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文

时间:2021-03-01 18:00:29 河南 我要投稿

【推荐】河南作文合集十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作文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河南作文合集十篇

河南作文 篇1

  南湖是我们商丘最大的湖,也是我们商丘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南湖游玩,一到南湖,我就被南湖两边卖玩具和吃喝的给吸引住了。

  南湖是个天然湖,每到晚上就有很多周围的人到这里游玩、散步、做运动......今天南湖的人是人山人海,她们尽情享受南湖带来的快乐。街道两边可以玩的游戏有:射击、名字穿珠链、砸娃娃、喂鸽子、过山车、蹦极跳、游乐园、蹦蹦床、旋转木马等等。

  来到南湖动物园,我们看了东北虎、千年龟、非洲狮、狼、鳄鱼、猴子、吃猫大老鼠、鸵鸟、黑熊、大王蛇、海狮等二十多种动物。

  正当我全神贯注地看猴子骑自行车的时候,喇叭里突然传来:各位观众,海狮阿贝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马上来到海狮阿贝的表演现场,美丽的阿贝小姐来自青岛海洋馆,只见她坐在铁凳子上,在驯兽师的带领下,阿贝小姐表演了套圈、顶球、摇摆舞......大家都给阿贝的精彩表演热烈鼓掌!

  妈妈给我拍了很多照片,录了很多像,这次的南湖游玩太让人纪念了!

河南作文 篇2

  今天,妈妈带我去参观了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特意让我感受了古老的历史文化。

  刚走进博物馆,我就觉得眼花缭乱,有川流不息的人群,有装有各种历史文物的展厅。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一号厅,一号厅是原始社会厅,里门有许多历史遗迹,其中最让我感觉器官的是,有些文物依旧很新,他们非常精致;有些非常陈旧,甚至出现了裂痕,非常粗糙。这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精品是不会被时间摧毁的!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第344号古墓,墓主不知怎么失去了头颅!而本该是头的地方放着一堆石头,妈妈告诉我,这是石人头,因为那时候的人相信没有头颅就不会重生,所以用石人头代替墓主人的头颅,让墓主获得重生!

  第二个厅就是众所周知的《封神英雄榜》里的商周时期,这是青铜器时期,里面开始有了青铜武器,还出现了举世瞩目的“鼎”,鼎是一种容器,也是权力的象征。商周是一个残暴的时代,有些皇帝将活生生的人作为陪葬品,扔进墓坑里,窒息而亡。

  远古的奴隶社会很残暴,再看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我们生活富裕,物质充足,我们要好好的享受幸福的生活!

河南作文 篇3

  家在河南,自然对河南的美味情有独钟。单就鸡蛋而言,其做法和吃法有许多种,而河南变蛋以其特有的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河南变蛋虽然属于松花蛋系列,但它不含铅,不用担心重金属对人体造成损害,但它又具有皮蛋和松花蛋的弹和香味,同时有少了皮蛋的难闻的臭味和看起来那种反感的乌黑色。

  剥开一个变蛋,蛋清呈琥珀色的果冻状,有的里面分布有黄色或者白色的雪花,我们称之为松花,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玻璃球里的图案,这就勾起你的好奇和食欲。在蛋清的一侧是粉黄色蛋黄。变蛋的风味全都隐藏在这蛋黄里。把剥开的变蛋用清水洗去残留的碱味。用刀作十字型剖开,蛋黄里面呈墨绿色,内为半流质态,咬上一口,蛋清的弹,蛋黄的香,充斥到你口腔的每个角落。即使它们已经进入的你的肚子里,香味仍然留在你的口中久久不会散去,这就是这种食材的诱人之处所在。

  河南变蛋可以直接吃和凉拌。抓一个变蛋在手里,往上抛两下,当你接住时的瞬间,好的变蛋有种颤动的感觉,因为蛋清呈胶冻状,当它在你手中停止的一刹那,凝固成琼脂状的蛋清就像皮冻一样颤动,这就是你在挑变蛋时抛一抛就可以知道其内在质量好不好。在墙上或者地上轻轻地磕几下,把外面包裹的石灰层磕去,再剥开蛋壳,晶莹剔透镶嵌着粉黄色的蛋黄的一件艺术品便展现在你的眼前。用清水洗去残留的石灰末和蛋壳碎片,这样你就可以直接入口了。如果来了客人或者到饭店里区,整一盘凉拌变蛋,切成四瓣的变蛋,再加些香菜,葱花,蒜苔等凉拌在一起,加些醋和香油,便成了一道著名的凉拌菜。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对河南变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呢。如果你有机会来河南,别忘了尝一尝风味独特的河南变蛋吆!

