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张謇故居作文

时间:2022-05-07 16:24:28 初三作文 我要投稿

游张謇故居初三作文(精选13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张謇故居初三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张謇故居初三作文(精选13篇)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1

  恍惚中,外面的喧嚣声一下子被隔开了,仿佛像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蜿蜒的小道,遮天的树阴,静谧的空气。

  漫步着,只感觉到班驳、疏松的阳光从树阴间跳下来,暖暖地照着。树顶又仿佛撑起另一片穹苍,明明是那样沉稳,坚定,却又从树的深处,真真切切传出一片叶的轻喃,鸟的啁啾。

  穿过大门,走过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了一片绿地。

  周围一下子宁静,庄重起来,连往日生龙活虎的同学们,一张张小脸也猛然安详起来,不约而同地笔直射向一个地方——

  张謇故居!

  庭院的中央是一座张謇的雕像:饱满的前额,睿智的双眼,脸上清晰的纹路,下巴一小搓的胡子,一下子让我看到一个屡屡创业,饱受挫折,满怀坚定的老人。

  他的身后一株傲立的松树,毅然挺立在一方土地上,与张謇交相辉映,这不正是张謇艰难创业的象征吗?

  我缓缓迈着步伐向张謇故居走去,远远的就能看到:长长的紫藤从高处垂落下来,延着盘旋的石阶而上,只觉得这座宏大的建筑正从高处朝你深深压下来,又似乎猛然张开,无限量扩大包容着你。

  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跨进张謇的故居,走在红色的地毯上,望着墙上挂着的一张张照片,端详着玻璃柜里,一件件见证历史的文物。

  同学们也时而注目凝视,时而小声交流,时而低吟着标注文字,但谁也不愿打破这庄严的气氛。

  我不由得心潮彭湃。

  是张謇,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十个“第一”,是张謇,创办了大生,二生,三生纱厂,是张謇,开启了南通的经济贸易……

  我感慨着,又叹息着……

  谁也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张謇……

  静静走出张謇故居,手轻轻划开一道风的口子,让思绪与张謇的历史文明一同飞翔吧!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2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美丽的菊花正在开花,挺拔的松柏依然是那样苍翠。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学校组织去张謇故居。

  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扇仿清的门楼,门楼的匾额上写着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张謇纪念馆”,门楼外有一左一右,一雄一雌的两只石狮,它们被雕刻的栩栩如生。

  走进纪念馆,迎面而来的一块照壁上刻着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诺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既不与草木同腐。

  绕过照壁,走过张公祠堂,就来到了张謇纪念堂。这是一幢大约大2000平方米的洋房,里面记录着张謇的一生。我一边走一边看,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小孩,将脚伸进坛子里,手里捧着一本书,正在津津有味的看呢。一看介绍,才知道,这时夜读三更的故事。走着走着,我看见了另一则雕塑,一个年老的人,拿着毛笔,旁边有两个人,正拿着一副字欣赏着,我想这应该就是张謇卖字的故事吧!我左看看,右瞧瞧,又一则雕塑吸引了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手,而妈妈却准备接过一些钱,是谁在给钱?原来是张謇,我想,可能是张謇正挑着扁担回家在路旁发现了一块钱,他往四周看看,见到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正着急地寻找什么东西,他赶紧上前询问,他们一听就笑了,开心的接过钱。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状元山上的亭子,亭子里,大家都去撞了撞“金榜题名钟”。

  最后我们还看到了张謇故居里的这棵苍天大树“古银杏树”,他已经四百岁了,依然是那么挺拔,那么苍翠,似乎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

  快到中午了,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张謇故居。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3

  张謇,一个海门人民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一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就在今天,我有了答案。

  张謇纪念馆坐落于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最东面。一下车,我就仿佛来到了清代。进入仿清式建筑的大门后,沿着甬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镌刻着张謇的名言。

  绕过照壁,再往北走,进入张謇纪念馆的展示大楼。一进大厅,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堵数字墙,这些数字标志着张謇的一生:十六岁,中秀才;四十二岁,中状元;四十三岁,开办企业;一生创办三百七十所学校……

  进入展厅,里面共分四个部分介绍了张謇:出生成长篇、实业救国篇、教育兴国篇和社会事业篇。在出生成长篇中,我们听了“夜读三更”、“接下联”、“九百九十九”等故事,知道了张謇从小既聪明又勤奋。在接下来的几个篇章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展品和资料,知道了张謇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是大生纱厂。之后,张謇又陆续开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还以此为轴心创办了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等众多企业。因为海门靠江靠海,所以水上运输是必要的,于是他又兴建了青龙港和天生港。张謇还在教育方面拥有诸多第一,为海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他“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

