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意义

时间:2017-09-25 09:04:58 话题作文 我要投稿

阅读的意义

阅读的意义1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书籍的重要性。书中的知识让我们窥见历史的变迁与传承,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与人文风情,更让我们得以解决目前的困境,而洞见未来的可能性。书籍的好处多到数不尽,但我们如果不懂得好好使用它,那么书籍不就如同废纸一般毫无作用了吗?

一走进图书馆或是书店,里面的藏书汗牛充栋,让人不禁“望书兴叹”,不知从何读起。这时候,不妨找到自己有兴趣或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坐下来慢慢阅读, 想必一定会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助益。雨果曾说:“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只要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便会爱上阅读,不仅能够获得宝贵的知识,更能在空闲时间里找到乐趣。“树的根部如果要更深入土里,那么它的树顶必须接受更多的阳光。”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阅读更多的书籍。“时间累积能量,产生价值。”时间一久,便会受益良多,将自己的知识宝库填满了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在现今的社会中,有许多人不想读书或是放弃学业,古时候读书人悬梁刺骨、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现今社会中似乎已不复在。或许追求社会功利是现代读书人不可忽视 的潮流和所要必备的技能,但是书籍中的黄金屋、颜如玉却是历久不衰的。我喜欢阅读,也希望大家爱上阅读,进而形成风气,使社会国家更祥和、更进步。

阅读的意义2

  一、我对绘本特点的认知

阅读的意义

  我把绘本和我们的图书进行了粗粗的对比,发现绘本结构完整,除有封面封底外还有环衬、扉页。环衬和扉页上都有引起儿童对图书内容进行猜测的机会。它的色彩和图示给人以美感。如,《胆小的老鼠》前环衬就是在淡绿的底色上显露一只深绿的猫影,后环衬上有几只活蹦乱跳的老鼠影子和半只挣扎的猫影,这些,马上就能吸引儿童的眼球,引起儿童的好奇。又如,《谁吃了我的粥》的环衬是各种形状的树叶,与小熊居住的环境相吻合。扉页上不仅仅是书名等文字,更有书中角色的可爱动态,这些不仅能吸引孩子,还能吸引我们老师。从中可以看到,绘本首先是以图画的美感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绘本正文是以一个个色彩丰富、动态鲜活的画面来组成,文字不多,简洁明了,有的甚至是无字书,给儿童想象的空间,符合幼儿阅读的特点。幼儿阅读是从图示观察入手的,他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先和图示进行对应、碰撞,产生共鸣,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画面,所以能常常看到幼儿拿着图书指指点点,自言自语。

  二、绘本教学的价值取向

  1.绘本教学与语言教育、早期阅读(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象、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过程)的关系。

  我的认知:绘本教学包含在早期阅读中,早期阅读是包含在语言教学中,更确切地说,绘本教学属于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教学类。总之,绘本教学它本质意义上和常规的看图讲书故事教学相通而不相同。关键就在于它的自身特点是图文并茂,情节发展有序的书本式的表达。所以,我们要给予儿童自主阅读的机会,把儿童为主的学习融合在绘本教学之中。

  2.绘本教学的教育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阅读纳入语言教育目标:“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在绘本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确实发现此类活动对幼儿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教育意义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提升幼儿早期阅读的意识和对书本的一种感悟能力。

  (2)培养儿童观察图示和以图示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3)激发幼儿好奇好问的学习行为。

  (4)得到相关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经验。

  (5)培养幼儿的图画和文学的审美情操。

  (6)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7)培养幼儿爱书的习惯。

  三、绘本与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关系。

  在新《纲要》中,语言教育领域就有“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这一目标。据最近出版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周兢、余珍有著)早期阅读大班段教育目标中提到,“能与同伴合作制作图画书,进一步了解图画书的构成;知道图画书中的图画与文字对应的关系,开始有兴趣阅读图画书中简单的文字”。我们园本课程——《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语言领域里也早就确立了与早期阅读相关的目标,其中就有

  ①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现,

  ②理解图画与口语表达的转换关系、口语与文字的转换关系。为此,我们认为绘本能直接为我们的《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中的语言教育目标服务,尤其是更能为第二条教育目标服务。

  因为,第二条目标下的大班要求中有:

  ①能主动看书,会按书的页码迅速翻取需要的书页,能看图自编一段话,也能按图示编讲故事;

