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时间:2021-03-17 09:18:10 民俗 我要投稿

有关民俗作文锦集9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俗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民俗作文锦集9篇

民俗作文 篇1

  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民间流逝,而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其中的一种——捏泥人。现在估计有些人都不知道捏泥人是什么,捏泥人其实就是捏橡皮泥啊!能把泥人捏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也只有民间艺术家了吧。

  记得那一次,我见到了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家,他是一位老爷爷,捏泥人的东西也很简单:一大盒橡皮泥,一些刻刀类的工具。由于现在捏泥人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捏泥人的老爷爷面前围拢了一群人。我凑上前去看,只见老爷爷面前的桌子上放着许多捏好的泥人,有手持金箍棒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奥特曼,还有呆头呆脑的猪八戒……真是惟妙惟肖,现在,老爷爷正在捏一条小金鱼,只见他取出一块红色的泥,东按按,西按按,不一会金鱼的身体就被捏出来了,老爷爷又取出两小块黑色的泥,用手指一压,两颗黑眼睛就镶上去了。最后,老爷爷给它按上了一条扇子状的尾巴,顿时,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鱼就跃然指间。老爷爷刚捏完,又有人邀请老爷爷捏一个猪八戒。老爷爷先捏了一个猪八戒的身子,又做了猪八戒的袈,九齿钉耙……我发现老爷爷的那双手虽然布满老茧,却灵活自如,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一个鲜活的猪八戒就引起了周围一片叫好声。这就是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家。我希望像捏泥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被我们保护住,不被时间冲淡。

民俗作文 篇2

  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去请年菩萨,用来请求来年平安、顺心、如意。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在那个时候拜上几拜。而且都会买好烟花爆竹,请完菩萨就放。那场面可热闹了,烟花的灯光映着人们欢乐的脸庞,照着人们内心的喜悦。

  在请年菩萨之前,当然是最繁忙的准备“福利”时间了。福利的要求很多:猪头1个(最好腌过,没有可用条肉代替);猪尾巴1条、公鸡1只(要留尾巴)、连鱼1条(不能杀,要鲜活的,在脸或眼睛上覆盖一张红纸),这样可以象征“连年有余”,还要有酒、茶等,放“福利”的桌子最好是要八仙桌(放时要横着放)。注意,“福利”放完了,一定不能放椅子或其他坐的东西(因为神仙菩萨全是腾云驾雾的,根本不用坐),做这些事情的必须都是男的,女的不能参加。参加请年菩萨的人最好“净身”(意思为洗个澡,表示对菩萨的尊敬),再把水果等放在床上,放上蜡烛台和香炉,同时放鞭炮和烟火,烧元宝。等这些全部都结束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猪头肉(学名叫散福),其乐融融。

  过年时参加一些民俗活动,比如:剪春花,舞狮子,祭祖,还有这里的请年菩萨……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习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让中国的传统习俗传播得更久更远,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想了解和研究我们的文化历史。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方式将以前的民俗发扬出去。我们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领航者,应该做好传统文化传播人的职责。

民俗作文 篇3

  今年过年,我们去了龙游外婆家。外婆准备了很多年货,样样都体现了龙游的年味民俗。

  发糕是这座小城最正宗的“年味”,因为发糕代表了“年年发,步步高”的美好愿景。每逢过年,外婆就在自己家“炊糕”,还在发糕上用“洋红”点几下,喻意好彩头。

  八宝菜,即用八种蔬菜混合炒在一起,红红绿绿的,看着很诱人,其实这是为了人们酒肉后清理肠胃的一道素菜。

  葱花馒头的味道好极了,它的做法是先把五花肉剁碎,然后再将笋沫和葱花拌在一起,塞进馒头里,蒸熟后就是香喷喷的了。

  芋头肉粽是我最爱吃的,它是用芋头和五花肉拌在一起的粽子。

  大年三十这天,我和姐姐一起把大门上的旧对联换下,贴上新的。晚上,外婆还送我一个大公鸡灯笼,这也象征着“红红火火”吧!

