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公平理念下的乌江流域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刍议论文

时间:2020-11-05 13:42:48 议论文 我要投稿

基于教育公平理念下的乌江流域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刍议论文

  【摘要】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只有各种教育都公平才能算教育的真正公平。在和谐社会的今天,探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促进乌江流域经济发展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在教育公平理念指导下,提出了理性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坚持职业教育的服务原则,按教育基本规律办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基于教育公平理念下的乌江流域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刍议论文

  【关键词】乌江流域 教育公平 职业教育 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这个时期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改善民生需要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新型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同样需要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怎么发展?发展什么专业?课程怎么设置?我们在乌江流域调查中发现这些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大问题是没有解决的,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公平。

  1 教育公平视角下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服务对象不明确产生的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乌江是典型的山区河流,山高坡陡,乌江流域56个县市,总人口1666万人,农业人口占90%以上,是典型的大山区大农村;乌江流域居住着汉、苗、布依、土家、壮、侗、彝、瑶、仡佬等50多个民族,是民族众多的民族地区。但是,所办的职业学校没有充分体现这些特点,给谁办职业教育为谁办不清楚。就专业而言,仍然是“大众化”专业。涉及科类有:农业类,资源与环境类,能源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商贸与旅游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业类和师范类等,2008年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中涉农专业不到3%,资源与环境类不到1%。所开课程仍然是传统课程,几乎没有民族传统文化课程。

  1.2 投入不足导致的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乌江流域由于历史、地理上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教育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经常是在黑板上讲“操作”,教育质量无法保证。职业学校中相当一部分是薄弱学校改建的,办学条件极为有限,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技能取向的动手能力培养没有跟上。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现象严重,现在从上到下对职业教育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各地发展职业教育存在强烈的自发性、盲目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弱,造成资源分散,重复办学,综合学校多、专业学校少,并一哄而起增设需求旺盛的专业。

  1.3 教学质量不高导致了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教育结果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由于培养的学生专业技术不过硬,甚至没有专业技术。毕业后,他们比较普遍地从业于苦、累、脏、险、重的工种,不仅工作待遇偏低,而且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抛开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职业教育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

  2 面对新形势,加快职业教育转型,促进教育公平

  2.1 加快涉农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因为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加速,所以农村也存在懂技术、会生产的“新型农民”的严重短缺。职业教育机构尽管也在进行“面向农业”的专业技能培训,但是因为培养质量的不理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这些学校并不能为农村职业教育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劳动者大数是3亿人,而其中技能型劳动者总量为1亿人,占1/3,距离发达国家1/2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目前有1.5亿左右的农民工进城,大部分没有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素质亟待提高。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促进乌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现实和历史意义。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是真正的“平民”教育,从某种角度而言,职业教育实质上可归结于“贫民”取向的教育,例如,目前该地区职业学校在校生有80%乃至更多都来自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等社会弱势阶层,比较其他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是真正的“平民教育”。而农村职业教育更是直接以广大农村适龄人口为培养对象,是为广大升学无望或家庭贫困的学生服务的,可以说是“平民教育”中的“贫民教育”。其次,乌江流域是农民工的胜产地,当地的经济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既是开发人力资源、培植人才资源、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进步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的需要。

  2.2 加强制度设计,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从目前横向教育类别结构来看,该地区三教的比例是:成教约占4%,职教占7%,普教占89%,这种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只能造就大量“升学无望,致富无门”的青年,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怎么办?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无奈的选择,从当前社会看,“升学”还是“主流”文化。因此,加强制度设计、改革考试办法、强化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是迫在眉睫的。

  职业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当中的一种类型协调,其发展和办学都有自身的规律。基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它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择业自由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继续学习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其基本的方向。但是,也必须充分考虑“想升学人”的感受,让学好“职业”的人能够升学,解决现在的职业学校“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展,受传统教育思想和社会片面追捧学历的影响,很多职业教育学校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的倾向,有的学校开办高考班,挂羊头卖狗肉,名曰职业学校,实则为普通高中,一切以升学为目的。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精力用于追求升学,一旦目标没有实现,会导致升学、学技能两者皆失,严重损害学生的修养和人格以及获得学业成功的均等机会。

