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时间:2020-10-27 15:06:13 重阳节 我要投稿

【精选】重阳节的作文700字3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作文700字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重阳节的作文700字3篇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1

  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这在汉魏时如此,在唐时亦如此。《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这种习俗被唐代诗人引用到诗作中便成为表达某种情怀的载体。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借登高饮菊花酒之题,以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遥想故园的心境。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一习俗。唐代诗人赏菊,一为赏其品性的高雅,二为借省赏菊以寓志。王健《野菊》(明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忆向由中见,伴蛩古壁里。)表面上是在赞赏野菊的美丽姿容,实际上是借它能在山间石壁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十多首。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二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一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假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另外,《唐六典》,《食谱》所载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

  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所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之名以抒怀表情,像杜甫《九日》,王勃《蜀中九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杜牧《折菊》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这一点,实应为今人借鉴。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2

  那些美丽的白云迎接了我们。它们像花的姐妹,携手从天空走近来。那是进入同江市之后,汽车驶过二十二公里路标不久,天空便出现了洁白的大云朵,像牡丹像白莲,铺满了蓝的天空。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夏天。那时我的身体心情都欠佳,有一种疲惫不堪的感觉,以这样的心境去佳木斯参加了一个文学研讨会。会后全体人员去三江口采风。当我看到这些单纯而美妙的云,深吸着清新的空气,一下子从抑郁的'窒息中擢出来,感到呼吸畅通了,周身的血液热起来了。那种忧郁近于麻木的状态离我而去了。我的眼睛、耳朵在自然心灵的鼓动下活泼起来。

  我们在标志三亚零公里处下车,步行去三江口。路碑中间有一个圆圆的空洞,人们经过时很认真的把脑袋往里探一探,觉得很有趣味。好似步入梵天净土的洗礼,从此遁形韬晦。

  午后四点多,阳光还十分强,水面鳞波微皱,光影跳动,目力难以极尽,但觉泱泱水面接天际,中间几座小岛,如几片荷叶。水势平缓温和,全没有想象中的三江汇合的汹涌澎湃。仿佛是面对了许多的远客,便有了拘束,行起待客的礼仪来。人们四散走开去,拍照,或去漫步。我在岸边的沙滩上坐下来,安静的同三江一同守候万千黄昏中的一个,等待昼夜交合的那一刻。因为我听当地人介绍,只有在这一刻才看得清晰三江的界线。无比灼热的夕照,好像在炙烤着我的耐性,我感到脸颊灼痛。在无遮无挡的平原或水面,紫外线强烈的染色力,会让格外重视面容的女人吃惊的。我知道晚上我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会像煮熟的龙虾,而再接下来,就会转成黧黑色。我知道我会毫无怨意的等候那一刻,真实清晰的三江口。

  江水的颜色,随着夜晚的到来在一点点变化着。铺开的晚霞开始收拢,像一张金色的网,从宽阔的水面提起,朝地平线收去了。天空显得深远了,江水除去了面纱,它坦诚的面对我们的眼睛。“你看到了吧?这片水是有些黄的,像是裹进了泥沙,这是乌苏里江。”陪同我们的同江市朋友指给我们看。那片暗黑的水,我们一下子就猜到了是黑龙江,神秘的黑色是它永远的标记。松花江则以它的绿,告诉了我们确切的存在。三条江在这里混同一体,奔向大海。这是多么美妙壮丽的时刻。而它却如此的安静的走向这种辉煌。这就是境界吧。在这大江大河面前,我那些烦恼不愉快真就是不算什么了。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3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

  “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精选】重阳节的作文700字3篇】相关文章:

【精选】重阳节的作文七篇01-10

精选重阳节的作文合集4篇12-16

精选难忘的重阳节作文四篇10-29

精选难忘的重阳节作文三篇10-15

【精选】难忘的重阳节作文4篇10-12

精选难忘的重阳节的作文合集五篇02-06

精选难忘的重阳节的作文合集7篇02-02

精选我的重阳节的作文合集7篇01-13

【精选】重阳节的作文锦集5篇02-14

精选写重阳节的作文合集九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