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时间:2017-12-10 15:25: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近来写字不流畅,思想有点儿空,便主动与一位作家闲聊,想从他那儿找点灵感。而这位作家诚挚地向我推荐柴静新出版的《看见》这本书!作家对我说:“看看吧,绝对是一本‘正能量’的书籍。”柴静现在是名人,虽说我从来对名人的书并不太敏感,但因作家朋友那句“正能量的书籍”的话,我毅然将这本《看见》买家来。
当把这本带着油墨香的《看见》捧在手心儿里时,首先,书的封面让我一看便亲切得不能自己,作者那恬静的笑容被一群纯朴的笑脸包围着,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开篇直言不讳地表明来自思想深处的观点:“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而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确是在用一个成熟记者的思想和平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
“我天生没有什么机灵劲儿。”这是作者刚到央视工作时,面对男同事们的戏谑而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几杯水”。类似的镜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感到很真实,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但随着在工作岗位上的历练,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儿,还有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对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渐渐成熟起来,并且能冷静地面对世间的一切“苦难”。就象作者在书里说得:“象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这句话似乎给萎靡的人注射了鸡血,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会自然而然地对人生进行观察、思考、反思和评判。
有人说《看见》这本书的内容除了给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记录得是自己的成长。这话我觉着挺在理儿。什么是真实?最真实的文字莫过于作者对自己真切的成长记录,而让那些处在人生懵懂的人们从这成长的文字中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爱与痛,只有在这种爱与痛中激发出来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其中作者写了一个去新疆地震采访的镜头:“路已经破坏得很厉害,一颠簸,我和巨大的德国搜救犬一起滚倒在厢板上。它一声不吭,从我的身子底下挪开,把大尾巴抽出来,厢板上一拍,琥珀色的眼睛看着我,等我爬起来了,竖耳拧头目视远方。”没有真实的经历,你怎么能编造得出如此惊心动魄的画面!
而真正让人惊心动魄得是关于作者记录“探寻事实真相”的“非典”和“汶川地震”。“负责人看看录音杆:‘这个毛茸茸的东西不能进’。”这是因为录音杆不能消毒。面对这样的危险,作者坚定地说:“那让我进去,我可以消毒。”看到这里时,做为一个读者,我的心已经热血沸腾!虽然没有作者那种经历与豪气,但她无私无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作者对汶川地震的细节描述中,让人产生更多对生命的珍重和亲情的思索。要说谁不怕死亡,那真是睁眼说瞎话,但当每个人在面对死亡来临时,亦或者说看到那些在灾难中,还没来得及展示人生的美好就死亡后,那种痛心疾首的体会似乎无处渲泄!而作者在书里对人类中“人性”的解读,特别是对生活在底层人的关注和敢于为老百姓说话的胆量,刹那间就将读者的心疏导开来。
读完这本书,突然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有时候一个人的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千万不能瞎编,要尽可能地让“我笔写我心”来还原事实真相。作者用记者敏锐的眼睛观察,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就这样在平淡中用内敛而朴实的笔触描述出思想中的“正能量!”。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所以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一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next88)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一种“打破重组”的快感吧!

看见读后感
柴静,火柴般安静。人如其名,她的书,像火柴给予我些许光亮,又使我安静,好好审视自己。405页的记录,我仿佛看见了我自己。
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从刚进入中央台的骄傲不羁,到第一次去地震现场,再到成为第一个进入非典病房的女记者,被那许多人支持,被那许多人喜爱。每看完一个故事,我都会沉默好久好久,如同埋在我心中很深很深的桩子突然被拔起,我伏在洞的边沿,向里探,探探我心里到底承载了什么。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次非典。柴静跟踪报道了整个非典的过程。
非典是一场可怖的灾难,柴静和她的同事却对非典做着最近距离的报道。柴静第一次进入非典病人房间的时候,紧张,却又期待。对于真相的渴望,给了她勇气。
“我的孩子才一岁。我的孩子才一岁。”那是一名护士在执行任务前反复念叨的话。她明白自己面对的危险,那个病床上躺着的,随时可能变成自己。这种时候,她在惦记自己的孩子。一场灾难,映射的是真挚而美好的人性。他们在非典肆虐的时候,一起在旅馆里,看着美国脱口秀拍桌子大笑。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有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去世,她六岁的小女孩叠着幸运星,说,瓶子满了,妈妈就回来了。可是我感觉得到,这个孩子,明明就知道自己的妈妈已经离开了,她想用最天真的方式坚强。灾难面前,人人都脆弱,却又比谁都坚强。
最震撼我的便是那五个字“非典结束了。”是啊,一场灾难,结束了。一场压抑已久的黑暗,终于破晓。我突然明白,在任何灾难面前,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活着便是活着,活着,真好。
书中非典的可怖,人际关系人类感情的复杂无解,山西的坏境灾害,家暴,北京奥运,华南虎,药家鑫……这一切一切的浓缩,就像未来的人生轨迹。
我看见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见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见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帘的,是成功。因为一步一步坚持下去,亦不断回首反省而得来的成功。这些“看见”,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他们能使我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所承受的磨难。
这些文字并不华丽,但需要细细咀嚼,品味真正的涵义。亦如我们去“看见”,要用心看,看到深处。看见,看见自己,看见未来。

【看见读后感】相关文章:

1.《看见》读后感

2.看见读后感

3.《看见》读后感

4.看见读后感作文

5.《看见》读后感10篇

6.看见

7.看见

8.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