹!

  2、晚风——徒增无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销愁,无奈杯杯浓酒不胜愁。砭骨的晚风也来落井下石.微醺后飘然麻醉的感觉更难把握,酒醒人静奈愁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最难将息”的第二重因素。《声声慢》中的“晚风”裹挟太多秋的意味,所以也格外的强劲无情:它摇落了屈子的香草美梦;它吹破了子美的茅舍家园:它皴染了长亭的霜林。憔悴了莺莺的容颜。

  3、黄花——借感孤单西风恨,黄花愁。“愁花愁情愁人服,忆景难耐,天上人间。”面对落花垂泪感伤的女子,总会让人想起林黛玉。家道中落,寄人篱下,感情脆弱,秉性孤傲的她视宝玉为救命稻草,然而黛玉专心而至痴心。宝玉多情近乎泛情。可怜黛玉“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宝黛爱情是虚幻凄美的童话.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二人情投意合——文学知己.金石同志,才子佳人。恩爱夫妻.堪称古今第一神仙眷侣。无奈国道中落,北宋南迁,历史像是无情的判官将李清照的诗词梦缘拦腰斩断。赵明诚的溘然长逝更成为李清照一生刻骨铭心的伤痛。李清照从此流寓无定.湖海飘零,寄人篱下,识尽人间滋味。李清照用其娇小的身躯负载生命的重量,虽也坚强。但女人毕竟是水做的骨肉.独处之时。她内心充盈的更多是“柔肠一寸愁千缕”的孤寂与哀伤。“寻寻觅觅”,她寻觅赵明诚将菊花簪于她发问的身影,“冷冷清清”,哪有人影!惟有“满地黄花堆积”。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那黄花不是孤苦飘零的自己么?物存人去永无踪迹,遗落彻骨孤独,惟有寂寞相伴。这是“最难将息”的第三要义。清照如那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旧雁——触目伤怀群雁抑或孤鸿自古就是离愁别绪这等抽象情感的具象表达。刘禹锡“萧萧送雁群??孤客最先闻”.苏轼“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雁之所以成为李清照愁思的载体。大概有如下双重原因:其一,“鸿雁传书”。鸿雁能够传送书信,进而成为书信的代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赵明诚外出做官的日子里,鸿雁一度带给李清照多少甜蜜而浪漫的期待。而此时此刻,甜蜜浪漫的相思之情已化为悼亡之悲。其二,鸿雁是候鸟,秋天由北而南。词人李清照亦是北人,避难南下,雁就成为旧时相识。然而,南飞雁可以重新回到北方,词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徒增天涯沦落之感,触目伤怀。“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仰头望天,雁群飞过,触目伤怀,此愁难销。此亦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孤窗——独守凄凉;梧桐——寂寞之感;细雨——愁绪无边;黄昏——长夜难熬。这一系列的意象,都满载愁思,意象的叠加便是愁思的叠加,最终如那双溪蚱蜢舟。载它不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李清照触物生情,有感而发,一篇《声声慢》字字血泪,情真愁浓。这千古凄绝的愁情,这饱含漂泊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愁”情,以其沁人心脾、深邃含蓄的美感,成为千载之下传唱不衰的经典。

  李清照《声声慢》5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写作手法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语言特点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李清照《声声慢》6

  一、李清照《声声慢》色彩美意识的渊源

  1.非凡的身世背景

  讨论李清照的强烈色彩美意识的渊源,就不得不关注李清照的身世背景。李清照出生在一个颇具名望的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一位博学而又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其母王氏,也是一位通文墨的大家闺秀。生长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耳濡目染,使李清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婚后,与丈夫赵明诚的恩爱生活和共同爱好,更发展了李清照的广泛才能。在丈夫的影响下,李清照非常精于书画鉴赏,李清照对于书画的鉴赏是有独到见解的,这些,对于她“词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李清照的词富有绘画美,其以画入词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富于色彩美。因此,可以说独特的身世背景孕育了李清照强烈的色彩美意识。

  2.晚年的悲惨遭遇

  李清照的情感分别经历了早年的快乐与晚年的哀伤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早年的生活无忧无虑与晚年的国破家亡夫死是造成李清照情感变化的重要原因。我们阅读她的不同阶段的词作,就能发现她的小词往往有着不同的色彩美追求。尤其是晚期的遭遇使她的用墨近似痛苦的泼洒,往往给人以彤云密布般的压抑与疾风骤雨般的急迫。

