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原理读后感

时间:2017-08-19 10:07:34 800字 我要投稿

木桶原理读后感

木桶原理读后感

这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如果组成木桶的各个木条参差不齐的话,那么木桶的容量就由最短的那根木条决定。最短那根木条尺寸越长,木桶的容量就越大。

木桶原理读后感

然而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该木桶的桶底是坚固无缺的,否则,其后果可想而知。我们姑且把木条比喻成我们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桶底比喻成我们的人文素养,而此木桶所容纳的就是我们将来工作或创业的能量。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包括知识的传输、经验的浓缩、感觉的锤炼和能力的培养,显然这些都是用于修补我们的“木条”的。可是,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缺陷,使我们的“桶底”可能不是完整无缺的,而是一个漏勺,那么我们工作或创业的能量就可能被泄漏掉。我们可能因为不合适地吐了一口痰,说了一句不体面的话,甚至是做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动作或神态而使我们丧失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大家应该看过这方面的报导。我记得在一篇文章中记载过李嘉诚招聘人的故事,他故意在面试房间的地上丢了一把笤帚,只有那个不慌不忙地从门口走进来把笤帚摆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的应聘者才可能获得机会。

在步入商界时我们不能不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因为那些老谋深算的先生们坐在一边,用他们极其苛刻的目光审视着我们这些新来者,从而决定给我们一个机会或不给与,同我们合作或不合作。

美国有一位了不起的服装专家叫约翰.莫莱,曾写了一本《DressForSuccess》——为成功而着装,他在书中说:“我站在纽约的大街上,从过往的行人的着装和身上的饰物就能一眼辨认出他是一个高级经理还是一个皮条客,是一个赌徒还是一个暴发户。”这使我们推想到,也许仅仅是由于我们不知道如何着装或仅仅是善意的模仿,而使别人很难想象到我们是来自武汉的某高等学府。比如:有人来应聘时穿短裤;有的人来应聘时一个人占两个座位(带人来在门口外等,不听劝说,说话刻薄);早会或培训时在下面开小会、开会时坐在门口,里面空起来也不让等等这些都有是人文素养。这都能说明你的“桶底”不牢,是个漏勺。这还有一个团队精神的问题。

大家说,商务礼仪和着装指南重要吗?还有文化方面的东西。我不认为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会使文化日趋没落,恰恰相反,而是使文化与商业结合得更紧密了。瑞士的雷达表公司请世界绘画大师创作带有雷达表的艺术作品,然后请记者拍照,出画册,拍电视或拍卖,整个操作过程高雅、文明,当然产生强烈的品牌轰动效应。我们很难说“可口可乐”是在推销一种文化呢,还是在推销一种产品。我看过“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一套挂历,其中四月份的那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月份在西方是赛车的季节,于是在画面上,跑车的门一开,疲累的车手惊异地发现,啊,前面出现了一瓶“可口可乐”!这就是艺术,而不能光靠那句“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来吸引消费者。

既然我们是一个“木桶”,如何使“木条”更长,“桶底”更牢固,容量更大呢?

在我们补好“桶底”之后,我们就去修补“桶身”。无庸讳言,加入WTO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拿我们本土的“游击队”去迎战外来的“正规部队”。我们的管理水平上不去,我们的技术落后,面对诸如此类种种劣势,我们该怎么办呢?那就是学习!古人云:“师夷之长技以治夷”。今人曰:“没有qiang,没有炮,竞争对手给我们造!”这可能是新时期条件下“为中华之崛起而入外企”吧。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但是我们绝不能成为天体“黑洞”,不顾一切地把所有的东西都吸纳过来,而要成为一个巨型磁铁,只吸收那些于己有利的经验与技能。总之,老祖宗告诉我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顺便我想提一下关于我们应当形成核心人才集团的事情。我们有缘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共同学习一段日子,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事情。然而,当曲终人散,我们各奔东西,为了各自的生计而辛苦地四处奔波时,我们是不是需要得到其他朋友的安慰、支持、鼓励和帮助呢?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要我们能互相合作,聚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则定能无坚不摧!

