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习俗作文

时间:2021-08-05 09:14:42 习俗 我要投稿

关于家乡习俗作文8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习俗作文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家乡习俗作文8篇

家乡习俗作文 篇1

  威海人过中秋最讲究两个字团聚,无论平时怎样的忙小辈们都会到长辈家里团聚。一家人凑在一起你说说公司的发展,我说说将来的构想,这就是中秋节就是团聚。通常在晚餐结束之后一家人都会品尝月饼。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家乡习俗作文 篇2

  我的家乡有很多独特的习俗,炸油角和炸煎堆是其中之一。

  俗语都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每到过年时,放糖果等零食的桌面上总少不了两种食物,那就是——油角和煎堆。过年前,我和奶奶都会一起做油角、煎堆,而且总会炸一大锅。炸完后,无论谁到我们家来拜年,都会把油角、煎堆和糖果等拿出来,给客人们吃,如果油角、煎堆太多的时候,还会把其中一些送给客人们带回家吃。因为,它们都寓意着好兆头。

  除夕一大早,我们就回家乡帮奶奶制作过年必备食品——油角和煎堆。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制作起来可不简单呀,必须经过许多工序,才能把它们做的好吃又好看。做煎堆要准备:爆谷、糯米粉、粘米粉、花生、砂糖、芝麻等多种材料。煎堆的陷做起来比较复杂,要将花生、砂糖和爆谷加热搅拌在一起,然后趁热用双手把它们捏紧,把它们捏成一个个圆球状。这是一个考验人的功夫,只有奶奶才能做好。我们就只能做简单的油角陷,只要将花生和砂糖碾碎混在一起就行了。制作完内陷,就要做外皮了。将粘米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用开水搅拌,搓成粉团备用。

  最令人开心的制作马上就要开始了。每个人都要动手,奶奶就小木棍把粉团搓成薄薄的表皮,然后我们用它把内陷包起来,搓成一个个的圆球。包油角更可笑,每个人的手法都不同,形状各异的油角很快就把桌面摆得满满的。由于我的手上沾满了面粉,不一会儿,就把小脸蛋弄成一个大花脸,引得他们哈哈大笑起来。

  最后的工序就是下油锅了。首先用猛火烧开油锅,然后改用慢火,将包好的煎堆和油角放进油锅慢慢翻滚,让它们受热均匀。不一会儿金灿灿的油角和煎堆就出锅了。

  制作油角和煎堆既费时又烦琐,但却是我们的春节习俗之一,人人都乐意去做。

家乡习俗作文 篇3

  只要提起习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节了,春节与其他节日不同,春节要放鞭炮、去拜年、吃团圆饭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家人团聚的时刻。

  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人吃着团员饭,给远方的亲人打视屏通话,开开心心地聊聊天看着春晚节目,吃完饭就休息,因为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鞭炮的声音就四处的响起,果然,天蒙蒙亮时,四周的鞭炮声就已经响起,我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爸爸妈妈也早早地准备好了我的新年礼物“红包”,我便喊了一声:“新年好”。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饺子,妈妈和奶奶包饺子,外公和外婆下饺子、我负责烧火,爸爸和爷爷准备放鞭炮,都忙得不亦乐乎。

  早上七点钟我们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在我的记忆里,以往的春节初二要开始拜访亲戚和朋友,爸爸、妈妈和我一同去亲戚家串门,到了亲戚家都热情的招待我们,我们每个人聊着天、笑着。到谁家都那么的亲热,一点也不拘束,我和姐姐、哥哥弟弟们玩耍,心中满是欢喜。吃完晚饭亲戚们都出来送我们,直到看到我们走了很远才进屋里。

  然而今年的春节却十分特别,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不能出去聚餐,只好待在家里,等到明年我们在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家乡习俗作文 篇4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春节是寒假的开始,是在美味佳肴里流连,是拿压岁钱的日子。而对于大人们来说春节又是一个忙碌的开始……

  中国人的春节不同于外国人,在外国1月1日元旦后便是新一年的开始,而在我们中国,到了农历正月初一才算真正的过年。当然,在中国每一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是不同的。