  过年,必然少不了鞭炮,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鞭炮声、烟花声不绝于耳。还有象征着一家人团圆的年夜饭,大家说说笑笑,温馨愉快的吃完了。

  外婆家的年味很浓,这个年过的很开心!

民俗作文 篇4

  今天,我和妈妈还有朋友们一起来到我的外婆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河上镇东山镇。参加这里一年一度的年糕节。

  来到村内我看到好些人背着背马纸罗伞,妈妈说这土话叫做“背马灯”。于是我和伙伴们打算各自挑选一个背起来。“哇”我不禁叫了出来,它好重,完全不是我能背起来的重量,我铆足劲也只能抬起一小点,我只能靠着后面叔叔的帮助下将这马灯完完全全背起来。

  没过多久,在妈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金氏家庙,因为有人在里面搡年糕。我扭着头四处张望,我看见了许多搡年糕的工具,有碾子、石磨、捣臼,以及一大堆我叫不出名字的器具,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时一旁的师傅邀请我们去参观如何搡年糕,只见师傅先将米粉掺水,然后放至蒸笼里去蒸。这烧火也是有大名堂的,师傅一直在火堆旁边仔细观察着,时不时加把柴,又时不时地拿出几块木柴,减小火候。没过多久,终于蒸好了,师傅将蒸笼中的米粉倒到捣臼之中,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搡年糕了!

  “嘭,嘭,嘭”只听见身旁发出十分巨大的声响,我和小伙伴定睛一看,只见一位师傅正在用大木锤捶打着年糕,而旁边还有一名师傅还时不时地给年糕翻翻身,仿佛它在做一个美美的按摩。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糕也在一锤锤中华丽变身,变得光滑白嫩,不再是之前那个“毛头小子”的样子。现在的它就是一名公主!师傅可能是觉得差不多了,将年糕从捣臼中取出,顺便掰下几块分给了我们。我摸着手中暖呼呼的年糕,小心翼翼地咬下去,美味,我的脑海中只有这么一个词来形容它,同时感觉心里也暖洋洋的,很温暖。

  我们都拿着手中的年糕,奔向我们的爸爸妈妈,因为我们想让这份温暖也同样传递给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尝尝这美味的年糕!

民俗作文 篇5

  雪愈下愈大,望海楼里的气氛越来越高涨,人们迫切地期待着第一届“老行当,新玩法”的演出,我们小记者也是如此。

  趁演出还没开始,我四下看了看,表演台的周围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泰州民间文化特色。你看那做糖人的中年人,双手灵活的翻转,不一会儿一条游龙就做好了,那栩栩如生的样子仿佛真的要腾飞而去,所谓的画龙点睛的效果也不过如此吧。再看那边卖的是什么呀?各种的动物,各式的囊包,小巧又可爱,我拿起最前面的蝴蝶问道:“老板这个多少钱哪?”“四块。这里面是加香料的,你买的话我给你加上去。”老板爽声回答。我这才明白这就是香囊,古人常用的香囊。我久闻这香囊的大名,便拿起一个心形的,说:“老板我要这个。”老板把香料装好递给了我。顿时,一股清新的味道窜入我的鼻腔,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咚—咚—咚,锣鼓声响了起来。民俗演出开始了,我急忙跑过去看节目,不料,人太多了,早已把整个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我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好不容易谋得了一席之地,可那时已过了好几个节目,真遗憾!不过,接下来的海派秧歌舞还是让我忘却了暂时的不快。姑娘们长袖舞起了花,水蓝色的绢扇异常华美。天上的雪花似与这舞蹈融为了一体,雪舞纷扬,和谐曼妙。

  民俗表演结束了,人们纷纷散去。手中的香囊依然散发着幽幽的清香,好像在诉说不忍离去的心情。我又一次徘徊在望海楼前,思绪万千。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一定会在全世界的大舞台上散发璀璨的光芒。

