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思考

时间:2018-02-28 12:07:52 作文大全 我要投稿

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思考

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思考

如何办好现代大学?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起初说:“没有大楼,何来大学?”后来说:“没有大师,何来大学?”[1]现在说:“没有大气,何来大学?”[2]在我看来,大楼、大师、大气其实就是有形资产、人力资源、精神风貌。巍峨之楼、饱学之师、浩然之气,方能构成合格人才的熔炉。

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思考

大楼是硬件,指高校的有形资产。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想孕育高水平的成果,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教研设施,这同时也是为了吸引大师们加盟。试想,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大楼,何以筑巢引凤,何以服务学子?

大师是软件,指高校的人力资源。大师者,乃既有创见又为师表的专家学者。师之所存,道之所在,英才荟萃,故称其大。大学可因大师之有无而兴衰。作为社会之光的现代大学,其真谛便是大师云集,英才辈出。

大学要有大楼和大师,但更要有大气。按照传统的观念,气乃万物之精,天地之髓,无气则无魂,无魂则无息。大学也是如此。拥有大气的大学赢得先机,缺乏大气的大学裹足不前。大学之大气,主要是指学术视野、学术气度、学术环境、学术氛围,也就是高校的校风、学风。大学之大气,在于坚韧不拔、上下求索的精神,在于关爱生命、奉献社会的情怀,在于放眼世界、前瞻未来的视野,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可见,大气就是高校的人文环境、发展境界、国际视野、办学理念。它不仅是高校校风和学风的集中反映,而且会对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带着这样的理念,思考高校的建设,我觉得,培育校园大气,应当以培育静气为基础,以培育正气为保障,以培育生气为升华。近年来,我们正是从培育校园大气的视角,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探索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思路。

一、培育校园静气,营造平安校园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培育静气实乃培育大气之基础工程,因为稳定压倒一切。这是培育校园大气的前提。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3]。静气是修养,更是智慧。诸葛亮曾经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这该是诸葛亮一生的感悟。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剩

静气是治学的前提。乔治·桑说过:“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校园需要静气,那是因为学习和思考都需要安静的环境。音乐中的“凝绝不通声暂歇”和“此时无声胜有声”应该是校园环境的写照。大学生是求知若渴的活跃群体,为人之初、学问之始理应耐得住寂寞。

静气是成熟的标志。高校学子的静气应该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应该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从容,应该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淡定。高校的静气应该来源于“海纳百川”的宽容与气势,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静气是文明的体现。大学生维护公共秩序的安静,处理矛盾纠纷的平静,遭遇逆境困境的宁静,面对利害冲突的冷静,坚持先人后己的清静,抵制歪风邪气的肃静,胸怀理想信念的寂静,这些都是校园静气的文明表现。可见,静气与人自身的修养密切相关,它是大学生内在素质的外化。

一直很喜欢《幽窗小记》中的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寥寥数语,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哲理。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感觉不堪重负。大家思想压力很大,心理负荷很重,精神容易空虚,心态容易浮躁。其结果常常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相反,心有静气、善于自控的学生则很少出现差错。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个显明的意识浮上了我们的心头:培育静气应该重点突破,营造平安校园应该关注问题学生。

①创立“丁老师谈心屋”。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实际问题层出不穷,稍不留心便可能酿成大错。为了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推进学生工作的深入,我于2005年创办了全国首家由高校领导主持的谈心屋,集中利用每周周五、周六两天时间分别接待两个校区的学生,讨论和解决各种问题,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这两年走进谈心屋的人,既有在校生也有毕业生,既有本校生也有外校生,既有学生也有老师及家长,还有很多不愿露面而用短信聊天的学生,大约已接待过1000多人。现在早已突破时空的限制,除了随时面谈,每天都有很多短信来往,每月发短信800条左右,每天耗时2小时左右。虽然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但排除了众多的隐患,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扬州晚报专门作了报道。

现在,“丁老师谈心屋”已有所拓展,“丁老师”在各系的代理人队伍已经扩充,博客平台已经构建。如今,“丁老师”已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一个竭诚为大学生服务的团队;“丁老师谈心屋”也不仅仅是新颖的心理咨询场所,它以全方位服务大学生为己任,力争成为普通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亮点。