  一句话,从教育成本的投入,从学生未来发展道路的设计等方面,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2.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办好农村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的不公平性不仅表现在职业教育相比于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显著不足方面上,更体现在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认可程度明显太低,体现在各级领导的不重视,往往是“说的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因此,提高认识是前提,政策落实是根本。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乌江流域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观念、办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

  乌江流域是集中的贫困山区片,经济文化与发达地区相比,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多,农业人口多,低收入和贫困人口多,地方财政远低于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自我发展功能不足,经济和社会落后是制约职教发展的环境因素,需要外界特别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对于乌江流域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必须建立以“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资融资机制,即国家的拨款投资在整个农业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中所占的份额是主要部分。在主渠道之外,辅之以其它多种渠道,包括:学生缴纳的学费、社会服务的收入、农业职业院校的产业收入以及国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自愿的原则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及国外的资助和捐赠。

  其次,观念落后,发展当地经济社会水平意识不浓,通过“考学”离开本地的大有人在。

  长期以来,社会主流的教育观重学历、轻技能,择业选择上轻视相对艰苦的基层生产服务类行业。把职业教育视为“末流教育”、“野学堂”,职校学生等同“二等学生”、“准打工仔”,一些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投入认识不高,关注不够。受此影响,相当多的学生不愿就读职业学校,据调查,有65%左右应届初中毕业生在家庭经济许可的条件下,愿意升入普通高中学习,只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就读。

  因此,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可以视情况对有的'学校追加投入,可以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综合功能,也可以采取城乡职教资源统筹等方式。要建立吸引教师来职业学校工作的激励政策,如工资、待遇、工作年限、支教待遇等。对已有的教师一要保证其权利,使其安心任教,提供进修、学习等提高自身水平的机会。调整办学和用人思路,放宽乃至取消年龄、学历、入学考试的限制,尽可能多的给农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给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实行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行灵活的学制、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农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

  2.4 深化职业学校自身的改革

  一是改变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课老师、专业淘汰的老师所占的比重大,知识、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少,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增加“双师型”比例,比如走与企业“联合办学”之路,技术人员资源共享。二是改变课程开设不合理问题。现在,职业学校的基础性课程开设得过多、过全,有些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深奥,而且恰好又是学生的弱项,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落差,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大力增加符合当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要求、体现民族特色的知识和技术,如折叠、剪纸、编织、刺绣、缝纫、腊染、织锦、音乐、烹饪、果树栽培等。贵州省榕江县根据水族、侗族、苗族特点,开设了民族歌舞、民族刺绣、民族器乐和民族历史等课程,大大增加了学校吸引力。三是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现在职业教育普遍未突出实践性教学,偏重传统模式的课堂理论教学,更没有针对当地的特点安排教学。

  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有四个要素:教育信息、教育者、教育媒体、受教育者。职业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要针对当地农民居住分散,又多忙于农事活动的实际,在教育形式上绝不能套用普通教育那种书院式的教学模式,而要对这种特殊的教育对象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业施教,采用分类编班授课、组织专题讲座、开展巡回教学等有效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丽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有效运用.中国农业教育.2009(2).

  [2] 朱卫星,孙环德.坚持政府统筹,建设职教强县.中国农村教育.2009(9).

  [3] 卢晓东.职能与特色: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基于教育公平理念下的乌江流域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刍议论文】相关文章:

凭吊乌江07-13

泪洒乌江05-06

公平07-17

乌江水﹖霸王情11-03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08-17

关于公平的名言06-29

生活是公平的06-13

乌江作文(通用30篇)05-05

乌江落日作文900字04-06

乌江思羽作文800字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