河南作文 篇4

  我国因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方言,如闽南话、东北话、山东话、北京话、河南话等。各具特色的方言是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同的方言中的音调和标识性语言成为地域文化的典型符号。“这疙瘩”生长的是东北人,山东人是好“伙计”,河南人常在嘴边徜徉流动滴落的则是一个“中”字。

  我以为,在所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语言中,河南人的“中”如果不是最具深层文化底蕴的,起码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标识性语言之一。

  河南人喜欢“中”字,爱讲“中”字,讲的时候甚至还带着几分得意和自豪。有的时候不假思索,讲的率直,率直中隐约着豪情;有的时候锵铿有力,讲的气度非凡,气度中充满着中肯;有的时候和风细雨,讲得随意随缘,随意中显现着包容;有的时候充满疑虑,讲得委婉,一个“这会中?”真切地表达了“我”的人生态度和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中”之内涵是丰富的,丰富的鲜有可比,“中”的形式是简约的,简约得无以复加,“中”是富有的,也是干练的,因丰富而见厚重,因简约而透射凝练之美,形式和内容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真是“中”。

  “中”是一种地理区域的宣示。“中”是“当中”,“中间”、“居中”、“正中”的意思,看看今天的中国版图,河南几乎不偏不倚地雄踞中央,历史上古代九州,豫州居中,八州朝圣,至今“中原”依然故我地仍旧是河南之代称。我们的国家叫中国,其简称就是一个“中”字,如“中文”、“中方”等。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就是在向世人宣示了自我——“明白吗?我是中国人,我是河南人,来自中华文明的故里!”,在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没有一丝的自卑,沁溢着的却是几分快意和自豪。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哲学信仰。“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适度,矫枉但不过正,恰到好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中”是我们认知客观和人生道德实践的双重标准和目标。认知事物要不偏不倚,从容客观;为人处事,不失偏颇,不走极端。凡事之要务在酌“中”,立“中”,为“中”。河南人之所以把“中”挂在嘴边,对“中”的厚爱和执着追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厚爱和追求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因为它契合了河南人厚重而有容的品性。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既表达了自己对客观的人和事所持的立场和看法,在别人征询意见时,一个“中”字,同时也包含着对对方的一种肯定和赞许,那意思是说你对事物的认识不错,干得不错,很有本事,做的事中规中矩,得体适度。这种既善于表达个人意见,又特别注重肯定赞美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实践,也当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在河南人这里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风行了几千年,恒长持久,生命鲜活,其原因就在于它作为河南人的一种文化伦理信念一直在涌动着、生发着。

  此外,当河南人表达“中”、阐述“中”的时候,又何偿不是一种提醒呢?既提醒自己,又提醒别人,做人做事以“中”为本,认识事物不偏颇,为人处事不偏激,干事创业不偏废,中庸守道,中规中矩,中标中的,中正和谐。这也正河南人的人文文化精神。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河南人与“中”得到了粘合,是河南人选择了“中”,还是“中”选择了河南人,抑或相互倾慕、一见钟情,由相互吸引而自然地走到了一起。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谁选择了谁的,选择本身都透射着智慧的光芒,结合得如此紧密、天衣无缝,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河南作文 篇5

  从小就听大人们说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多美好,所以一直想出去看看,高考过后,我便有了这个机会。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没有考虑新疆的学校,而是一直关注新疆外的学校,最后,我选择了距离家乡近4000公里远的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怀揣着欣喜又忐忑的心情,我开始了在河南的求学生涯。欣喜,终于满足了我内心的憧憬——去新疆外面的地方上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忐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与老师相处,毕竟这里与新疆的文化习俗等有一定差异。

  这所大学里,老师和蔼可亲,学习中不懂的地方老师都会耐心的讲解;同学友善和睦,与同学们一起解决困难、互相帮助鼓励。因为有他们,我的大学生活才更加的快乐。

  大学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张,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都是自己的,所以我参加了学校的勤工助学,为家里减轻一部分负担。

