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文

时间:2021-03-12 10:04:28 河南 我要投稿

【推荐】河南作文锦集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河南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河南作文锦集六篇

河南作文 篇1

  20xx年11月12日下午,我跟随河南商报小记者的大部队,来到了位于郑东新区的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进这所学校的大门首先是一个大广场,广场正中有一尊医圣张仲景的巨幅雕像,雕像惟妙惟肖、气魄雄伟,让人称赞。我们在中医药大学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来到了学校的植物园里,我一看,哇!原来这里种的不是普通的植物,居然全都是中药材。许许多多我从没见过的植物这里都有,连有毒的夹竹桃和曼陀罗竟也可以入药,让我不由得大吃一惊。

  参观完植物园,我们又走进了一栋长长的呈弧形的教学大楼,这里有人体标本展示厅、药方厅、动植物中药品展示厅……等等。其中我对动植物中药品展示厅印象最深刻,因为这个展厅里面有许多离奇的中药,就连东北虎、浣熊、孔雀都能作为中药,真是稀奇、罕见呀!

  游览活动结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想:河南中医药大学真是一个中药的世界,医学的瑰宝啊!

河南作文 篇2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我的愿望就是去“第一”的地方,愿望总算实现了。

  进了售票口,便是一个大池子。里面有许多大荷花、荷叶,有一串小台阶通往池中。荷花开得正艳,走上两步,荷花便在身旁了。荷花又大又香,几乎能给刚生下的小宝宝当被子了!

  过了莲花池,是正门了。正门古朴典雅,远远便能看到寺内生起袅袅佛烟。山门前有两匹宋朝古石马,一派温文尔雅的劲头。

  进了寺内,古树参天,格外安静。可我这张爱问的小嘴又闲不住了,启动了。“为什么叫白马寺?”导游告诉我:“公园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佛),让汉使到西域(就是现在的印度)去拜佛求佛法。67年时,白马驮回佛经,因此叫白马寺了”“哦,对了,白马寺只是第一古刹吗?”“不只是第一古刹,它的齐云塔是第一座古塔,齐云塔院是第一个比丘尼道场。最早来中华的印度僧居住于内,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收藏于内!”呦,真多呢!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不怎么起眼的小庙,虽然很小,在我眼里却是最可爱。里面只有3尊像,是打坐像,可是纯金外表,全然一新,佛像淡雅,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是国内罕见的稀世珍品,也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所以我对他印象最深。我要把他记在心上!

  旅游结束了,我要回家了。我对着白马寺神情喊了声:“我还会来的!”

河南作文 篇3

  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体现。可叹,教育之殇!

  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此风不止,将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100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第二个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脸或盲目高兴。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急功近利,不明就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的家长和孩子!

  唯分赏罚论英雄,也许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们?可叹,教育之殇!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不管学生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和61能决定的。我们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或许只是更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更多维深厚的文化熏陶,更理性明晰的人生规划,更正确适当的一个吻和一个关键犯错时候的掌印。明晰赏罚,不唯分论英雄,教育之殇才有可能变为教育之幸!

  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想要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图画小儿赏与罚,应由社会明眼察。不囿分数殇教育,喜怒哀乐皆人生。希望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能敲醒更多沉醉不知归路的大家,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天!

河南作文 篇4

  我国因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方言,如闽南话、东北话、山东话、北京话、河南话等。各具特色的方言是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同的方言中的音调和标识性语言成为地域文化的典型符号。“这疙瘩”生长的是东北人,山东人是好“伙计”,河南人常在嘴边徜徉流动滴落的则是一个“中”字。

  我以为,在所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语言中,河南人的“中”如果不是最具深层文化底蕴的,起码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标识性语言之一。

  河南人喜欢“中”字,爱讲“中”字,讲的时候甚至还带着几分得意和自豪。有的时候不假思索,讲的率直,率直中隐约着豪情;有的时候锵铿有力,讲的气度非凡,气度中充满着中肯;有的时候和风细雨,讲得随意随缘,随意中显现着包容;有的时候充满疑虑,讲得委婉,一个“这会中?”真切地表达了“我”的人生态度和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中”之内涵是丰富的,丰富的鲜有可比,“中”的形式是简约的,简约得无以复加,“中”是富有的,也是干练的,因丰富而见厚重,因简约而透射凝练之美,形式和内容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真是“中”。