  ②知道书页上的文字是用于表达图画上的主要意思,会跟随老师的朗读学习指认汉字,了解文字有简单、明白、正确的意义;③学习自己收集图书、管理图书,与同伴互相借阅图书,学会自制图书(文字请成人帮助记录)”。所以,我们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把儿童刊物——《智力世界》、《看图说话》引进大班的语言教学中,直至今天。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利用儿童刊物内容的综合性、多样性、新颖性特征组织教学,并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学科手段使用刊物,建立了相关的使用程序,积累了组织教学活动的经验,使它成了大班语言教学的主旋律,给予儿童用书和自主阅读的机会和方法。我们一直坚持人手一册,它既是学习内容,也是学具,又是教具。能保证幼儿仔细阅读,也减轻了教师为语言活动制作教具的负担。

  绘本与《智力世界》、《看图说话》等之类的刊物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表述的是一个故事,内容相对集中,图示大,画面多,画面与画面之间联系紧密,儿童容易在观察画面中据角色的行为判断和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能激起幼儿编讲故事的欲望。我们主张儿童的学习应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学习中应给以幼儿思维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大班儿童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绘本学习是儿童刊物学习的一种内容和方式,刊物学习是早期阅读的一种内容和方式,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种内容和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层层补充。

  四、绘本使用的策略

  阅读绘本的主体是幼儿,所以,我们对绘本教育的策略研究应立足于对幼儿的研究。前面已说过,幼儿的学习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幼儿阅读从观察、理解画面入手,以口语表述为主要形式。由于我们主张幼儿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领为辅;激发幼儿阅读兴趣,获取阅读方法为主,幼儿认读文字和感悟文字意义为辅,所以,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在绘本教学中,同样既不主张简单地认读文字和讲读故事,也不阻拦幼儿自编故事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1.选择合适的绘本。

  (1)选材的时候要根据语言教学的发展目标(参照《纲要》和《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中有关语言目标的表述—本文前一部分已阐述)。

  (2)眼前幼儿的需要,可成为教师选书的向导。

  选择绘本首先要考虑绘本内容和儿童经验的关系,儿童的经验是儿童和画面碰撞的依据,它能让幼儿与画面里的角色行为产生共鸣。共鸣中的欣喜或烦恼都会刺激幼儿的阅读情绪,这是儿童自主阅读的支柱。为此,选择绘本要有儿童喜欢的对象,最好是动物和儿童自己。内容借助于画面,画面所表达的风格应该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据我所知,大班儿童喜欢的色彩是鲜明而不紊乱,大块色彩和小块结合,大块色彩最好能凸显出故事角色。故事中的角色要动态夸张,能诱发儿童的好奇心,会自然地运用形象的语言、比喻的手法自编故事内容,有声有色地讲述。有条件的话,可以和儿童一起选购书本,一是有利于教师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趋向和关注点,二是幼儿的兴趣爱好成为教师选材的“向导”。

  2.教师要学会剖析图书特点,寻找教育元素。因绘本来自于国外,它具有他国的文化背景因素。对教师来说,也许有生疏之感,只有细细解读才能领悟文本作者所传递的信息,才能找到相关的教育元素。只有教师掌握了相关的教育元素,才能跟随幼儿自主阅读,在过程中给予合适的引导。

  由于绘本结构完整,除正文以外,我们应该挖掘环衬、扉页上所隐含的教育元素,发挥其正式阅读前的猜测、推理,让幼儿充分表达已有经验。有许多绘本,它的结构非常特殊,如《爷爷总会有办法》,它是两个故事(爷爷家和老鼠家)平行前进等,对于这样的趣味性强、寓意深刻、富有教育价值的绘本,教师更应该细细推敲、反复琢磨。总之,教师要有自觉提升文学修养的意识,学习诠释不同类型的书,绝不能简单地以故事教学、看图说话的方式进行。

  3.组织教学活动链进行有序教学。绘本所隐含的教育元素大致为两块,一块是以语言为主的文本内容的学习,对内容的学习重在以看图讲述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同时,利用大班儿童对文字的敏感和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指认文字和幼儿感兴趣的标点符号,寻找相应的形容词、对话、叠词、排句、比喻句等文学表现手段,提升幼儿对文学元素的感受能力。有些绘本还可以编排成故事剧,但表演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做到有声有色,满足儿童的表演欲望。另一块是以美术活动为主的学习,如,画面欣赏、模仿绘画、自制图书等,但不要每一本书都如此面面俱到。一般可根据教材编制活动链,设计成5~8个教学活动。如,可以进入式阅读(对书本大概内容了解的阅读学习)→理解式阅读(以看图讲述的方式进行)→分析学习(以故事教学的形式进行)→提升式学习(对文字、符号等感受性学习)→应用式学习(美术形式、故事表演形式、体育活动形式、表达对故事的学习程度和结果)等,让绘本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同时注意处理好绘本与其他语言教学内容的关系。