  刚开始,我负责公寓执勤,负责公寓楼出入人员的登记,时刻注意楼内动向。当时真的让我感到很枯燥,觉得坐到那也没有什么作用,慢慢地,也就没有了动力。直到有一次,我正在楼口执勤,发现一位同学不太对劲,走路有点踉跄。我走过去问她是不是不太舒服,她说她很晕,随时可能会摔倒,我赶紧扶住了她,急忙联系保安将她送到了医务室,原来她低血糖,确定她没有事儿了我才离开。后来,我们再见面时,她对我说:“谢谢你及时发现了我不太舒服,要是我突然晕倒,也没人发现,后果都不敢想,谢谢你这么负责任,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就这样,我有了一位河南的好朋友。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每一份工作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你既帮到别人,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随后我竞选储备干部时,有什么困难和不懂的地方,为我们做培训的学长学姐们总会耐心指导,用他们的亲身体验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也渐渐地明白,勤工助学不但能帮助我减轻经济负担,还能让我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所以,我更坚定了在勤工助学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在这两年里,我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也慢慢地成长起来。我知道有些东西不是物质回报所能代替的,勤工助学不但使我认真、踏实,还让我更加注重责任意识和团结意识。勤工助学陪伴我的时光,让我变成了一个有追求的人。

  两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更加坚定了在河南发展下去的决心。我留下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这里的文化吸引着我,这里还有质朴的人们,河南,我将她作为我的第二故乡!

河南作文 篇6

  一只蝴蝶幼虫将自己藏在了一片草丛中,一层一层地将自己编织到美丽的梦中,然后静静地等待着梦醒的那一刻,破茧而出。

  可当它连最后一丝阳光也感受不到的那一刻,它后悔了。厚重的茧毫不留情地将阳光“拒之门外”,孤独和恐惧一点一点的袭来,黑暗瞬间占据了那小小的空间。 它不敢乱动,因为它感觉只要它一动,空间就仿佛在缩小,把它压得透不过气.不知过了多久,雨开始倾泻而下,它看不见雨,只听见雷鸣。

  雨停了,它知道太阳快出来了,可它却看不见也感受不到阳光会给它带来的温暖。它再也受不了了,它使出了全身力气,把它这些天所受的苦难全都转化成了力量爆发出来,它努力想要撑破这层它亲手编织的、厚重的茧。

  仿佛有光了,终于,厚重的茧慢慢破裂了,它看到了它渴望已久的阳光。它想离太阳更近一点、再近一点,它飞起来了!它那五彩斑斓的翅膀扑闪在空中,格外美丽。它向远方飞去,用它那充满苦难的翅膀书写着属于它自己的辉煌,那个画面令人感动。

  蝴蝶的破茧而出之所以令人感动,是因为它将永久的苦难酝酿成瞬间的惊艳。

  蝴蝶是如此,人亦是如此。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司马迁是受了多少苦难才撰写出了《史记》。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旋律伴随故事响起,揭开你不平凡的传记……维也纳,推开窗风景却如此委婉,在破旧琴房,弹唱出贝多芬的悲伤”一首《贝多芬的悲伤》将贝多芬的坎坷的一生弹奏的催人泪下。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留下了许多贝多芬的名曲,却同样留着伤痛,有忧伤的,是怀念亲人,是事业不成;但是他的一生,更多的是他直面苦难而创造的辉煌。

  当他的耳朵渐渐失聪,当爱情纷纷远离,肉体的精神的,夹击着,刺激着,或许贝多芬有那么一时间的撕心裂肺,因为他面对的是再也听不见鸟叫虫鸣,面对的是与人的交流障碍,面对的是挚爱的离去,面对的是孤独终老……可尽管这样却依旧阻止不了贝多芬不朽的传奇。他把情感投入到音乐中去,用心灵,用音乐写出自己的心声。《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这些作品无不享誉世界。

  他在苦难中寻找斗志,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书写出他辉煌的音乐史,在乐坛上永远的留下了自己的大名,永远活在了后辈的心中,名垂青史。

  面对苦难,司马迁和贝多芬从未退缩,他们直面苦难,将苦难化为动力和斗志,在苦难中书写他们的辉煌。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苦难,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在苦难中书写辉煌的人生。