  参观完张謇纪念馆,我不禁感叹:“张謇,真不愧是集实业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伟人。”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4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我刚进大门就看到前方的照壁上,刻写了张謇的这句名言。

  接着,我们先登上了张謇纪念馆大楼东侧的状元山。山顶上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口钟被取名为状元钟。有些顽皮的同学一到那儿就立刻敲起钟来,好像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状元,金榜题名。顿时,我耳边回荡着“当、当、当”的钟声,这钟声十分宏亮,响彻了整个故居。

  然后,我们来到了张謇纪念馆里参观。馆内被分成了四个展厅,分别是:张謇的出生成长篇、教育兴国篇、实业救国篇和社会事业篇。我们参观了实业救国这个展厅。那里详细记载了:张謇在南通一共建立了370多所学校。他创建了全国第一所戏剧学校、全国第一所医学院、全国第一所幼儿园……张謇创建了众多第一。他创建的酒厂里,精心酿造的颐生酒,曾经还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金奖呢!

  随着我们的脚步渐渐地向前移,从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我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当年。在滔滔的长江边,满头白发的张謇,在保坍工程现场视察,为民造福。一提到“状元”这个词,就一定会想到吟诗作画、文弱书生,金榜题名后就享清福。但是张謇和他们不同,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成功的创建了众多实体,并且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通过此行让我加深了对张謇的解了。

  毛主席说的对“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的确不能忘啊!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5

  虽然不曾见过张謇,但是张謇的故事早已深入我们心中。张謇如同一部史诗,一首战歌,似一方基石,一股激流,吸引着我们走进他,聆听他爱国的心声,相信每个人都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

  走进张謇故居,你们首先就会看见一棵高耸入云,已经活了四百多年的古银杏树,它代表着张謇永不磨灭的灵魂。如今它更是诸多学子朝奉张謇的纪念牌,在它的一周挂满了红色的心愿牌。

  走进纪念馆的大厅,墙壁上一个个醒目的、大小不一的数字“42、16、43、98、370……”记录着张謇先生一生有重要意义的年龄,更是他一生丰功伟绩的见证。16岁的张謇考上了秀才,经过了艰苦的奋斗,42岁终于中了状元,开始了为劳苦民众谋出路,开创了工业、农业、教育的先锋。

  随着讲解员的引领,我们开始走进张謇不平凡的一生。张謇五岁就进了私塾读书,因家境贫苦,所以生活十分艰苦,不到三更半夜不睡觉。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张謇16岁就考中了秀才,成绩名声在外。先生对他严加训斥,张謇并没有气馁,日夜苦读,晚上用竹子夹住头发,一痛就起来读书;夏夜为了防蚊虫叮咬,就把脚放进了缸了。就这样发奋学习,终于在42岁那年高中状元。

  走上二楼,记载着张謇实业救国,他深为国家落后挨打的命运担忧,于是辞官返乡。一生要求自己“生当劳死,不当逸生”,创办了许多集团、学校。最感动人心的是满头白发的张謇,双手拄着拐杖,即使自己体力不支,依然冒着酷暑现场视察。在他逝世前的二十三天还在为人民工作,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走出张謇故居,我的心中感慨万千。张謇是一位真正的伟人,为国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张謇家乡的孩子,我深深为他自豪,更感觉到应该向他学习,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和社会,从现在起就好好学习,长大能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6

  伟大的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位伟大的清末状元,让我敬佩不已。

  张謇是一位伟大爱国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更是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实验者。张建出生于海门常乐镇中,这让我为自己是海门人而感到自豪。这不,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张謇纪念馆,这可让我们大饱眼福了。一大早,我们就坐在公交车上向着长乐出发。

  一下车,我们就马上跑到了张公门楼前,仔细端详起来:只见这门楼庄严朴素,十分富有明国年代的风格。在阳光的照耀下,黑光闪闪,很壮观。一进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大门前还有着流水的建筑物。让我不禁想到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成语。用来形容这风景,真是太适合了。

  进到了里面,首先看到的是张謇半身塑像,只见,张謇身着西装,眉毛紧皱,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的凝视着前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不禁让我肃然起敬。离开了小洋楼,我们又去参观了,河中张謇脚踏金鳌的建筑物。那金鳌张开了血盆大口,十分逼真。同学们见了,迫不及待地拿起硬币扔向了金鳌的嘴。有的硬币掉进了水里;有的硬币落在了海浪雕像里;还有的落在了鳌嘴里。接着我们又去了“九曲桥、状元楼……每个地方都让我们大声赞叹雄伟。