  4.处理好集中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幼儿自主阅读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这充分的时间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还在生活环节中。为了保证幼儿对书的兴趣,在一个活动后,将书留给孩子课后自由取阅,放学时,将书及时收回。每次活动,以同样的方式进行。

  绘本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的理念相一致,必须遵循目标性原则、学科有机整合等原则。并且以幼儿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领为辅,生生互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所以必须是手不离本,眼不离图,用图引出文字,用文字补充图意。

阅读的意义3

  一.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获取作者想表达的信息。卡洛(1994)在《语言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阅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要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在多数情况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而不仅仅是掌握语言形式。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作者在写作时知道他的读者群是什么人,他显然想让他的读者读懂他想表达的意思。

  二.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新课标规定:小学毕业时要达到二级水平,也就是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少于20~25分钟;掌握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事实上,学完新标准英语八册书后所掌握的单词和习惯用语远不止这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大的语言输入是不行的。《英语学习论》提出:学习包括英语在内的一切外语,都要注意大量输入,才能真正学好。大量输入以广泛接触为宗旨,自然输入,自然吸收,不强记强背,更不要求接触的全输入,输入的全吸收,吸收的全输出。大量的阅读正是语言输入转为输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古人也早就总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有益经验。可见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了。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单词,更是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遵循的原则

  而现在孩子们使用的阅读教材偏成人化,随意性很大。因此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应注意的就是阅读材料的选择,在实践中我遵循了以下原则:

  (1) 阅读材料的趣味性

  在选择材料时避免材料的成人化,而应该针对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3岁),该年龄段的学生大都乐意去掌握新知识,渴望学会阅读,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阅读材料应内容生动,为学生喜闻乐见,吸引学生兴趣。如一些幽默、笑话等,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状态下习得知识,去掉焦虑,忘记自己是在学习英语。

  (2) 阅读材料的循序性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既要防止语言过难,又要避免语言内容过于幼稚。过难或过易的阅读材料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材料的选编应难易适度,循序渐进,避免材料的随意性。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结合,与英语课本新旧知识相结合,重视复现,注重运用。

  (3) 阅读材料的多样性

  阅读材料的题材多样性,如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学校、家庭、旅游、动植物等。阅读材料的体裁多样性,可以选择儿歌、绕口令、小诗、对话、故事、习语等。广泛多样,不拘形式,拒绝单一枯燥的形式。

  发展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合适的阅读材料。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能吸引学生,同时尽量与牛津英语教材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本文结合《新标准英语》的英语课文为例来谈谈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

  一、有效预习——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人们可能会认为,语文、数学才听说过预习,小学生拼读能力差,词汇量少,学生回家后还不是每位家长都可能辅导自己的小孩,怎么能谈得上预习呢?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背景知识材料有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预习练习能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使预习有的放矢。课前预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例如,笔者教《新标准英语》第7册Module4 Unit 1 Chinese people invented paper中的conversation时,设计了以下的预习练习:1、试读conversation,并能写上中文。2、写下你不懂的单词和句子。3、conversation主要运用了哪些句型。

  二、有效参与——机制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

  课堂导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这一程序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

阅读的意义4

  童年应当是快乐的,母语学习应当是简单的。

  所谓简单就是: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思考和写作。腹有诗书,落笔千言。然后带着一班孩子,六年如一日,渐行渐远——兴致勃勃地阅读、思考和表达。儿童未必都要腹有诗书,落笔千言,但儿童的母语学习抑或可以是快乐,儿童的成长抑或可以是茁壮的。

  事业是一棵树,书籍是一片沃野。

  让我比别人走得更远的阅读

  朋友告诉我: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

  我是教语文的,文学作品大约属于“专业知识”的这一块,我所深深喜爱的思想类书籍呢,大约属于“人文视野”的一块。这两块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广读博取,盐在汤中。

  教育无处不在——好比盐在汤中,只要我有心,大量的、高品位的、看似与教育无涉的阅读,依然使我于有意无意间,悟出很多教育原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泰戈尔《新月集/审判官》)

  这提醒我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扪心自问:我有资格惩戒他吗?我是由于爱他还是在泄愤?叩问的结果,常常是羞愧不已。结果,心情得以平静,毒火得以熄灭。

  人们在河里修筑水坝用来建造水库或湖泊。这里的“湖泊”相当于意识,也蕴含着能量。水坝是可以活动的,当他遇到兴奋、新鲜的刺激或危机时就会向下移动,从而使湖的容量变大,那样人就具有了更大的能量。(柯林?威尔森《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