②创立“大学生改过制度”。问题学生历来是校园不安静的因素,如何处置犯错误的学生历来是学生工作的难题。其实,孔子早就说过:“过则勿惮改”[5]。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的高校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理一般都采取了固化的做法,学生一经处分便终身难改,许多学生从此一蹶不振,进入恶性循环。为了拨乱反正,从2005年开始,我们建立了“大学生改过制度”,规定学生在接受处分半年后可以按程序进行重新评议,如果达到一定的量化标准,则可以变通其处分。这样就给学生处分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我们根据实际表现,先后变通了100多位学生的处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这种大张旗鼓的革故鼎新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支持。

当然,我们并没有简单化地处理问题。我们会同各院系、各部门切实改变以往“诛而不教”的状况,坚持不定期地与受过处分的同学开展谈心活动,力争把违规学生改过的过程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而增强了“大学生改过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由于关注问题学生,校园静气的隐患明显减少。而安静的的校园氛围又会让大学生们及时摆脱年少轻狂的幼稚冲动。平安校园的建设由此进入良性循环。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善待自己,安静的氛围就会相伴相随;只要我们宽容他人,平静的感觉就会挥之不去;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清静的乐趣就会刻骨铭心。

二、培育校园正气营造文明校园

在打造平安校园的基础上,我们注意运用创新的方法,弘扬校园正气,劲吹文明新风。这是培育校园大气的保障。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6]。正气,其实就是正大光明之气、激浊扬清之气。从孟轲的“浩然之气”,到韩愈的“文贵有气”,都是可圈可点的“正气”。正气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舆论氛围。它是滋润万物的春风,又是摧枯拉朽的秋气。它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又是卑鄙者的墓志铭。老子认为,在混沌未开时,整个虚空就像一个雾团,即是一股浩然正气。这股浩然正气无所不在。天地得正气,风调雨顺;国家得正气,国泰民安;人体得正气,身心健康。实践证明,只有胸怀正气,才能心想事成。

所谓正气,就高校而言,本质上是就指在校园内逐渐形成的优良的文化形态,它包括积极的校园精神、优美的校园风貌、科学的价值观念、浓郁的学习氛围、高雅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它深刻反映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就在这美丽的校园中,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也会出现不文明的现象。有些大学生受错误思想和不良习惯的影响,把充满知识氛围的校园变成了他们的T型舞台。这不仅违反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也破坏了高校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文明主流极不相符。这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校园正气是培育校园大气的紧迫课题。

实践启示我们,培育校园正气,必须靠行为规范树立正气,靠舆论导向弘扬正气,靠先进典型彰显正气,靠监督管理维护正气。

①创立“上下联动目标管理”。作为老牌高校,我院的规章制度非常健全。但拥有制度与执行制度并不是一个概念。学生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往往就是因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因此,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学习取经的基础上,从2006年新学年开始同时创建了学生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和班级工作目标管理制度,试图以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法监督和保证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我们会同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保卫处、后勤总公司等部门集思广益,几上几下地研究制定目标管理的方案,用百分考核的方法对学生工作的具体目标进行量化,从而真正把学生工作的.任务落到了实处。这种上下联动的二级目标管理制度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既强化了高校的二级管理,又收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系科和班级的二级目标管理均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年终评估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学年度为单位实施考核评比。它对于班级、系科、职能部门的工作都能发挥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因而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②创立“身边人、身边事”讲坛。弘扬正气离不开典型宣传,但由于先进典型往往太老、太高、太远,典型宣传容易陷入隔靴搔痒的怪圈,因而难以在大学生当中引起应有的反响。根据新闻的接近性原理和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于2006年创办了“身边人、身边事”讲坛,每月举办一期,利用本院先进典型的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文明教育。迄今已举办十多期,主讲者既有领导又有老师,既有在校生又有毕业生。由于贴近学生,感同身受,他们的事迹在大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他们的身影成了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标尺。这种长期坚持、“自产自销”的典型教育系列讲座在普通高校具有较好的效果。

现在,我们已经拓展这种系列讲座。我们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地宣传本院的各种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导向作用。典型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我们还将出版专集。同时,我们注意把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先进典型的教育效益。

实践已经证明,以创新的方法在校园内部规范管理,宣传典型,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因此是最大的正气。如果大学生都能够行动起来,充当弘扬正气、培育新风的表率,那么,校园大气的形成指日可待。