民俗作文 篇6

  陇端节又称“陇端街”、“风流街”,是富宁县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间择日举行。“陇端”系壮语“下田坎赶街”之意。举行陇端节的地点一般在宽阔的田坝中间,各村寨的壮族赶到现场,或对唱情歌,或演壮剧,或调换大牲畜,或交换农副产品,极为热闹。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有首古诗这样描绘陇端节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 博濑滩头记早趋。

  翠盖如云来丽者, 青衫雾毂走狂奴。

  未知东首谁为主, 不信罗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陇端”是壮语,原意为“下田坝赶街”。在远古,壮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开春,各地壮族聚集区自选吉日开市,以物易物,互换稻种、农具,形成早期的集市贸易。在壮乡春暖花开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对歌,寻情侣。老年人则在集市上寻亲访友,找老恋人叙旧情。当地汉族称“陇端街”为“花街”、“风流街”。富宁县的“陇端节”实属壮族人的`“情人节”,而广南、文山、西畴、砚山、麻栗坡等县的壮族,则将这一节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腻”,赶集形式和“陇端街”一样。

  富宁县归朝镇孟村的“陇端节”历史悠久,度节的人数或多或少, 数百年来,从未中断。据说1979年的“陇端节”,到孟村的壮族青年有上万人,平时寂静的孟村很是热闹一番。今年的“陇端节”,却是孟村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为欢迎远方的客人,孟村美丽的壮族姑娘将乡亲们前几日赶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来,敬献给各路宾客。美丽的姑娘让远来的壮族小伙情意绵绵,歌兴大发;醉人的酒歌令来宾开怀畅饮,翩翩起舞。

民俗作文 篇7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客家的风俗习惯。

  客家人有个很特别的风俗叫"打吊聚?,“打吊聚”的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客家还有一个显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风俗。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起,一般凑十至十二人(户)左右参加。会首起会时,先得设盛宴招待会友。宴席请完后,每人担一石谷到会首家,这样会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办一件大事就不成问题了。第二年夏收后,会首又设宴请会友。宴席后,除会首外,其他会友要得第二轮的,则用“标”的方法进行,以“标”得最高额的得第二轮谷会。如得“标”的为利三斗谷,除会首应交一石谷外,其他会友只交七斗谷给得会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过会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给得会者,十多年还清。得尾会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参加“凑谷会”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来凑会,大家都是守信誉的。又因时间长,缓解了还谷的压力。就是有人凑几份谷入会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问题。加上每年都是以实物来往,不怕什么贬值。但个别遇特殊情况的也有烂会现象出现。

  怎么样,你对客家的风俗是不是也很感兴趣呀,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吧!

民俗作文 篇8

  中国的傣族是一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散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

  泼水节是傣族最为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还流传着一个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一个恶魔,他作恶多端,人们恨透了他,可什么办法都对付不了恶魔。后来,七位姑娘发现了恶魔的致命弱点,只有恶魔的头发才可置于死地。一天夜里,姑娘们勇敢的杀害了恶魔。但恶魔的头一着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时,姑娘们立即轮流抱起头颅。每年换一次,当换人时。人们都给抱头颅的姑娘泼水,冲去身上的血污和疲倦。后来就形成了傣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在“麦日”也就是节日的第一天。人们一清早就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但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洗浴”完毕,集体性的泼水便开始了。一群男女青年带着清水,涌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一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绽放。划龙舟是泼水节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各色各样的龙舟,船上坐者数十名强壮的选手,号令一响,龙舟便像离弦的箭往前飞去。到处都是锣声.鼓声.号子声.喝彩声,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另一项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一种自制的烟火,将竹竿底部添以火药和其他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在空中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族,光彩夺目,甚是美妙。泼水节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快乐而幸福的节日。

民俗作文 篇9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民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民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民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民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民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民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学们,我对“年”的民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有关民俗作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锦集10篇02-04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锦集5篇01-04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锦集五篇10-24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锦集6篇10-14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锦集九篇03-02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锦集8篇02-28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锦集六篇02-17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锦集八篇01-28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锦集7篇01-01

有关小学民风民俗作文锦集6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