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在书信里的时光

时间:2018-07-05 16:46:13 书信 我要投稿

定格在书信里的时光

  上个世纪末,我常常以书信与外界联系。那时,没有互联网,打电话费用太贵,手机更是少见。写信,是我们交流沟通最便捷实惠的方式。至今,我还存放着一些泛黄的信笺,那是某一段时光的见证物,总能把人带到那信来信往的时代中去。

定格在书信里的时光

  那年我到阜城求学,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十六岁的我,举目无亲,觉得世界把自己孤立了。无人可诉衷肠,我便把自己交给文字,孤独的日子,就在我的笔尖上流逝。最初,我写给爸爸妈妈,说见闻,谈学习。一些新鲜事物啊,学校举办的活动啊,喜怒哀乐啊,都向他们一一展现。亲情,就这么一页一页储蓄在信笺里。

  但爸妈只是把这些信收藏了起来,从来没有给我回过一封信,这让我多少有点失望。那时候学生当中流行交笔友,我也有几个笔友,天南海北地漫谈闲侃。这给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些诗意,一些期盼。然而,那些素昧谋面的笔友,大多在岁月的洪流里丢失了。我长期以来真心相待的笔友,是我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朋友。那天,一封由蚌埠邮来的.信翩然而至,让我倍感温暖。是他,我初中时的同桌寄来的。他和我是一个村的,学习好,人也实诚,经常默默地帮助我。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都是个称职的哥哥。可我从来没喊过他一声”哥“。那时候,男女生是不怎么说话的,同桌一年,为了中考拼搏奋斗,彼此没有多少了解。后来,我们都接到了中专录取通知书,他到我家去道别,说到了新学校会给我写信。还真没有食言!信封是他的学校的大门,很是漂亮。里面装有一张精美的贺年卡,一沓厚厚的流着墨香的稿纸,密密麻麻写满了刚劲的钢笔字。每一个字都是乡音,都是慰藉,都是共鸣。原来,文字可以比语言更加容易表达,我朴实无华的同学,内向寡言的哥哥,本是一个细心周到、体贴关怀的男生呢。直到那时,我们才真正地以心交往,彼此了解。一封封书信,开启了我们纯洁的友谊之门。那些年,那些信,我们互相鼓励,安慰。书信多情似故人,给了我多少勇气和温暖,关于青春的迷惘,最初的理想,一切尽在信中。

  有一年逢古会,我与小学时的一个要好的同学偶然相遇。他已经考上北京科技大学了。临别时,我们互留通讯地址。这是我的第二位真正的笔友。他的文笔实在不敢恭维,风格却很幽默,比如”祝你牙齿天天晒太阳"、“年轻有尾”、前途无亮“、”根号心(开心)“。自创语、自造词不胜枚举,话题扯得漫无边际,却也乐在其中。每次到收发室查找我的信,一看到他的字,我就忍俊不禁。他就是一个开心果,用我信里的话形容:看你信咋跟看滑稽剧一般搞笑呢!他回信更离谱:我一早收到你的信,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差点没把宿舍房顶给撞破!难怪后来他的妻子(也是我们共同的同学)开玩笑,你俩那么有默契,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呢!嗨,我们只是笔友好不好!

  要问我有没有暧昧的书信来往,呵呵,还真有。只是我年少愚钝,情窦不开,不知情书为何物。有一次,我班的男同学红着脸偷偷地塞给我一封信,我竟傻了吧叽地问:”咱们不是天天见面吗,有什么话你就说,干嘛还要写信?“他窘得逃也似的跑开了。我倒好,直接把信扔了。现在想想都有点好奇:那信里,到底写了什么?还有一次,我在暑假里收到一同班男生写来的信,足足十二页厚。我看是看了,却不懂他在胡言乱语些什么,一把火把它烧了。唉,真遗憾,怎么不保存下来,作为青春的标记呢!

  不过,我也确实保存了一些当时认为有纪念价值的书信。比如第一次写给初恋男友的信。那是一封拒绝信,我写得痛彻心扉,字字如泪,当时的心情有些慷慨悲壮。被自己的文字深深打动,我甚至想,以后再也不会动真情。于是,就把底稿保存了下来。现在回头看看,就像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一般。后来,又谈了一场恋爱,我才发现,其实人一辈子都在不断着爱着,疼着,路过着。这从我后来写给老公的书信中可见一斑。

  那个时代, 写信、发信是我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多少个激动的日子,在拆信、读信中度过。见字如面,在想象中完成交流,文字是亲切绵甜的,芳香滋润着渴望的心田。曾几何时,书信不再是我心中焦灼而欣喜的寄托;曾几何时,可爱的伙伴们与我失去了联系。在这个网络时代,我早已不再一笔一画地写,一字一句地读,但在梦里,却时常回味着那份质朴,那阵纸香,翻卷着怀念的潮水。也许时光会冲淡记忆,但书信中的心情,总是新鲜的,它因澎湃的想象而发酵升华。面对这些随我一起”嫁“过来的书信,我如数家珍,忽然有一种错觉:时光,就定格在书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