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工作

时间:2018-03-03 09:14:39 作文大全 我要投稿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

在我国,利息收入依赖度高及资产质量差导致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普遍偏低,且各商业银行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累积的流动性、利率及信用风险不断增加。当一国经济的发展步入衰落期时,银行业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未消化掉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风险之一。特别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个别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将演变成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从而给国家带来的难以估量的损失。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不是单纯保证银行持续稳定的经营,它还要为银行的短期盈利服务。这种短期和长期利益兼顾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的流动性不是越大越好。对处于某一经济环境下某一经济发展阶段中的银行,必然有一较适宜的流动性选择。流动性过大,必然会牺牲短期的盈利性,当然会损害股东的利益;流动性过小,尽管有可能给银行带来较多的短期收益,但更大可能是较高的融资成本、信誉下降,甚至由于挤兑而致的破产关闭,从而使银行丧失长期持续经营的基础和条件,这更会损害股东的利益。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现状

我国实行的银行制度基本上仍沿袭了的美、英等国金融制度的典型模式,实行二级银行制度,即金融体系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构成。而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实行的是专业化银行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长短期金融业务基本上是分开的,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短期资金融通业务,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及证券公司等则主要经营中长期资金融通业务。它们在资金运用上有这样的区分主要是由它们的资金来源具有不同性质而决定的,资金来源具有短期性的,则其资金运用也只能是短期性的,反之,如资金来源具有中长期性,则其资金当然可以用在中长期的金融业务上。英国因其产业革命发生的最早,企业资金积累丰富,不需要银行提供长期资金,因此,英国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向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没有资本概念和资本约束的条件下,银行业内外评价一家银行和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基本上是以规模的增长为标准的。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产品单一性、同质性、网点的相似性以及中间业务、个人业务开展不发达的特点,传统产品与业务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80%以上。为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促使商业银行将贷款作为其主营业务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银行业片面求大,高息揽存、虚增存款、不计风险和成本放贷等在西方商业银行看来不可思议的经营行为,在国内银行中却屡见不鲜,而风险资产伴随着业务的发生而发生。特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存贷款结构呈典型的短存长贷;据央行披露的资料,中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余额和定期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39.4%已上升到2010年末的70%,上升了3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长期贷款余额和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23.7%上升到2010年末的60.3%,上升了36.6个百分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在总量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凸显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在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存款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突出的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普遍存在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与我国经济环境、信用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不足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有关。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内部原因来简单分析一下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突出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满足符合银行资信要求的客户的贷款请求或贷款承诺。

(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经营模式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出现

1.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中长期贷款的居高不下

多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作为主营业务的经营模式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有所加重。在实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以前,各商业银行在综合业务经营考核中,利润最大化是一项重要指标之一,而这里的利润是未考虑风险成本的经营利润。最新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贷款利息收入依然是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最主要来源,传统的贷款利息收入约占全部营业收入的66.4%。因此,各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为达到业绩要求,自然而然地将贷款业务作为各类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而导致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的占比不断上升,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往往导致恶性循环。特别是对收益稳定的中长期项目贷款和个人信贷情有独钟,在贷款投放中占有较大比重,有的银行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占比甚至达到40%以上。但在长期贷款的资金运用背后,却没有同等期限的资金来源相匹配,这就意味着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因此,在业务结构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后期的发展中必须大力发展非利差收入类的业务品种,调控贷款投放的力度,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收入格局。实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后,我国银行业将进一步与国际银行业接轨,商业银行不计风险的贷款投放将得到抑制。

2.资金来源以被动负债为主,主动负债管理能力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众所周知,我国的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商业银行缺乏主动负债工具,主动负债能力相对较弱,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普遍较差,被动负债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企业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由于商业银行在对存款的期限搭配上没有决定权,因此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构成中,主要是短期性质的存款,其中一年及一年期以下的存款在全部存款当中占有绝大部分,在有的银行,占比甚至达到90%左右。但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缺乏,存款需求增加以及传统习惯形成的银行对存款的.依赖等,使商业银行难以很快减少被动负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不能有效地筹集到用以支持中长期贷款的中长期资金,这样必然导致短存长贷现象的出现,即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普遍存在。