  二、李清照《声声慢》色彩美意识的体现

  《声声慢》是李清照用人生的痛苦尽情泼墨的范例:

  此时着墨十分暗淡,即使是本来很热烈的色调也经过她的巧妙处理染上了一种灰色的色调,那种颜色已不是单纯色,已成了一种复合的色彩,她的心绪也变得复杂起来,不像少女时期那样单纯活泼。经历太多的悲欢离合,国破家亡,使她对人生的理解也变得复杂深刻。

  1.彤云密布般的笔调

  在这首词的开篇就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词,虽未直接写色彩,然而,确定了本词用墨暗淡的基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进一步进行烘托,无论是“黄昏’还是“黑”都选取了低沉的色彩,传达了一位女子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孤寂、凄清的心绪。颜色的运用简直使人喘不过气来,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词人当时的境遇就像这阴暗的色彩一样,沉重、无奈。

  2.疾风骤雨般的力度

  疾风骤雨是用来形容这首词上阙的用墨节奏和力度的,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的运用,就像密集的雨点一样,骤然而至,既猛又急,这种用墨,造成了一种极为紧张和压抑的气氛。我们仿佛看见李清照在用力的泼洒,这样的泼洒表现当然表达她的当时的心境,同时也似乎是她的一种对愁苦的奋力的发泄。

  李清照正是通过传统的固定的情感积淀和审美积淀,把颜色发挥运用到了极致,使色彩在它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结合颜色与人已经建立的价值关系并融入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合理搭配色彩,把一幅幅用文字勾勒的图画生动地呈现给后人,把自己的情感悄无声息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

  三、李清照词作色彩美意识的形式美价值

  色彩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形式因素,它融于形象整体之中,成为表现作品内容的手段,但其本身仍然能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对象,为我们所欣赏。所以探讨李词色彩追求的这方面的形式美价值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读者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李清照的词的时候,即使我们并不太理解词具体表达的内容我们也会产生一种模糊的娱人眼目的视觉效果。虽然李清照创作了像《声声慢》那样凝重、暗淡的作品,但是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大多数词作的色调无论是暗淡的还是热烈的,无论是活泼的还是凄清的,都不会使人产生一种极度恐怖或极度兴奋的情感体验。她的词的用墨总体风格是柔和的细腻的纡徐和缓的,不是喷薄的夸张的。这是李清照巧妙使用丹青的高超技术,合理地利用了色彩的调配规律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形成的最直接的审美效果。

  色彩是成就李清照词名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她对色彩的理解与运用也绝对称得上是别具一格的。在词坛上很少有词人对于色彩是如此的敏感和精益求精,也很少有词人借助颜色的巧妙调配,为我们呈现一个疏朗、柔和的完美画面,更很少词人运用色彩把自己的细腻的心思表现得如此含蓄而又不失透彻。当然,形式是依附内容存在的,但是也不可忽略形式本身也是一种美。仅凭李清照对色彩追求的形式美价值她就已经可以当之无愧地列于宋词大家的行列了。

  李清照《声声慢》7

  《声声慢》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一部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必须具有原创性魅力,而此种原创性的标志是具有某种陌生性。《声声慢》中极具原创性且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词作中叠字构词手法的陌生性。词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作上阕“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和下阕“点点滴滴”四个叠字,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原创,其叠字的运用奇横超拔,自然妥帖,出奇制胜,可谓字字珠玑,字字传神,字字蓄情,手法独特,妙绝千古!