河南作文 篇7

  从100分退到98分,亲吻变耳光;从55分升到61分,耳光变亲吻——身边不时听到这“唧唧”“啪啪”的变奏,上演的.是一出出教育的悲剧。

  悲剧起因很简单,教育者的眼光只盯着一个东西——分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眼里,分数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指标,且只能升不能降。于是,学业原本优秀的孩子,也有厌学、萎靡乃至自杀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孩子,为了提升分数,往往不惜弄虚作假。试卷上的分数,本是检验阶段学习的手段,有时却成了扭曲学生心灵的枷锁。

  这凸显的是教育者的心理浮躁,急功近利。如果都这样的话,很多名人都成不了才。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近代历史小说的鼻祖——英国大文豪沃尔特·司各特,小时曾是全校成绩倒数第一的孩子。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3 岁时还不会说话,10 岁时才进入慕尼黑的一家小学读书。读书时成绩坏透了,被人叫做“小笨蛋”……无数的事实说明,人的成长非常复杂,从先天到后天,从某一阶段到整个成长过程,都千差万别。如果简单地只用一个模子去套,唐宋八大家里便少了苏洵,历史小说的出生不知会延捱到何时,相对论恐怕难有诞生之日。

  不过,问题也不全在家长和老师,人才选拔机制的单一是祸首。多年来,高考很少顾及人的差异,一卷分数定升学,让万千学子挤在一根窄窄的独木桥上拼杀,拼杀成功的前程锦绣,掉桥落水的,恐怕终身难有出头之日。这样一来,逼使着家长在教育视域上一再窄化。很多用人单位,仅以一纸文凭为依据录人,看到“985”便舍弃“211”,很少考虑应聘者的实际能力。缺乏理性,盲目跟风等不良风气,无形中强化着家长和老师对考试分数的偏重。

  成长是个系统工程,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点,这一点确实重要,但若因这一点导致教育方法的简单化,那是教育的失败。我们可以想像,不管是青少年时期的苏洵,还是孩童时的司各特、爱因斯坦,一定曾让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忧伤烦恼,而这些可敬的家长、老师并没止于忧伤烦恼,而是在保护人格自尊的前提下,尽量给他们营造宽严相济的成长环境,并不断使用巧妙方法点燃他们内心进步的火苗,让他们一步步褪去懵懂和愚顽,最终成为人中之杰。这过程中,需要眼光、胸怀和智慧,渗透着爱心、细心和耐心,这些,是教育者实施有效教育的真正法宝。

  创新社会的要求,为教育者提出了新课题,正在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必将引领着教育者改变观念和做法。我相信,“唧唧”“啪啪”的简单变奏定会消失,富有爱心的家长和老师定会谱出优美交响曲。

河南作文 篇8

  寒假期间,我们去了江西游玩。

  应为我们是下午去发,所以那天去不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只好去美食小巷逛逛,在那里,我们吃了最正宗的臭豆腐——“火宫殿臭豆腐”。不过我和妈妈可不喜欢这臭豆腐,不是怕臭,而是怕辣。我们还吃了农家“博圆”。

  第二天我们一早就去了那神秘的地方,哦!原来神秘的地方是江西著名的浮桥。看了简介,我才知道这是怎么浮的:原来下面有一个个小船顶住的!站在浮桥中间,江西的大半景色都收在眼前,清澈的湖水,甜润的空气,整齐的建筑物——忽然一道黑影划破了我美好的遐想,我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鸟?”爸爸说:“这是不是燕子?”,嬷嬷(奶奶)说:“有可能,现在已经回暖了。”妈妈说:“不,我视力好,这是蝙蝠!”仔细一看,还真是蝙蝠!爸爸叫我和他比拍蝙蝠,我欣然接受。比赛开始了,爸爸先拍,拍了一张清晰的,我拍一张,把蝙蝠拍成幻影忍者,我赢了!

  愉快的江西之旅结束了!

