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时间:2017-11-23 17:32:11 说明文 我要投稿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导语:说明文,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欢迎阅读!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篇一:说明文阅读方法

  【收集整理】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五、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六、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 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

  (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

  (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

  (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

  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 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 )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2.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4.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5. 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6. 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7.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

  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篇二:说明文阅读方法

  一、知识清单: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记叙文侧重“情”,说明文侧重“知”,议论文侧重“理”)

  2、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3、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按说明对象不同分: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2)按照说明方式分:平实性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

  5、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6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作用: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直接地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的特征,便于读者的理解。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的特征,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例:《看云识天气》中把天上的云分成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和卷层云八类并加以说明。

  (3)列数字:就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和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职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更科学、准确、具体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的特征,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便于读者的理解。

  例: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突出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5)打比方:打比方使用比喻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的特征,把复杂的科学道理变得具体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的理者。

  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6)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做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 记忆是我们过去的生活实际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的印迹。

  (7)引用:有意引用、诗句、格言、典故、谚语、俗话等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作用:引用(某一诗句、格言、典故、谚语、俗话)具体充实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例: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8)画图表:是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说明事物特征、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非常直观清楚地说明的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9)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地描摹(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的'特征,便一读者的理解,使说明更有吸引力。

  例:1、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10)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 种说明方法。

  作用:对(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 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

  6、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如上、下、东、西、南、北、左、右等。

  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等。

  7、说明文的语言 在阅读中,要用“准确、简明、周密”这把尺子,衡量说明文语言的优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表示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上,如“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有,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类似的词语还有“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之一”、“在某种情况下”、“按某种程度上”“唯一”等等,不能确定的就不要用确定的词语来表达,否则,就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形象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不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精练,或祥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分析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描写句,这些句子可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二、答题指导

  (一).说明文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体,其客观性特别强。因此说明文阅读器问题的设置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阅读与解答技巧,得满分都是很有可能的。

  说明文阅读一般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明对象的特征。

  2、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

  中考的现代文阅读,大多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着眼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所以提高科技作品阅读能力,答好科技作品阅读题,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很重要。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进行整体阅读的要领有三:

  一、 是明确整体阅读应把握的要点。对文章要进行通读,从整体上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管篇幅长短,尽量一口气读完,即使某些地方没有读懂,也有他去,以免打断阅读思路。通读一遍,应主要注意这么几点:文章主要讲了什么问题,说了几层意思,这几层意思是什么关系,对文章粗知大概。

  二、 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的时候,为了能快速的捕捉信

  息,要边读边画: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在文章中留下阅读痕迹,这样能促使你认真读文。有时,最初的印象却是最鲜明的,用来回答整体感知类的问题非常准确。有时,你认为的重要、精彩之处,也恰恰是出题点,先有了主意,会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

  三、 是树立不读懂原文不答题的意识。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迅速阅读题目,认真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阅读题的设计基本呈现由深入浅的特点。一篇文章通常设置3—4个阅读题,从知识题到理解题,由答案固定性的简答题到答案多元化的开放题,题型有变化,难易有梯度。

  (二).几种常见题型的答题格式:

  (1)考查说明对象:

  考题: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解题技巧: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介绍了(某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的特征)

  (2)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题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解题技巧:①看题目;②在首段中找;③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考题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相关文章:

1.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说明文阅读方法

3.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4.说明文阅读方法总结

5.中考说明文阅读方法

6.说明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7.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初一

8.小学说明文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