  清末沈曾植在《菌阁琐谈》论易安词影响曰:“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就《声声慢》而言,非自明始,南宋张端义即首开其端,最早对词中叠字的运用之妙给予阐释,开启了绵延千年的《声声慢》叠字阐释史先河。其《贵耳集》卷上曰:

  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之痕。

  张端义是李清照《声声慢》叠字艺术的“发现人”。他最早发现词中叠字的新颖之处,用“公孙大娘舞剑手”来比喻李清照叠字浑然天成,自然洒脱的技巧。张端义此论卓有见地,奠定了后世评论者不断深入阐释此词叠字妙用的基础。

  自张端义始,《声声慢》历经南宋、明、清、现当代近千年的阐释历程,其叠字的解读也层层深入、步步升华。后人或惊叹词中叠字奇绝天横,自然熨帖的独特创意,从而称许李清照间气所生,闺房胜流的藻思;或赞叹叠字之法情景婉绝,超然笔墨蹊径之外,从而夸赞李清照不独雄于闺阁的才力;或标榜叠字运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千古词家叠字之法,从而称颂李清照为苏、辛之亚。

  自张端义在《贵耳集》中称道此词叠字为“公孙大娘舞剑手”,“无斧凿痕”后,宋人罗大经又在叠字发展的流程中比较考察这首词叠字的“创意出奇”之处,他在《鹤林玉露》卷十二中说:

  诗有一句叠三字者,如吴融《秋树》诗云:“一声南雁已先红,槭槭凄凄叶叶同”是也。有一句连三字者,如刘驾云:“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是也。有两句连三字者,如白乐天云:“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是也。有三联叠字者,如古诗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是也。有七联叠字者,昌黎《南山》诗云:“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訚訚树墙垣,巘巘架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敷敷花披萼,睳睳屋摧溜。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是也。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罗大经列举诗歌一句叠三字、一句连三字、两句连三字、三联叠字、七联叠字的用法与李清照词中连叠七字之法相比较,并惊叹身为女性的李清照的藻思。罗大经此论虽未对众多叠字之法的优劣高低作出评判,但吴融、白乐天、韩昌黎等皆是赫赫有名的诗人,罗大经将其诗句中的叠字之法与李清照《声声慢》中叠字的运用罗列出来,无疑将此作为叠字之法的典范给予评说。

  《声声慢》叠字艺术阐释史是其不断被阅读、理解、阐释的过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在历史流动过程中,在不同历史语境的阐释过程中,《声声慢》叠字艺术的解读经历着意义再生成的过程。

  纵观李清照词学接受史的脉络,南宋是其发轫期,这一时期,宋人对李清照的词评多限于寻章摘句式的解读,多赞誉其佳句丽语。张端义和罗大经是南宋时期评论《声声慢》叠字艺术的开拓者,综观二人的评论亦可发现,他们评论的焦点主要在叠字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自然熨帖的运用之上,多关涉形式表层,而未曾深入肌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评论奠定了后世议论的基调,坚实了后代研究的基础。

  由于传统的封建思想,李清照在当时并未得到公平对待,宋人论其词,仅仅局限于“妇人”的行列,没有把她放在与男作家等同的位置上去比较。张端义、罗大经均对《声声慢》中叠字的奇绝惊叹不已,但只是惊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宋代只是以女性文人,而非文人的面貌出现。

  元代,李清照的《声声慢》没有得到任何阐释。直至明朝,词评者才重新聚焦《声声慢》,关注词中叠字的构成艺术。明人在继承宋人观点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新的诠释。

  茅暎在《词的》卷四指出:“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茅暎此论要点有二:一是意识到词中叠字并非单纯的构词技巧,而是关涉到叠字构词所传达出的更深层次的情和景的关系。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婉妙绝伦,堪为绝唱。二是指出了李清照词中独具一格的原创性内容及其优越性的显现。艺术最初产生的印象总比后来即便是最成功的回忆要辉煌得多,它往往在最初的一次诗情迸发中达到以后无法超过的某种美,而作家也会因为给他描绘的图景以后人无法企及的光辉,从而成为影响后世的“艺术先行者”。《声声慢》奇绝天横的叠字运用手法使得李清照成为影响后世的“叠字艺术先行者”。

  明代是李清照词学接受的转折期,特别是在明中期以后,李清照词作接受处于一个明显的上升期。在“主情说”和才女文化等兴起的背景下,李清照逐渐脱离闺阁的拘囿,跻身须眉之列,以词人的身份步入词坛,与优秀的男性词人比肩而论。

  吴承恩评《声声慢》云:“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帷,士林中不多见也。”[3]吴承恩认为《声声慢》中十四个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好似神来之笔,超凡脱俗。此等才华,士林中也实属罕见。在词评者眼中,李清照不再只是独步闺阁的女性文人,而是可以立身士林,与众多知识分子一较高低的文人。