河南作文 篇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俗话说得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视野才会变得更加广阔。人生也是如此,只能经历了他人所未曾有过的风雨磨砺,思想才能变得睿智而旷达。这其中体现着一种意志,更彰显着一种智慧。

  山顶有山顶的风景,沿途有沿途的美丽,风景不在别处,风景在路上。若只想着山顶的风光,忽略了沿途的风景,那么,换来的是一场辛苦和疲惫。若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那么,收货的是一路的愉悦和轻松。同一个风景,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眼光,看到的画面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看到的风景也各有千秋。

  风景无处不在,风景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尽收在会欣赏人的眼里,潜在了会思考人的脑海里,藏在了有心人的心里。旖旎的风光,愉悦着人们的心情,也调节着人们的生活情趣。

  风景在路上,人生也是如此,人生短暂,是一趟没有往复的旅行。从懵懂的童年到暮暮垂老,我们收获的是什么?不是名利的多寡,不是财富的积累,不是地位的高低,也不是你一生成就了多大的事业,是一路的成长,是一路上思想的锤炼和提升,其中的经历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人生是一场经历,更是一场领悟。人生路上,既有春光明媚的日子,也有风雨兼程的艰辛,它不可能是笔直的坦途,难免会经历曲折和坎坷。我们就在这坎坷和挫折中历练,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去品味人生。在这曲折磨砺中平淡,在那粗茶淡饭中生香,人生旅途,虽没既定的路线,高考满分作文但有它特定的美丽,最美的不在终点,而在沿途的芬芳,学会欣赏这个世界,学会欣赏这一趟人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岁月的一种馈赠。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不管你是熟悉还是陌生,风景,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不动不摇。之所以看不到风景,是因为我们的心远离了这片风景。只要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人生处处都是风景。在这个意义上说,风景既在山顶,也在路上,更在心中,心中的风景,千般妩媚,万千婀娜,旖旎怡人,沁人心扉。

  人生处处有风景,人生处处是风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视觉与感悟。心存美好,用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原来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幸福,时时存在着快乐,在热爱生活的人眼里,生活无处不是美好,无处不是诗意人生。

  生命就是这样,它的绽放与凋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幸福也好,不快乐也罢,日子都在继续,只是我们要在这悲欢离合中,能够顺其自然地接受,坦然地面对,那些聚与散、来与去,既然挥之不去,不如去分享这一路的风景。

河南作文 篇10

  人类起源于距今300万年前,这基本上已是定论。但中国人的起源却仍是个谜,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人的起源是从东非人开始,再是北京人、蓝田人,最后是元谋人。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不开,中国人的身世之谜就永远也解不开。这个问题就是在距今八万年前,中国人神秘消失了。在八万年前中国人去那里了?发生了什么事?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中国人,也让中国人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但是,在许昌市许昌县灵井发现的距今八万年的古人类化石揭开了这一切的谜团,人们把这个人种命名为“许昌人”。

  就在前不久,我、爸爸和几个叔叔一起到许昌人遗址发掘现场,来领略遗址的风采。那天正下着大雪,当车开进灵井后,因为打滑,我们不得不下来徒步走到遗址发掘地。听爸爸说,许昌人遗址最早发现于1968年,当时正值动荡,又一位青年在大学中学的是考古的,毕业后被分配到灵井做义务劳动,当时他发现在灵井,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两根象牙,这让他很好奇。因为河南是没有野生大象的。于是到处打听、挖掘。最终发现了一个许昌人的头骨,转交给了河南省文物局,但因为当时设备简陋,经费不足。而且考古也不受重视,所以当时只随便测定了一下,认为是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没有带大的价值,所以又给退了回去。到最近才测出是距今8万年前的远古人类。后来河南省文物局专门组建了一个工作组去实地考察,发现了很多用来宰割肉类的锋利石头,经过清华大学和国家文物局的坚定,确认是8―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填补了中国人演变的一段空白。其实挖掘现场只是一个四方形的大坑,里面有两个池子,仅此而已。临走时一位叔叔开玩笑的说:“看,哪有一个8万年前的方便面盒。”大家开怀大笑 。就这样 ,许昌人遗址游记在笑声中结束。

【【推荐】河南作文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推荐】河南作文300字合集十篇01-23

【推荐】河南作文300字合集六篇01-24

【推荐】河南作文300字合集八篇11-13

【推荐】河南作文300字合集10篇11-12

【推荐】河南作文300字合集5篇11-03

【推荐】河南作文300字合集6篇11-03

【必备】河南作文300字合集十篇01-04

【热门】河南作文300字合集十篇01-01

精选河南作文400字合集十篇01-01

关于河南作文300字合集十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