  “中”是一种地理区域的宣示。“中”是“当中”,“中间”、“居中”、“正中”的意思,看看今天的中国版图,河南几乎不偏不倚地雄踞中央,历史上古代九州,豫州居中,八州朝圣,至今“中原”依然故我地仍旧是河南之代称。我们的国家叫中国,其简称就是一个“中”字,如“中文”、“中方”等。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就是在向世人宣示了自我——“明白吗?我是中国人,我是河南人,来自中华文明的故里!”,在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没有一丝的自卑,沁溢着的却是几分快意和自豪。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哲学信仰。“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适度,矫枉但不过正,恰到好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中”是我们认知客观和人生道德实践的双重标准和目标。认知事物要不偏不倚,从容客观;为人处事,不失偏颇,不走极端。凡事之要务在酌“中”,立“中”,为“中”。河南人之所以把“中”挂在嘴边,对“中”的厚爱和执着追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厚爱和追求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因为它契合了河南人厚重而有容的品性。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既表达了自己对客观的人和事所持的立场和看法,在别人征询意见时,一个“中”字,同时也包含着对对方的一种肯定和赞许,那意思是说你对事物的认识不错,干得不错,很有本事,做的事中规中矩,得体适度。这种既善于表达个人意见,又特别注重肯定赞美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实践,也当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在河南人这里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风行了几千年,恒长持久,生命鲜活,其原因就在于它作为河南人的一种文化伦理信念一直在涌动着、生发着。

  此外,当河南人表达“中”、阐述“中”的时候,又何偿不是一种提醒呢?既提醒自己,又提醒别人,做人做事以“中”为本,认识事物不偏颇,为人处事不偏激,干事创业不偏废,中庸守道,中规中矩,中标中的,中正和谐。这也正河南人的人文文化精神。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河南人与“中”得到了粘合,是河南人选择了“中”,还是“中”选择了河南人,抑或相互倾慕、一见钟情,由相互吸引而自然地走到了一起。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谁选择了谁的,选择本身都透射着智慧的光芒,结合得如此紧密、天衣无缝,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河南作文 篇5

  我想找回我的童年,因为那时候可以跟着姐姐一起去她学校的澡堂里洗澡,大姐姐们脱得光溜溜的,我也脱得光溜溜的,大姐姐们一点也会感到不害臊,还会笑嘻嘻地弹着我的小JJ说,呀,真好玩。弹得人家有点反应了,也只是假装不高兴地说,垂好,不许乱跳。

  可是现在

  我想找回我的童年,因为那时候没有工业污染,晚上的天空总是蓝蓝的,能见度超好。我趴在我家楼顶的阳台上拿着望远镜朝公园望去,能看清一对对躺在草坪上各个角落的情侣们手里抓着的TT是什么牌子的。在每个不下雨的晚上,我都会叫上玩得好的小伙伴去我家,一人拿着一军用望眼镜,满脸鸡冻地看直播电影。蔚蓝色的夜空下,盛开着我们纯洁的友谊之花。

  可是现在

  我想找回我的童年,因为那时候每天晚上都是姐姐抱着我睡。我喜欢把头埋进姐姐饱满的胸膛,闻着那淡淡的爽肤水的味道,睡得比婴儿还香。就算有几次姐姐躲着爸妈把她男朋友带回家把我轰回自己的房间睡,我也能凭着小巧的身材拿着姐姐的防狼电gun偷偷地藏在她的床下,等到床的震荡频率变得很高时,我便悄悄地从床底爬起,趁他们不备瞄准了那男的裆部给了他一10000v高压。事后姐姐带着我去医院看望那男的时,那男的'为了在姐姐面前表现自己,不顾虚弱无比的身体,还要挣扎着爬起来给我剥橘子吃。

