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时间:2021-03-25 18:30: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1

  本月我们共读是吴非先生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于处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同时也明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教”是我心中经常会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结合现在提出的数学六大素养,现如今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思想,到底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填鸭,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性。如何教,能够让一节数学课能够既富有趣味,又充满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又富含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面对现有的班级情况,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首先我认为,要让数学课活起来,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那么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避免因为我们而使一个学生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于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2

  最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感触颇深。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文字是吴非老师的内心独白,不唯上,不唯俗,不唯常识,全是吴非老师最本真的思想火花,他不喊口号,不惧权威,娓娓道来,却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

  书中提到“功利教育”这一话题让我特别有感悟。“分数论”、“成绩论”直到现在也是很盛行的,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特别重要,考试会考到,一定要记下来;又或者这本教辅对考试有利,全做完,我们总是在和学生谈“利”,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趣味,每天过的和一个工具一样,重复每天的“任务”,没有梦也不想在做梦了,这又是何其的可怕。

  “无用功”这个词汇让我感觉到熟悉又陌生,回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也曾不经意的对学生说过你不要再做这些无用功这类的话了?到底什么是“无用功”呢?作为一名老师,难道只有学生的成绩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难道只有让学生成绩高高的,才会被称为好老师吗?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一样没有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心中要有“人”,不要被世风压进平庸的模子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自己的目光看的远一些,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每一堂课,让自由之风吹进每个学生的心中,照亮他们的生命。

  我喜欢课堂,是因为课堂上所有的角色都在进行“学”这个过程,教师职业的趣味性,也在于比一般职业更能直接的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3

  吴非老师的书,之前读过一本,感觉观点十分犀利,常常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问题。这一次,读的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书名是个问句,我也有些疑惑,课堂上发生了教与学以外,还发生了什么?

  打开书的目录,发现有五辑,第二辑的名字也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再往下看,“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其中的一个小章节呢。看来,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了。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一章节。果然,这一章是吴老师教学思想的精华——育人。

  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成长。课堂是很有意思的。每天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学书上没有的。这就经常需要老师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而教育机智往往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育思想。

  学生需要有智慧的老师来教育他们,并且在老师的身上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向师性。而这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吴老师在本节中主要讲了一个例子。一个专家认为,一个老师提问的问题太简单,而对学生过分的表扬,没有必要,且浪费了时间。但是吴老师认为,班情和学情是教师做出判断的基础,虽然在专家看起来是“耽误了”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课堂上不是只有学习任务,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

  课堂上每天都发生很多事,但是我认为,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4

  寒假细品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一个个平凡却触动我心的.教育故事,让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一个小章节——教师的目光。

  吴非老师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实教师的目光应该看得稍微远一些,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却不佳,是很令我们头疼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并不能总是耐心地对待他们,有时不停地催促,有时严厉地责骂,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现在我也正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多一些耐心,为他们点滴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

  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每个老师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让我们用真诚且长远的目光,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5

  教书育人难。归根结底在做人的水平上。研究知识,研究课堂呈现,这些都不算太难。难的是修身是育人。只有教师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学生才有可能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视野和追求。

  许多负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思考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化的迷失。一方面文革盲目否定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一些人盲目崇洋。因此才会有“文化重建与文化自信”的提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无德乱糟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相信,许多事情,拼到最后,拼的是人品。而修养人品,需要时间来窖藏,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我还不知道,讲不出来。所以相比教书,修身育人更难。远不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样子。

  现在家谱家训,族规家法这些都没有了。家风也没有了。不光家庭方面,学校的力量同样也很弱小。老师在学校里花很多心思教学生的道理,家长一句话就能给抹掉。社会的焦点也往往不在道德修养这等“无聊”的没有卖点的事情上。在这样的环境里,慎独,修身。发心容易,坚持下去难。缺少逼迫和追求。难以自我要求。大多数人,都在制度和秉性的平衡中,飘飘忽忽随波逐流了。

  所以读这本书我有两个收获。一个是常识,一个是警醒。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相关文章:

幸福究竟是什么?作文400字10-28

我当医生了10-23

课堂上的作文01-14

课堂上的趣事作文11-26

我诞生了作文500字10-28

上帝发的答卷读后感10-28

课堂上的小欢乐作文07-18

究竟的近义词及造句03-29

读后感指导课10-28

课堂上的笑声作文800字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