  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卷三曰:“首下十四个叠字,乃公孙大娘舞剑手。宋朝能词之士秦七、黄九辈,未尝有下十四个叠字者。盖用《文选》诸赋格。……‘点点滴滴’四叠字,又无斧迹。易安间气所生,不独雄于闺阁也。”沈际飞此论极似张端义的论调,但有两点异处:一是将张端义“本朝非无能词之士”加以具体化,指明“宋朝能词之士秦七、黄九辈”。沈际飞以宋代著名的男性词人秦观、黄庭坚为参照,认为李清照词中的叠字之法独树一帜,秦黄等人亦不曾创见。二是将张端义“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变换为“易安间气所生,不独雄于闺阁也”。前者言“妇人中有此文笔”,后者则云“不独雄于闺阁也”,前者赞扬李清照的文笔,认为其为妇人中的文人杰出者。后者则在以秦黄为代表的著名男性词人类比中,找寻李清照的位置——不独雄于闺阁也。沈氏打破闺阁藩篱的论调让李清照及其作品有了与其他作家及其作品相竞争的机会,使得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经典化成为可能。正如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所言:“这种能力(作者的竞争和取胜能力)或隐或现地展示在作者与其他作者及其包括《圣经》在内的文本竞争中。”

  清代是李清照词学接受相对繁荣的时期,评论者对李清照词作的研究力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声声慢》中叠字的艺术在与其他作家作品的竞争过程中,凸显出特殊的价值。

  王又华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声声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功力:

  晚唐诗人好用叠字,义山尤甚,殊不见佳。如:“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地宽楼已迥,人更迥于楼。”“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唯是有寒芜。”至于三叠者“望喜楼中忆阆州。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之类。又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亦不佳。李清照《声声慢·秋情》词,起法似本乎此,乃有出蓝之奇。盖此等语自宜于填词家耳。(《古今词论》)

  王又华以好用叠字的李商隐为比较对象,在与前代优秀诗人诗句叠字运用的对比中,认定李清照《声声慢》中叠字运用技高一筹、后来居上,有“出蓝之奇”。

  《声声慢》叠字艺术不仅有“出蓝之奇”,更有“后无来者”之势。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云:

  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乔梦符效之,作《天净沙》词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叠字又增其半,然不若李之自然妥帖。大抵前人杰出之作,后人学之,鲜有能并美者。

  陆以湉以仿效李清照《声声慢》叠字创意的乔梦符为评比对象,指出乔梦符虽增至二十余叠字,才气可嘉,但终着痕迹,不若李词自然妥帖,浑然天成!由此可见,李词树立的千古创格,已然成为词家叠字之法的标的,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和逾越的高度。正如陆蓥《问花楼词话·叠字》所云:“二阕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

  当清代众多评论者将《声声慢》叠字之法奉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坛加以膜拜之时,陈廷焯超出主流声音之外,指出词中十四叠字不过奇笔,并非高调。其在《白雨斋诗话》卷二曰:

  易安《声声慢》词,张正夫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此论甚陋。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

  陈廷焯此语超出时流,别有新见。他认为诗词各有其境,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5],故此,他主张论评词应从“词境”入手。陈廷焯针对张端义称《声声慢》起句为“公孙大娘舞剑手”而论,认为世人徒赏李词词面,未能深入其词境。此论正是陈廷焯对李词叠字艺术阐释的特殊价值所在。虽然陈廷焯并未对词中叠字建构的词境做出详述,但他的洞见为后人阐释此词打开了新的视野。

  现当代古典文学专家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对《声声慢》的剖析,可谓陈廷焯观点的深入: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傅庚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声声慢》起首的十四个字:一是叠字之妙。这也是前人一直推崇的构词技法。二是层次之妙。傅先生精到而细致地论述了词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由表及里、由内及外、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次鲜明。三是曲尽思妇之情。论者深入词人的内心世界,探寻词人由寻觅到失望,因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只此十四字,即将闺中思妇婉曲而又微妙幽深的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强烈艺术效果。