从财务角度上说,只有当资产报酬率高于负债成本时,才能算是成功的负债经营。对于存贷比较低的银行,现阶段的利率环境有可能导致负债越多,亏损越多的情况。商业银行是主要依靠负债的经营实体,更应加强对负债的管理,既包括成本管理,也包括规模管理。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负债的规模和成本控制,比如通过下调存款利率(目前存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对存款收取费用等手段。从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应逐渐增强主动负债管理能力。

(二)外部经济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大多数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是由于银行的外部因素诱发的,是银行客户财务问题的转移。比如,一家公司缺少流动储备,就会向其开户银行申请贷款或提取其在该银行的存款,从而减少开户行的流动性资源。总体上看,我国的金融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必然受到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发展的影响。例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再如,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居民和企业预期利率上升时,为了减少未来融资成本,现时企业的贷款需求会突然放大;而居民的储蓄意愿会向后推迟,造成银行的预期资金来源减少,流动性供给不足,产生流动性风险。

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必要性

银行的风险不同于证券市尝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往往是微观风险、单一市场主体的风险,但是银行的风险往往会迅速通过银行体系扩散为系统性风险。流动性不足往往是一家银行财务上发生困难的征兆之一。财务困难的银行通常是从存款流失开始,这减少了其现金供给并迫使银行出售一些更具流动性的资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不愿意在没有额外的安全保证或更高的利率的条件下拆借任何资金给这些财务困难的银行,最终进一步降低问题银行的盈利水平,使其面临破产的威胁。

许多银行以为实际上在任何需要资金的时候他们都能无限量地借到流动性资金,所以,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持有易出售的、价格稳定的资产来保持流动性。近些年,一些问题银行所经历的严重现金短缺清楚地说明流动性需求不容忽视,流动性管理十分重要。因为一家银行从技术上仍有清偿力却会因为不具有充足的流动性而倒闭。例如,1991年美国联储强迫拥有100亿美元资产的迈阿密东南银行关门歇业,原因是该银行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来偿还联邦贷款。而次贷危机中诸多银行的倒闭,也揭示了短期流动性的急剧丧失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严重影响。

从支行的角度看,支行的存贷比例可以是失衡的,比如超过75%,支行可以通过向上级分行借款来实现。所以支行在防范流动性风险中的作用要比分行弱很多,这是由其机构设置的目的和功能所决定的。因此,一级分行在防范流动性风险中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10年以来,本轮宏观调控加息后的一段时间内,货币市场资金依然延续宽松的局面。面对信贷收缩,商业银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货币市场进行投资,由此导致货币市场资金充裕。今年年初至今,央行已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数千亿元,但目前仅靠公开市场操作来回笼资金力度显然不够,为此央行于2011年上半年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共提高了3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央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上首次高频率大幅度的调整。尽管如此,由于外汇占款的迅速增加,通过向央行结售汇投放的基础货币数量依然庞大。但除了央行投放基础货币,考虑到信贷货币投放一直处于收紧状态,保证货币市场资金在一定的规模之下被认为是必要的,这就是所谓的“短松长紧”。也就是说,为了缓解货币市场的恐慌情绪,央行不会延续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做法,而是适当回笼货币,同时探测市场利率。从长期考虑,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要实现,必然要投放货币,但这个投放应该表现在先前一直严格控制的贷款渠道。因此,一旦放松贷款,那么货币市场的资金投放将被收紧。商业银行必须认清,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加息通道的起步阶段,因此,在进行资金运营时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警示流动性风险。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相关文章:

1.银行工作柜面 风险

2.如何加强银行风险工作

3.如何做好银行管理工作

4.银行业务管理工作总结

5.风险自负

6.风险的造句

7.点赞有风险

8.风险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