  张謇一生共创立370座学校,40多座企业……这些数字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的。可张謇却办到了。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7

  张謇是一部史诗,是一首战歌,是一方基石,是一股激流……

  10月27日上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张謇纪念馆,去了解一位伟人的成长足迹,去聆听一位伟人的爱国心声,去感受一位伟人的救国情怀。

  走进张謇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清式的门楼。门楼顶部刻有“张謇纪念馆”的匾额,门前有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把守着,使我感受到张謇纪念馆是庄严神圣的。

  跨进大门,迎面而立的照壁上有这样一句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几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光。张謇的一生见证了这句话的真谛。

  穿过照壁,只见院子里的参天古木——银杏树,枝繁叶茂,古树的腰很粗,起码有五六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围住。接着,我们走进了绿树掩映的张謇纪念馆,一座青砖白缝,面积约为20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大厅既有民族风元素又有欧式风格,是根据张謇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汲取西方先进文化这一人物特征量身设计的,大厅中央屹立着张謇的半身铜像,只见张謇身着西装,戴着领结,两眼深情地凝视着远方,仿佛在思索着实业救国的宏伟大计。

  张謇纪念馆内的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为我们讲述着张謇这位为我国工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奇人物。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张謇夜读三更的故事,不禁想:成功之花,人们只会惊异它现时的明艳,但是却不知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汗水,这句话像火花一样闪耀在我心间,成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张謇夜读三更,日复一日,发愤图强。终于用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用汗水浇开了成功之花,登上了科举的巅峰!

  张謇一生共创办了4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数字,张謇一生孜孜不倦,他的面目因历史的淘洗更加清晰、鲜活,他的救国情怀永远激励人心!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8

  在上个星期五的上午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张骞纪念馆。老师带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去了解这一位古代伟人的成长足迹,去聆听他的爱国。刚刚来到纪念馆的时候,我们走进了张骞的故居,首先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仿清晰的门楼。在门楼的顶部刻有张骞纪念馆这五个大字。而且在门前还有两只特别威风的石狮子在大门守着。光是看到这一幕,我就感觉了这座纪念馆有一种特殊的氛围笼罩在其中。当我们走进大门的时候,就看到了对面的墙壁上刻有这样的一句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既不与草木同腐。

  这句话其实可以说是他用自己的一生经历去印证了这一句话。当我们穿过墙壁来到了院子里面,院子里面有一棵年代久远的树木。这棵树木是银杏树,银杏树的树干非常的粗,起码五六个人手拉手才能够围住一圈。穿过院子,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是一座占地约为两千多平方米的两层式的小洋楼。通过这座建筑物,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既有哦我们民族的元素,也有一些来自欧式的风格。其实这也能够体验出张骞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并且积极汲取西方先进知识文化的一种特点。在大厅的中央还屹立着张骞的半身铜像,这座铜像的张骞穿着西服,戴着领结。

  他的眼神望向着西方,似乎在思索着自己该如何通过实业来达到救国的目的。纪念馆里面还有一些非常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也为我们讲述着张骞这位为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传奇人物。张骞的一生创办了四十多家企业,三百多所学校,这是一个非常震惊的数字。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9

  海门南临长江,东临黄海;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而张謇先生,则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屡出真成惯,孤怀亦自遥。

  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

  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朝。

  无人能共语,默默斗旋杓。”

  ——张謇《屡出》

  他,穿着破旧的衣裳,饱经风霜的眉宇间,是坎坷的人生道路锤炼出的沧桑与坚韧。他,独自一人驾着小车,行驶在漫无人烟的道路上,任冷风肆意地在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已经不知道自己是第几次出行了,哼着节奏缓慢的小调,望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成群结队的鹳鸟,幕布般的夜空仿佛一眨眼就变成了五彩斑斓的锦缎,听着那千篇一律的“青蛙交响曲”。他,就是张謇。

  张謇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不只是他创办的实业和教育事业,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在已经演化成我们的海门精神——强毅力行。这种精神既串起了海门的过去和现在,又主导着海门的发展和未来。

  小小的海门让世界瞩目:这里有最具名气的家纺城,带动了海门经济快速发展;这里有我们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海门的建筑大军遍布全国各地;这里的教育水平全国领先,引得各方人士前来参观学习。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10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鸟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常乐中心小学中高年级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张謇纪念馆。

  一走进张謇纪念馆,就会看到一棵数百年的银杏树。那棵银杏树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难怪会被称为“海门市树中之王”的称号。那棵树可粗了,大约有3个成年人才能够把它抱住;那棵树可高了,大约有3层楼房那么高;那棵树可大了,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可以遮风挡雨。

  看着看着,我便想起了张謇爷爷四十二岁中状元,但是他并没有忘记为人民造福,为社会造福。虽然张謇爷爷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就是因为有了他,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是他为了我们中国轻工业的发展奉献了他的一生!

