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沙和尚读后感

时间:2017-08-17 19:45:18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西游记沙和尚读后感

西游记沙和尚读后感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老先生的著作,讲述了一只泼猴,一位慈悲为怀的大师,一头留恋红尘的神豕,以及一名深藏不露的将军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它光怪陆离,色彩斑斓,它又暗藏玄机。

西游记沙和尚读后感

《西游记》写西行求法,象征着一项了不起的事业。一遇重大困难,猪八戒就想回高老庄,“回炉做女婿”。孙悟空也不是没有回花果山“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的念头,只因头上戴着紧箍咒,“恐本洞小妖见笑”未走罢了。唐僧虽无半途而废之念,但亦常作乡关之思。心不旁骛,笃而行之,宁静淡泊,矢志西行求法者唯沙僧一人而已。孙悟空一路炼魔降怪,图名不图利。猪八戒一路所作所为,图利不图名。纵然是圣僧唐三藏,其所以矢志西行,亦“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既不为名,又不为利,心无二念,但求正果者唯沙僧一人而已。”沙僧还有个突出特点就是默默奉献。在取经途中,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在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像八戒动辄在行者已打死的妖怪身上还筑上一钯,嘴里大叫:“此是老猪之功!”(第70回)这种事儿沙僧是不会干的。面对孙悟空的天马行空,沙和尚虽然也曾有“嫉妒之意”,却能迅即自我克服,因而不仅始终没有去干扰孙悟空的建功立业,反倒在全力助成。沙僧一般在两个师兄都去降妖时,默默担负起保护师-父的重任。当妖怪来袭,自己明知本领低微,也要挺身而上。这就使他不失为一个正派的人、高尚的人、有益于取经群体的人。

如果沙僧仅仅只有美德,还谈不上一个成功的形象。《西游记》的可贵,在真实地展示人物性格中的缺点,那就是“奴性”意识。“和事佬”的身份,使他不能像孙悟空一样,敢说敢干,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苦行僧”意识,使他不能同猪八戒一样,无所顾忌地追求世俗的七情六欲。总之,是赎罪意识与奴仆身份决定了他的性格缺陷。

沙僧本来是在天宫稳做卷帘大将的(他的职责是“扶侍鸾舆”,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实际上就是奴仆),只因失手打碎玻璃盏这个偶然性的失误,便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此,观音菩萨劝他跟取经人当个徒弟,他当即表示“愿皈正果”。他一心一意西天取经,希望以此赎清自己打碎玻璃盏的罪过。第40回,红孩儿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伙的.话,沙僧一听,便“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说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可见,赎罪意识已经深入到了沙僧的骨髓,也导致他依顺随和,忍辱负重。悟空说他是“好人”,八戒背后讥他“面弱”,实际上都是说他太少“自我”,太少“个性”。

沙僧的驯顺服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奴仆身份。《西游记》中的沙僧名为“卷帘大将”,但那只不过是皇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虽然也曾自我夸耀说:“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但身份却相当低微,实际上只是奴仆。比起悟空的大闹天宫和八戒的调戏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盏并不算什么罪过,可他受的苦难却最多。但他却连一点抗争的念头也没有,只是默默忍受。在《西游记》中描写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脸雷公嘴”;描写八戒,最常用的字眼是“长嘴大耳朵”,都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唯有描写沙僧,最常用的字眼却是“晦气色脸的和尚(师-父)”。当我们明白了沙僧的奴仆身份,我们就会明白作者的这种描写,是多么准确地把握了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带来的最独特的外貌特征。晦气者,倒霉也。沙僧既是奴仆身份,平时当然饱受窝囊之气。特别是他的职责就是侍奉玉皇大帝,常言说“伴君如伴虎”,他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吗?长此以往,他那张脸便不能不变成“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他的驯顺服从个性也就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被体现,成为一个奴性人格的形象。

总之,沙僧形象既体现了奴隶文化的本质特征,又代表了农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众的基本性格特征。他的善良老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这些“美德”,又都和他循规蹈矩、驯顺服从、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浑然一体,而奴性又是妨碍我们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大敌,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大敌。因此,表现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与强健的个性和富于抗争与进取的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诉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焕发出真正炫目的光辉 。

【西游记沙和尚读后感】相关文章:

1.西游记读后感

2.《西游记》读后感

3.西游记读后感

4.西游记读后感

5.《西游记》读后感

6.西游记读后感

7.《西游记》读后感

8.《西游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