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修行教语文

时间:2018-04-30 14:52:36 教育随笔 我要投稿

一路修行教语文

一路修行教语文

一路修行教语文

魏新凤

11月29日、30日两天,我有幸作为学校代表跟随区教研室到临沂参加“中国教育梦---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初中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研讨会。两天的行程,紧张而有序。我们一共听了五节课,王君老师的《散步》、《安塞腰鼓》;程翔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吴欣欽老师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徐杰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每一节课都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每一个讲座都令我怦然心动。对于我们未来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更坚定了我的教育之路。

静心读书,修养德行

语文的广博与深奥注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读书、勤于读书之人。虽不像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每天须有属于读书的时间。曾经的自己,定过很多次目标,和学生一起成长,每天读书半小时等等,惊天动地的开始,石沉大海的结尾。每次给自己充足的理由,最近工作太忙了,最近心情不好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我一再放弃亲自制定的目标,成了名副其实的“常立志”之人。听了王君老师的成长之路,内心敏感的神经再度被点播,扪心自问,心有余悸。方知不能坚持把这件事情做好,源自内心的浮躁。现实,我承受不住,于是想放纵,紧紧抓牢那棵大树,只当没看见美好背后的虚伪,敷衍着灵魂,艰难的挣扎------此时感觉自己的幼稚可笑。于是重新拾起以往的书本,静静地读书。读文学著作,与文本对话,陶冶情操;读专业书籍,与专家对话,提升语文素养。坚持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战胜自己就是战胜了最大的敌人,静心读书,修养德行。

站在生命的高度教学

入选课文的精读课文,为什么称之为名篇?头脑中曾片面的认为是大家的习作,却不从深处思考:他为什么称之为大家?透过文字,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听了几位特级教师的课,明白了每篇文章在他们那里都是经典,都是有灵魂的。一篇《散步》,“我们”,母慈、子孝、妻慧,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菜花、田野、阳光”,生命的美好,人生不正是在向着那“菜花、田野、阳光”走去吗?一篇《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的那股劲,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一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棵心田上的百合花,是“我要开花”的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一篇《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性的唤醒,是亲情的渴望。独特的切入,高瞻远瞩的引领,乃大家风范,想知没有文本的深度解读,不会有巧妙地导引;没有丰富的阅历,不会达到人生的高度。

那如何深度解读文本?首要的是作为一位读者的身份去细读与深究,即素读文本,“素”,朴素,不加任何修饰,没有辅助。想想自己,教参是我们的左膀,网络教案是我们的右臂,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照搬别人的成果,美其名曰“借鉴”,实则“窃”。汗颜!对着文本,一遍一遍的朗读,反复读,咬文嚼字的读,每次解读都是一次提升,查阅资料,了解作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日积月累,胸中自然有丘壑。其次以学生的身份去读,每读一篇课文时,都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课文,尽可能地找出"学生"和"文本"之间熟悉的地方、一知半解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第三是以教师的身份去读,思考文章前面的导语,看清它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中的位置,确定好课文的重难点。唯有如此以上,才能才能真正地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才能真正地备好教材。

教名家名篇,积淀我们的人生。

一路修行,一路教,行走在语文的海洋里,激起生命的浪花。

【一路修行教语文】相关文章:

1.包容、修行

2.茫茫修行路

3.美的修行散文

4.素颜修行

5.小议语文阅读教论文

6.教语文的怪老头

7.素颜修行作文

8.红尘中修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