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读后感

时间:2017-08-13 10:50:56 硕士生类 我要投稿

鲁迅散文两篇读后感

鲁迅散文两篇读后感

这两篇文章都是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第一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少时受到美丽的民间传说,从而喜欢了小老鼠;继而又救下了小隐鼠,并当作宠物喂养。说明了儿童天真、善良、可爱、同情的天性。后来长妈妈踩死了小老鼠,骗作者说是给猫吃了,作者相信了;便仇恨猫起来,说明了作者对强者的憎恶。到作者长大成熟后,在他笔下的猫和狗往往都是一个象征词了,“狗”是走狗奴才,和不知悔改的坏人的代名词了;“猫”是那些一脸媚态,毫无骨气,却又总喜欢欺压比他们弱小的人的代名词。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不惮于强权,而又同情于弱小的的可贵性格。第二篇文章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少时看《二十四孝图》后的感想,说明了那些所谓儿童读物不但不能给儿童带来乐趣,反而,还使儿童感到恐惧,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也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种表现。儿童从小就受这一种愚昧教育的毒害的后果是十分来严重的:不但使儿童失去了纯真的天性,而还严重地摧残了儿童的心身,甚至,因为模仿会使儿童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联系一下现在的一些过度描写、宣扬黄色和暴-力的方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同样都在毒害着儿童和青少年的心身。这是我们要极力反对的。

鲁迅散文两篇读后感

鲁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终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他论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复仇》鲁迅在《野草》的英文译本的译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及那种看客心态,在他的几个小说中屡有描摹,但这文章里面的被看者,倒是有些特别。

“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是指向爱,指向全身心的偎倚、接吻、拥抱;“捏着利刃”,当然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既不拥抱也不杀戮,即实现了复仇。看客们由失望到绝望,终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在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一共八次出现了“神之子”的字样,反复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诗的结尾,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说出了他是“人之子”。人们钉杀的是“人之子”,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这是文章真正的意蕴所在。

《复仇》表现了他对庸众的几乎没有复仇的复仇,是鲁迅式的黑色幽默,《复仇其二》则借用宗教神话故事,表现先觉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众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对庸众的悲悯和诅咒来作为复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为这玩味——复仇之故。这种复仇当然更没有复仇意味,只是牺牲自己以期庸众将来的醒悟。

《复仇》与《复仇其二》在思想上是统一的,但在艺术上却呈现出迥异的风采。《复仇》是一幅几乎静止,几乎无声的艺术画面。《复仇其二》却充满动感和声响,就连复仇的大悲悯和大诅咒,也是通过“他腹部波动了”的肢体形象和喊出“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的声音形象来表现的。

鲁迅希望用自己的笔去唤醒民众,他坚信自己的笔总有一天能划开那厚重的乌云。

【鲁迅散文两篇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后感初中 鲁迅散文

2.鲁迅散文读后感

3.致鲁迅散文

4.两篇读后感400字

5.两篇读后感300字

6.成语两篇

7.雷锋的故事读后感两篇

8.崔佳惠子的两篇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