  我静静地站在银杏树下,眼前仿佛出现了张謇爷爷小时候坐在银杏树下读书的样子,他是多么地认真,多么地专心。我再回顾他的一生,发现他就是因为有着不懈地努力和坚强,就像这棵银杏树一样坚持不屈,锲而不舍。

  银杏树高高地站在那儿,一定是看到了现在常乐的发展,为我们而感到骄傲!百年银杏永远是那么郁郁葱葱,而常乐镇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11

  每一次经过博物苑的大门,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一个劲儿地朝里张望。可不,透过大门,院子里的一座中西合璧的洋楼前,有一尊老者的铜像,他用手抚摸着胡须,凝视着远方,显出一副德高望重的模样——他就是张謇。

  走进博物苑,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那房子上的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营博物苑,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州宾。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这首诗是张謇先生在日记中写的,被博物苑雕刻在墙上。诗句让人啧啧赞叹,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张謇先生的才华和建设博物苑的决心。

  张謇先生是我国清代的最后一个状元。也是我们南通的伟人。他的心中澎湃着现代中国人对富强的渴望,对文明的渴求,也怀着实业救国的梦想。他深知,自己是南通人,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好!

  当然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座右铭,他说:“人如不能一二事业于故乡、于国家,就只能与草木同朽!”是啊,在他的手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气象台、第一所博物馆,第一个博物苑、第一个城市公园、第一所贫民工厂……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张謇先生的努力啊!

  张謇先生建设的博物馆是国家级博物馆。对面的博物苑风景秀丽,让人流连忘返,苑内有鸳鸯啦、天鹅啦、玫瑰啦……

  你看,前边是文峰塔,登上塔顶,就能看见五万吨级的大港口。过来是三元桥,站在桥上能看见军山美、狼山秀。岸上人们的笑脸告诉我,那对文明生活的渴求已经变成了每天的日子;眼前的一切告诉我,那实业救国的梦想已化入现代化建设的洪流!

  没有张謇先生,就没有富饶的南通,就不会有国家级的博物馆、博物苑。张謇先生,您是我们南通的伟人!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12

  张謇纪念馆坐落在我的家乡——常乐镇。今天我和妈妈来到张謇纪念馆参观。

  来到张謇纪念馆门口,我们首先看到两只石狮子威风凛凛地站在门口的两边,好像日夜保卫着张謇纪念馆。石狮子的中间有两根红色的柱子,上面有张謇亲笔书写的对联。上联是:今人能为古人事。下联为:述者当知作者心。

  一走进大门,一块照壁就展现在我眼前,上面刻着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既不与草木同腐。

  走上台阶,我来到张謇纪念馆的展示大楼。一进门就看见一尊张謇的铜像。他右手拿着书卷,左手背在后面,嘴巴微笑着,好像在沉思:我还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展示大楼分为四个展区:出生成长篇,实业救国篇,教育兴国片和社会实业篇。这儿介绍了张謇一生共建了二十多个企业,三百七十多所学校。他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纪念馆里整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其中有一颗两百多年的古银杏,大约有20多米高,我和妈妈合抱都抱不过来呢。

  张謇是我们常乐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游张謇故居作文 篇13

  巴金、霍金、钱学森……这些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的家乡在江苏省海门市,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张謇的故乡就在这儿。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1876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0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1884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在吴淞复校。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张謇一个热爱祖国的企业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增添了光彩,所以我要向他学习,努力地把文化知识学到手,长大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游张謇故居初三作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游张謇故居作文800字(精选6篇)02-09

游鲁迅故居作文4篇01-06

游鲁迅故居作文(14篇)12-29

游鲁迅故居作文(11篇)12-16

游鲁迅故居作文11篇12-15

游鲁迅故居作文(10篇)11-25

游鲁迅故居作文10篇11-25

游鲁迅故居作文(通用11篇)01-01

游鲁迅故居作文(汇编15篇)12-26

游鲁迅故居作文(汇编10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