  就拿我们余姚这个鱼米之乡来说吧。农历中的最后一天被称之为“除夕”,在这一天里,全家人要坐在大圆桌前吃一顿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餐桌上都要留下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1983年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是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华丽的舞台上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绚丽的红绸在半空飞舞。雅俗共赏的相声让人开怀一笑,惊心动魄的杂技让人叹为惊止,宛转悠扬的歌声让人萦绕耳畔,优美动人的舞蹈让人浮想联翩……当屏幕上出现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的钟声在此刻敲响,十三亿中国人民一起欢呼起来,窗外的礼花似乎在为新一年的到来而欢呼喝彩。天空,在那一刻不再是一片黑暗的,礼花把它照耀得是如此绚丽多彩。在那一刻我们也又长大了一岁,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迈向我们的黎明……

  辞旧迎新,当太阳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要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散发出他无穷无尽的光芒时,勤劳的人们已经在自家的门前贴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当然这贴春联和贴“福”字也有很多的讲究:由于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而“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在这一天,走亲访友当然也是少不了的`。父母都会带着孩子们到亲戚朋友家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而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传说中,中国古时候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在吴曼云《压岁钱》这首诗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放爆竹也是中国的民间习俗之一,爆竹亦称“鞭炮”、“炮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的爆竹是人们焚烧竹子而发出的巨响,用来吓走“年”。而现在,放爆竹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尤其是孩子们)欢度春节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可是却大大影响了自然环境,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火灾,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少燃放烟花爆竹,以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保护我们的自身安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很多描写春节的古诗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征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还有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家乡习俗作文 篇5

  我美丽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一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我们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我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没到除夕之夜的时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大人们在家中打牌打个通宵,孩子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家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可开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乱花钱的,这又代表着大人们在这一年里很难很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在过了初六之后,大家的一切就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家乡习俗作文 篇6

  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少不了要吃粽子。最会包粽子了,因为奶奶包的种子特别好吃,所以我们每年吃的粽子都是奶奶亲手包的。包粽子首先要准好包粽子的食材:糯米需要提前一天晚上泡好,再准备好包粽子用的粽叶和猪肉、泡好的绿豆等一些。食材准备好了,我们就可以包粽子了。先把粽叶叠在一起,放上一层拌好酱油的糯米,再放一层绿豆和腌过的猪肉,最后放上一层糯米盖上猪肉,就可以把粽叶包成一个长方形和或者是三角形的,再用包粽子用的绳子把它绑紧,就大功告成了,一家人围在一起跟着奶奶学包粽子,不一会儿一大盆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粽子被奶奶送进了高温蒸笼里,当粽子蒸到五分熟时,我在院子里都能闻到厨房飘出的粽香,芳香浓郁。这时,我就会跑到厨房里一个劲的问:奶奶粽子熟了没有?奶奶笑着说:你这个小馋,再等一会就可以了。我又跑去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奶奶就喊我吃粽子了。我赶忙连走带跑的进了厨房,拿上一个粽子,解开绳子,剥开粽叶,那红红糯糯的粽肉,看着就馋,轻轻地咬上一口,细细的咀嚼,那真是美味极了!

  家乡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插艾草也是一大特色。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窗户上面都会插上艾草,因为艾草可以杀菌驱蚊和消除病毒,起到辟邪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艾草在我们当地可是个好东西呢!可以用来做食物、做药材等等。

  这就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你也来感受一下我家乡的习俗吧,我们欢迎你哦!

家乡习俗作文 篇7

  在很早很早以前,住在深海的龙王巡海归来,觉得腰间像是有针刺一样痛。龙王坚持不住了就去凡间看病。 龙王要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老郎中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按住腰,痛得满脸发青,就劝老人看病。郎中摸了摸龙王的脉门,吓了一跳,这人的脉门与人不同。龙王如实的说出了是龙王的事实。 说来也怪,龙王的病一下子就好了。郎中转身就走,可龙王拉住他对他说:“谢谢你,恩人。要不是你,我就性命难保了。”说完龙王一下子钻到海里。一会儿,就带着龙子和龙婆,端着一盘又一盘的海中珍宝向老郎中拜谢。 郎中说什么也不要。他边推边说:“只要龙王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就好了。”龙王想了想说:“好吧!那每年开春,你们人间只要仿我的身子扎成龙,敲锣打鼓叫我。我老龙保证凡是每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好气象啊!” 打那后,每到了春节。人们就舞龙灯,敲锣打鼓,以庆来风调雨顺。舞龙灯的习俗也一代一代地传扬到现在。