  自宋伊始,到明清直至近现代,评论者对《声声慢》叠字艺术进行了多元化、多层面、日渐深入的解读与阐释。它之所以能引发近千年的阐释,根本在于其具有的旷古烁今的原创性魅力。作品的原创性是其要与传统做必胜竞赛并加入经典行列所必备的要素,此种原创性的形成,为后人设立了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难怪清人沈谦说;“予少时和唐、宋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

  李清照《声声慢》8

  摘 要:《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是她颠沛飘零、寄人篱下种种经历和心情的写照。浓郁的愁意弥漫在整首词中,在女词人笔下化为悲剧之美,心灵绝唱《声声慢》应情而生。

  关键词:李清照;愁苦;凄美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更是她自丈夫赵明诚死后遭遇兵变,只身南下,颠沛飘零、寄人篱下诸种人生况味的写照。

  国愁、家愁、情愁,浓郁的愁意充塞在女词人胸中,荡气回肠,似水绵长,长夜漫漫,风雨如晦,丧夫之痛,家破之悲,亡国之恨,流亡之苦,孀居之愁,如今有谁相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然而,这浓愁却在词人笔下化为悲剧之美,心灵绝唱《声声慢》应情而生。

  名门望族、官宦门第给了她幸福无忧的少女时代,而文学艺术的熏陶、浸染,又使她气质优雅,外美如花,内秀如竹。怀着少女的闺情,载着甜蜜的梦想,与翩翩少年赵明诚步入爱河,共同的文学爱好,一样的琴棋雅兴,难得的“金石研究”巧合,使他们情投意合,琴瑟和谐。然而,上帝终不偏向任何一个人,短暂的恩爱幸福被兵变、夫死、国破、家亡所替代,无忧、甜蜜也因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遇人不淑、寡居之苦而成为记忆。内心的凄苦与愁情又与何人诉说呢?唯有诉诸于笔端,让情感在诗词间流淌,任苦情在文字间徜徉。

  一、悲惨的现实,茫然的寻觅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内心茫然、无所排遣的精神状态。寻觅什么呢?纯真女子、翩翩少年,灯下共同研读诗文,雪中同赏梅花,庭中琴棋雅兴。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令人羡慕的鸳鸯情侣。鸿雁传书,你侬我侬,美妙的爱情故事,绝佳的精神享受,“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及至后来赵家遭遇不幸,赵父被弹劾,夫妇二人返回故乡隐居。尽管如此,十多年间他们的依恋爱慕日月可鉴,在故居一起搜集金石,鉴赏书画,琴瑟和谐。由于金人的铁蹄入侵,北宋灭亡,夫妻二人被迫南渡。艰苦的南渡途中,丈夫生病,不治身亡。兵乱、国破、夫死、家亡,南渡使得柔弱的李清照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失去了方向,犹如一叶扁舟,随风摇荡,居无定所。后来遇人不淑的遭遇,让李清照的心灵再受重创,也把这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心中的爱火彻底浇灭了。胸有块垒、大气如虹的李清照,尽管心中疤痕难以愈合,胸中满是愁云恨雨,但并没有就此沉沦,她深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孤独的李清照带着身心的伤痕,载着生命的风帆,迎着乱世的恶浪,孤苦地挣扎在流亡的波谷浪尖。

  整首词由外而内写出了女词人的愁苦心境。流亡之苦、通敌之嫌、金石之失,使她的处境越发凄苦,生活的巨变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那种无忧烂漫消失了,愁苦与悲凉充塞心中。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寡居悲苦,山河巨变,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起涌来,令人痛彻肺腑,不由得从内心深处倍感凄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使用看似平淡,却包含迷茫、孤独、悲苦三层意境,委婉表达了李清照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词面虽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音韵效果。

  二、人悲物亦悲,化愁为美

  无论是乍暖还寒的天气、淡酒、入夜的秋风、长空的雁阵,还是落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愁绪滋生的景物,处处成愁,物物皆愁。然而,这些风物却使这个世界更添凄美。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残秋之际,气温骤变,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冷暖不定,人最难调养身体。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南下后的女词人孑然一身,漂泊无依,生活一下从幸福无忧跌入痛苦的深渊,此情此景与“乍暖还寒,冷暖无常”的天气是多么相像。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为了驱散内心的愁苦,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可见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晚年的凄凉,境地的凄苦,内心的愁情,由此可见一斑。