  由此想到意志与生命能量的关系:我们当教师的,都曾经有过课堂教学上的高峰体验———我相信,促使很多人努力钻研、精益求精的是以荣誉和奖励为表征的社会认可,更是让人沉醉的高峰体验。那种幸福,一旦品尝,就抑制不住想要复制它。

  获得高峰体验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很多人因此而懈怠,使工作成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机械运转,激情不再,高峰体验更是免谈。难道这是对自己的爱惜吗?错!柯林?威尔森告诉我们:没有高峰体验的生命,不仅是暗淡的,也是不健康的。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在奉献社会,也是在演绎自己健康幸福的美丽人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几何学上,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为最短。可是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包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的情况却是两点之间的距离以直线为最长。从这段话里我体会到,工作中尤其是做班主任要讲究艺术,要善于退以求进,走迂回之道。直来直去,往往两败俱伤。

  这些书,看起来和教育教学没有直接关系,是所谓“闲书”、“杂书”。然而,使我走得比别人远一些的,恰是这条“野路子”。

  “盐在汤中”——好像我的读书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实不是这样。真正的书虫,是我这种不求成败利钝,只求一己快乐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把纯粹的求知的幸福经由自己超越功利的书卷之气和灵秀之韵感染给学生——这种感染,这种熏陶,也许才是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请读苏霍姆林斯基给你的建议,书中十分之七,都是在说两个字:读书、读书、读书——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道后来这道栅栏也许会变成真的牢狱呢!

  这说的是学生要读书。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这说的是家长要读书——在苏大师的学校里,家长会干脆开成了读书汇报会和诗歌朗诵会。

  何况我们——我们是干什么的?教书立人的人啊!不读书,你凭什么立在讲台?怎么敢面对孩子渴求的眼神?

阅读的意义5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文章有改动)

  1.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中说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6段列举三位名人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答: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3.答:深感各种压力,经常问问,可以相互获得心理的支持和安慰。

  4.答:人生的意义中应包含有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阅读的意义6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B.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更大的意义。

  B.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

  C.苏轼认为陶潜诗文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艺术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具有破坏性。

阅读的意义7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吸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的卓炯老师,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可是,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 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世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

  (选自《光明日报》20xx年6月4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大学时代,黄德鸿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之所以选择社会学,是因为他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这个专业符合他的志向。

  B.由于黄德鸿的论文分量十足,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管理的广博学识和高深见解,所以他被邀请参与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等书。

  C.黄德鸿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不合乎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成为一名学者,自此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E.文章以黄德鸿立志做一名学者开篇,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他一生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侧重于写其人生选择,之后的侧重于写其经济方面的贡献。

  (2)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6分)

  (3)改革开放以来,黄德鸿取得了哪些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请简要回答。(6分)

  (4)作者说,黄德鸿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你从黄德鸿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2.(1)选E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D不得分。(B.只是推测,于文无据,给1分。C.从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看,说没有任何意义错,只是在当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而已。D.原文中只是说黄德鸿被老师的言语感动,对学术产生了向往,说引领和开启了他的学术之路不当。)

  (2)作用:第一处引用交代了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1分)体现了他求学改造社会的社会理想与责任感。(1分)第二处引用交代了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的原因(1分),为了建设国家而选择放弃,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1分)好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语言,夫子自道,使文章更鲜活,更真实,更有说服力。(1分)运用语言描写,使文章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1分)

  (3)①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②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③提出了增加企业活力的五项战略措施;④提出了把华南经济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的建议。(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①要有矢志不渝的追求。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在学术研究之中。②要有报国的志向。黄德鸿立志改造社会,报效国家,甚至不惜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③要理论联系实际。黄德鸿认识到舶来的理论有局限性,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④要有创新精神。黄德鸿研究华南经济区域,认识到必须从新的角度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长龙这一概念。⑤做学问要先学做人。黄德鸿为人处世谦虚,治学更谦虚。他甘当人梯,主张要青出于蓝。(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阅读的意义8

  君子的意义阅读材料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君子的意义阅读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的。

  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君子的意义阅读答案

  1.A(A项中“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不正确,根据原文第一段 “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可知“君子”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异。)

  2.D(D项逻辑错误。原文第二段“要做个君子就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博雅’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君子也称作‘博雅君子’。”文中的“博雅”只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而已。)

  3.B(B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说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阅读的意义】相关文章:

1.阅读的意义作文

2.阅读的意义作文600字

3.小学语文阅读运动养生的意义

4.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阅读答案

5.研究转基因的意义阅读及答案

6.僻字的文化意义阅读训练及答案

7.《北辰的符号意义》阅读训练及答案

8.学者的意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