家乡习俗作文 篇8

  虽然我们家乡春节习俗和大部分地方的差不多,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大年初一,你的餐桌上也许是大鱼大肉,我们这儿的就不同了。早上六点钟,每个人必须起床到家族中辈分最大的祖爷爷家里吃素面和“发财菜”。所谓的“发财菜”,其实就是木耳,而且这木耳不能是买来的,必须是自己在枯枝断木上采摘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大年初一,村子里来了一个流浪汉,村里人谁都不肯给他东西吃,因为大家认为,大年初一就把自家的东西分给别人,好运也就分给别人了。就在他饿着肚子要离开村子时,有一个家境贫寒、身怀六甲的妇人却大方赠了他一碗木耳面条。流浪汉感激地问:“你不嫌弃我是一个流浪汉,还把自家的早饭给我吃,相当于把一年的好运都给了我。我把好运还给你,你的小孩长大后必定中状元。”说完,流浪汉就消失了。这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流浪汉是个神仙。从此,这户人家慢慢富裕起来,那妇人生的孩子也真中了状元。为了求得来年好运,打那以后,家家户户都在大年三十上山采摘木耳,大年初一早上都到族里辈分最大的祖爷爷家去吃素面。这样既把祖爷爷当成神仙,祝他健康长寿,也求神仙赐下好运,让孩子都能中状元!

  大年初一中午,每家每户都会准备糖果盘,里面装着苹果、橘子、糖饼、花生、豆子……由小孩端到能容纳全村人的祠堂里的大桌上,然后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开开心心举杯畅饮,吃着甜甜的果子、磕著香香的瓜子,畅所欲言。这是一年中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平常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春节便是全村男女老少欢聚一堂的时刻,也是为了更好地让祠堂里的祖先看到大家,更重要的是告诉在座的每一位: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多富有,或多不如意,你永远都是村里的一分子,家永远在这里……

  大年初七,大家都在早上七点钟左右起床,女主人会煮上一锅“七宝粥”当早饭。为什么叫“七宝粥”呢?因为它是用大米、豆子、瘦肉、芋头、豆腐、芹菜叶和自家做的米果熬煮而成的。“七宝粥”必须在早上八点钟左右吃完。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按我们的规矩,哪怕再忙,大年初一到初六,家家户户都在家享受团圆的欢乐,等到大年初七才开工。在开工前,吃上营养丰富的“七宝粥”,干活就会特别有劲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祈求事事顺心顺意。

  到了元宵节,族里会选一户院子较大的人家,摆上几桌,一大族人一起包汤圆。汤圆是用雪白的糯米粉做的外皮,有绿豆馅儿的,有红豆馅儿的,还有花生馅儿的,一个个在人们手里被揉得滚圆滚圆的。大家边包边煮,锅里的水开了,冒着小泡泡,雪白的汤圆“叮咚、叮咚”跳下锅,它们乘着泡泡上下翻飞,此时加一点冷水,再煮到水沸,等到汤圆安安静静地浮在水面,那就是熟了。大人们右手拿着勺,左手拿着碗,捞着饱满的汤圆。眼馋又嘴馋的小孩儿就围在边上吸溜着口水候着,仿佛孩子们期待的不仅仅是香甜软糯的美味,还是对来年的期盼。你瞧,每个碗里盛有4个到6个汤圆,吃4个是“四季平安”,吃5个是“五谷丰登”,吃6个是“六六大顺”。吃的时候,即使孩子们再馋,也必须长辈先吃,只有长辈吃完碗里的汤圆,晚辈才能吃。吃了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我们家乡的春节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有时间你们一定要来感受一下我们家乡那别样的春节习俗哦!

【关于家乡习俗作文8篇】相关文章:

关于家乡习俗作文10篇10-23

关于家乡习俗作文六篇08-12

关于家乡习俗作文八篇08-08

关于家乡习俗作文五篇07-26

关于家乡习俗作文合集六篇02-23

关于家乡习俗作文合集九篇01-30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作文4篇01-27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作文7篇01-26

关于春节家乡习俗作文八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