  女词人仰首望天,只见一行行南飞的大雁从头顶掠过,传来阵阵凄厉的叫声,不禁悲从中来,这些似曾相识的大雁,曾不止一次触动她内心的创伤,而今又来触动,令她伤心难过。想起昔日曾借雁足传书给自己的丈夫,而今丈夫已逝,已无书可传,自己沦落异乡,此种愁情犹如杜鹃啼血,令人心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好一幅凄美之景!落英满地让人怜惜,朵朵菊花的憔悴不正是自己年华逝去、容颜迟暮的写照吗?瓣瓣花儿枯萎飘零,不正是自己漂泊孤苦的晚境吗?对花自怜,黯然神伤。女词人独守窗前,睹物思人,内心倍感愁苦、凄凉。淅淅沥沥的梧桐雨啪啪地响着,声声清脆,虽打在梧桐叶上,却强烈地敲击着女词人的心扉。

  三、小女子大愁情,位卑莫敢忘忧国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种种情景弥漫着女词人的愁情苦意,然而“这次第,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战乱、夫亡、家破、国亡、流亡、孀居,种种苦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情似水,绵绵无尽。然而,这时的愁已不仅仅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而是《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民族愁、时代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尽管种种不幸摧残着她的身心,但“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位卑莫敢忘忧国”,心忧天下。处于生活苦海中的李清照无助地飘摇着,孤寂、茫然、彷徨,内心的情感是复杂的。

  所谓情在词外,历经国家危亡、故乡沦陷、夫婿病逝、流亡逃难的女词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从生活中得到的情感体验远远深于文字间流淌的情感,这种愁是深愁、浓愁、绵长无尽的愁,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然而,在词人的笔下,这一愁情却始终不曾点破,不带一滴泪水,她用自己高超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的愁情化为悲剧之美,让这首词不仅“字字含泪,满纸呜咽”,更是遐思无限、韵味无穷。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对李清照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群词人之上的……”李清照将她一生的故事和愁情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留下传世绝唱《声声慢》。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xx.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xx.

  [3]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zo05.

  李清照《声声慢》9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李清照《声声慢》10

  【设计理念】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引领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环节,旨在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出示自学指导(三):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说说该意象的内涵吗?

  提示: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出示自学指导(四):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清学稿”中的“背景知识”,想一想,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为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的?

  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四、课堂小结

  1、深情齐诵《声声慢》

  2、回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归纳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清学稿”。

  2、课外作业: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设计意图:当堂完成“清学稿”,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一、“学引用清”教学是一种目标控制教学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本质是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是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巩固目标。展示目标的环节是导学的过程,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达成目标的环节重在学(学生自学)、引(教师引导)、用(学以致用);检测目标的环节可以看作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巩固目标的环节可以理解为清学的过程。所有的环节,都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立足文本,突出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为: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围绕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展开。

  二、“学引用清”教学模式蕴涵了丰富的教学思想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先学后教”,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地备学生,尽可能考虑到他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的困惑疑问,考虑到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样才能对他们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的引导和评价,也才能真正做到“学引用清”模式所要求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须时时处处想着学生,譬如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应当由浅到深,注意问题之间的承接与过渡。教学问题,尤其是自学提纲的设置,一定要方向明确,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浪费了很多时间,主要在于备课时备学生不充分。

  三、“学引用清”模式下的多媒体运用要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运用,应取决于是否有助于学生读懂文本,促进师生对话,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的另一原因就是程序性课件太多,使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很被动。课件张数不宜过多,主要呈现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和必要的资料性文字,课件制作一定要为课堂教学预留生成空间。这样更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地发挥引领作用,而不受课件程序性的牵制。

  附:清学稿

  李清照《声声慢》清学稿

  班级 姓名

  【知识链接】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清学训练】

  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二、阅读《声声慢》,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意象内涵

  相关诗句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黄昏

  三、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声声慢》。(选做)

  四、谈一谈收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李清照《声声慢》】相关文章:

1.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

2.《声声慢》诗歌

3.关于李清照的名言-李清照经典诗句大全

4.声声慢阅读答案

5.与李清照对话

6.声声慢阅读答案参考

7.声声慢读后感

8.声声慢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