  可是现在

  我想找回我的童年,因为那时候只要一个棒棒糖就能亲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子一下,一套美少女战士贴花足以换来全校最漂亮的女孩子虽无比生疏却无比热烈的舌吻。每次学校组织晚上去看电影,我事先都会以我要告诉爸妈你把男的带回家过夜哼哼相威胁从姐姐那讨来足够买10套美少女战士贴花的钱,然后买好贴花再邀上10来个自己觉得起码算得上是漂亮的女孩子,对她们说:看电影多没劲呀,走,咱上公园自己拍去。什么?不去呀?我有贴花哟,你想清楚了没?对嘛,那破电影有什么看的,哈哈,走!

  可是现在

  我想找回我的童年,因为那时候:奶粉不是用来送终而是用来送礼的,房子不是用来杀人而是用来住人的,地沟不是用来捞油而是用来排涝的,五毛不是用来妖言惑众而是用来学习雷锋的,医院不是用来敲诈勒索而是用来救死扶伤的,教育不是用来升官发财而是用来改变命运的,高楼不是用来自杀而是用来观景的,艺术不是用来潜规则而是用来熏陶人的,看守所不是用来见证奇迹而是用来洗刷罪恶的,官员不是用来尊敬而是用来问责的,人民不是用来被而是用来请的。

  可是现在

  我想找回我的童年,可是我的童年,已经死去很多年了

河南作文 篇6

  有这样一幅漫画:第一个孩子因考了100分而被奖励一个吻,后来却考了98分,被惩罚一巴掌;而另外一个孩子因考了55分而被惩罚一巴掌,后来考了61分,被奖励一个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数难道就真的重要到要家长以巴掌来惩罚,以亲吻来奖励?

  按常理,第一个孩子已经很优秀了,即使有小小的退步,也是大多孩子学习的榜样。第二个孩子虽基础薄弱,但在慢慢进步,也该值得肯定。两个孩子的这些整体的或局部的优点,岂能由巴掌来惩罚?

  漫画里的两位家长,真的应该引起我们反思。

  第一位家长的奖励是多余的,惩罚是错误的。因为他只看到孩子的退步,而看不到孩子的优秀。可见,家长机械的奖惩势必伤害孩子的心灵。

  第二位家长稍微有可取之处。孩子成绩不及格,家长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此时很多家长可能会和漫画里的家长一样惩罚孩子。姑且不论这位家长惩罚的一巴掌是否有效,单就他因孩子微小的进步而奖励的做法,还是值得家长们学习的。我们的孩子也有自尊,都希望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多方面的肯定和鼓励。恰当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阳光雨露,可以使孩子更健康、更快乐!

  错误的奖惩,对孩子百害而无一益。被称为“神童”的魏永康曾是他母亲曾学梅的骄傲。魏永康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曾学梅对儿子的奖励不仅是亲吻,还有更多的大包大揽。这样的奖励直接导致“神童”魏永康自理能力的缺失。“神童”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曾学梅失望之下,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并说“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这又该是多么重的一巴掌惩罚啊!这一巴掌严重伤害了作为儿子的魏永康的感情,导致母子隔阂好多年!母亲曾学梅对儿子这样错误的奖和惩,多令人痛心啊!

  古有“伤仲永”,因父亲的一味奖励,泯然于众人;今有“神童”魏永康,因母亲的奖惩失当,而寂寂无闻。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个人是不主张对孩子的成绩进行奖和惩的。因为,比奖励和惩罚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生活都要尽心尽力的道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孩子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勤勉努力、善良正直和健康快乐等美好品质。

  因此,如此奖和惩,可休矣!

【【推荐】河南作文锦集六篇】相关文章:

【实用】河南作文锦集7篇11-17

【实用】河南作文锦集九篇11-12

河南春节的作文锦集六篇03-19

【精品】河南作文锦集十篇01-15

【热门】河南作文锦集七篇12-30

【实用】河南作文锦集七篇11-21

我的家乡河南作文锦集五篇01-13

实用的河南作文锦集七篇01-12

我的家乡河南作文锦集5篇01-08

我的家乡河南作文锦集六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