三、培育校园生气,营造书香校园

在培育静气中弘扬正气依然不够。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浓墨重彩地营造书香校园。这是培育校园大气的升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7],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作为人们获取各种知识、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不仅关乎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与人类进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阅读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不学诗,无以言”为高尚家风,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不懈追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家喻户晓,李白铁杵磨针、司马光警枕励志的事迹妇孺皆知。阅读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展。犹太人爱书如宝,哺育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思想大师,而且129人获得诺贝尔奖,占全部得奖人数的32%,还在狭小贫瘠的国土上建成了中东最富裕的国家。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通过读书来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美国将“阅读优先”作为教育政策的主轴。英国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每五个俄罗斯家庭就有一套《普希金文集》。无数事实说明,只有勤奋读书,兼收并蓄,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书写更加精彩的历史。

然而,我们现在仿佛对知识失去了敬畏感,对学术失去了责任感。当今高校,课外书的阅读已经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奢侈行为。现在的校园弥漫着一种浮躁的空气。许多学生读书只是为了考试,为了谋职,或急于成名,或急于获利。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率持续下降,而网络的浏览率增长了5倍,说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量急剧减少,而人们时常偶尔萌发的一点读书冲动,也会让带着浓浓的功利色彩去读书的愿望所淡化。这种恶性循环必将注定一个人终将走向事业的低谷,在“看书看皮,读报读题”的浅层次上随波逐流,最终行而不远。

而这恰恰是学风不正的表现。一所大学优良学风的形成是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倡导一种好的学风,唤起人们的读书激情,营造书香浓郁的校园,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

①创立“555读书工程”。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由于市场经济的浮躁心态和教育本身的急功近利,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籍已成为大学师生的奢侈行为。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于2006年下半年联合学校相关部门的力量,大张旗鼓地启动了“555读书工程”,以5本必读书测试、50本推荐书拓展、500本选读书延伸的独特形式,覆盖全体学生,营造书香氛围。同时推出富有创意的互动式大学生书吧,以此作为研读重点图书、深化读书活动的阵地。读书工程有别于读书节、读书月的短期行为,它已成为持之以恒、润物无声的文化大餐。这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花园中该是一道崭新的风景。扬州晚报专门作了报道。

读书工程依然是上下联动。学校和院系一起,运用问卷调查、系列讲座、影视欣赏、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心得座谈、读书测试、文艺表演、征文比赛等形式,扎扎实实地打造书香校园,力求喜闻乐见,讲究实际效果。这个工程被老师们誉为“高等学校的重大举措”。

②创立“大学生学业目标管理”。我院学生高考入学分数较高,学习潜力很大,但入学以后往往由于不明确学业目标及学习方法而陷入迷茫,往往被网络、影视、恋爱耗费大量时间,甚至诱发事端。为此,我们从2006年新学年开始对所有在校生实行了学业目标管理。我们精心编印6页纸的《大学生学业目标》,分别介绍本科学历考试,公共等级考试、职业技能考试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张贴在各班墙上,并组织班主任帮助全班学生制定3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我还分别在两个校区开办题为《本科考试与职业规划》的讲座及咨询,历时7个多小时,深夜11点多钟才结束。这样,新生入学以后即对3年的学业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以学业目标规范自己,切实改变大一松劲、大二紧张、大三散漫的状况。

通过学业目标管理营造书香校园,效益该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心思一旦被引导到学习上来以后,不仅能切实推进教学工作,而且能明显改善学生工作和后勤工作。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因此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这本身就有利于高等学校的良性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营造书香校园。我们通过推动大学生课外书和课内书的学习,弘扬了优良的学风。我以为,学风是大学的根本,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如果想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位置,学风的建设实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

风是无形的,气是无形的,而风气是实实在在的,大气是真真切切的。在高校这个巨大的科学演艺场,有力挽狂澜的魄力,有百家争鸣的活力,有入木三分的思索,有感天动地的豪迈。当一切归于沉寂,人们应该看到耀眼的校园大气。

【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思考】相关文章:

1.思考与创新的作文

2.中等美术教育创新的探索与思考作文

3.思考与实践

4.科技与思考

5.继承与创新

6.继承与创新

7.继承与创新

8.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