看看坐姿就知道有没有竞争意识,有的企业规定,开会时,屁股只能坐三分之一的凳面。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位置明天不一定你还能坐,时刻需要学习,准备竞争。

如今知识量每隔7-10年就要翻一番,每年至少有7%的知识在更新新,也就是说,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在毕业后6-10年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一半会失效。如果你工作以后仍抱着自己的文凭而高枕无忧吃老本的话,那就等于把机会拱手让给别人。知识如同物品,既有损耗,又有折旧,企图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惟有不断寻求新知识,才不会被淘汰出局。

这是一个一切事物折旧很快的时代:时装折旧、知识折旧、价值观折旧、生活技能折旧、甚至连-发财的机会都会折旧……

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人才处于不断折旧中,而不断学习是防止折旧的最好办法。

什么是人才?科技一日千里,市场千变万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随之不断改变。企业对人才的观念也相应转变,由原来的`“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转向“有需要就是人才”。而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变化本身,因此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忙得要死的人才辈出(因为工作和不断充电),另一种是找不到工作、闲得发慌的人。这种人的工作就是天天找工作,而且这种人不少。是什么原因呢?我看有他们有三种典型的不良就业心态要矫正。

一是一步到位。不少求职者总希望找一个一步到位的理想工作。以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不愿从最基层的实际工作干起。殊不知不少用人单位都把工作经历、实际经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不少人缺少这种经历,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徒有虚名。看重职业名气,总想找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不愿干“跑”之类的营销工作,结果是用人单位招“坐”的少而求职者众多,招“跑”的不少但应聘者少,既浪费了时间,又失去了就业的机会。不要认为我是“堂堂的大学生”,就眼高手低。要学会骑驴找马。

三是怕冒风险。求稳是求职者的普遍心态,就业最忌讳这种心态。大多数营销工作报酬采用计件式,要吃苦担风险,不少人不敢涉足。然而,干这种工作是一种锻炼,方法得当,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工作。

人才市场信息表明:单一技能者的高薪岌岌可危,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如:英语人才由原来的纯英语转向法律英语、商务英语、金融英语等复合型人才;IT行业更是如此,由单一IT人才转向更看重IT+管理、IT+产品研究等复合型人才。

随着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终身教育已经成为许多人继休闲、旅游后的又一大消费热点。在坐的各位中,有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放假你们为什么不回家呢?你们从现在开始就在找工作,忙充电。部份学生甚至毕业几年了还在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为什么?因为就业难!

竞争是残酷的,但也是平等的,人才竞争的焦点就是知识与技能。有识之士紧跟时代的步伐,选择市场急需的热门行业进行充电,从而拥有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人才的竞争是永无休止的,你需要每一分钟都和别人竞争。

当我们补好“桶底”,修好“桶身”,满载着创业的激情和能量,就可以去工作创业了。然而,现在到底是什么才能创造意外的财富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已经不是技术和资本了,而是你自己的长处和独特的创意,技术和资本等都可以外包。“雅虎”的创始人提出一个互联网应用的新概念,于是使“雅虎”就象神话中的一粒种子一样,几乎在一夜之间成长为参天大树。当年在美国的可乐之争也是一个例子。“可口可乐”把美国之梦装入瓶中,销往世界各地。而新兴的“百事可乐”如何迎战如此超级巨星呢?“百事可乐”发现,年轻人打球归来时口渴难忍,他们往往一连喝下几小杯“可口可乐”仍觉得不过瘾。于是“百事可乐”适时地推出大瓶装可乐,让这些精力旺盛的年青人一次喝个够。它打出的广告是:“喝吧,年青的一代,同样的价钱,两倍的量!”这个创意是打败“可口可乐”的关键点,致使“可口可乐”十五年做不出对策来。因此,“打蛇要打七寸”,而这时候使用什么武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七寸要拿捏得准确。

前些年,人们把社会上的人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知先觉”的人,第二类是“后知后觉”的人,第三类是“不知不觉”的人。创业者一定是“先知先觉”的人,他们把市场中的丰厚的“油脂”蚕食掉之后,给“后知后觉”的人留一杯羹;至于“不知不觉”的人则一定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受冲击最厉害的一类。

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无论你怎样东奔西突,最终用来谋生的还是你的长处。

【木桶原理读后感】相关文章:

1.风中的木桶 读后感

2.我们不是木桶

3.两只木桶

4.美学原理读后感

5.有关木桶的哲理故事

6.两只小木桶

7.关于木桶的哲理故事

8.风中的木桶-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