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文明作文

时间:2017-10-14 16:11:57 说明文 我要投稿

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文明作文

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文明
文明,影响人的一生。让不文明从这个世界永远地消失吧!——题记
天气一般,心情却不一般,我特别平静的心情只是因为一句常话而愤怒到极点。也许你们会觉得我心眼太小,就因为一句话弄得自己大动肝火,但这却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品德……
暑假里上了半天学,难得一个人坐公交车回家,车上的惯性在那时的我看来却像是在帮助我舒缓紧绷了半天专注于学习的神经。我坐在后车门旁的座位上,目光散漫的看窗外的风景惬意的享受着空调的丝丝凉风,耳边飘来游戏的声音,随着声音寻找而去,我看见了一个四五岁才刚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小男孩正坐在我旁边玩着平板电脑游戏,他在玩着一种打怪游戏。不一会儿,他好像输了这场游戏,紧锁着眉头,嘴里说了一句像似埋怨又有些沮丧的话,他说:“靠!又输了,真没劲!”这话让我心头为之一震,一个才这么点大的小孩,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不禁让我感到气愤和对他的鄙视,还有一种莫名的沮丧感。
我也曾看过一本儿童读物,其实我在书中也曾经读到过这样不文明的只字片语,只是当时没太在意,但现在看来这种不文明的语言或文字已经影响甚深了。书本是孩子知识的来源之一,孩子们总是会以书中的人物为榜样来学习和模仿,这种不文明的字眼已经不知不觉伤害得我们太深了。以我在前面提到的具体事例看来,不光是我们青少年,就连这么小的孩子也被残害的不轻。一本好书能让我们终身受益,但像这种书籍,却会残害我们一生,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文明在哪里!这个世界的文明在哪里!不要让孩子们成为不文明的牺牲品,不要让这种劣质的儿童读物再次残害我们纯真的心灵了。把不文明的语言彻底地从你的大脑中删去,让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文明永远填满人们的心灵,充满整个世界。

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文明作文

【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会描写、善于描写的方法】

  小朋友们常常写记叙文,但写起来却不能令人满意。说它不完整吧,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也都有了,但总觉得无话可说,只能写个极短的,并且还是平平淡淡的。

  如有位小朋友写了一篇《浇花》:“我把书包放在教室里,就拿了喷壶给校园的花坛浇水。花坛里种着好多种花。这些花长得很旺盛,花开得都很好看。我浇完水,就回教室上课去了。”这篇作文很空洞,只是干巴巴地叙述了浇花的大概的过程。喷壶从哪儿拿来的?到什么地方去装水?花坛里栽些什么花?这些花怎样旺盛,怎么好看?花儿喷上水后,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态?自己当时有怎样的心情?这些方面都没有作具体的描写。

  记叙文中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就不可能给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不可能生动感人。有一篇《顽童阿吉》的故事,作者是这样描写阿吉的肖像的.:“阿吉瘦精精,一副黑黑的脸。两只眼睛滴溜溜的格外灵秀。右边那个鼻孔里常挂着一串鼻涕梭来梭去,也不擦掉,使人见了有些邋遢的感觉。”作者象个画家,抓住特征,仅仅几笔,就把阿吉的形象刻划出来了。假如叫有些小朋友去写,他可就“阿吉很瘦很黑,有点邋遢相。”这么一句。

  有什么办法使自己也会学描写呢?我的意见是:第一,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不仔细观察怎么能把事物的情状具体地描写出来呢?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动作?什么声音?等等,都要留心观察,并要把观察到的写在日记本中。平时能做到这样的话,以后写起记叙文来就不会干巴巴了。第二,我们要强迫自己把概括性的词语换成具体的描写。如“很热”,你就强迫自己不用这“热”字,你想办法把“热”的情状写出来,如“阳光炙烤着大地,柏油马路晒出了油。我满身是汗,急促地喘着气。”如“很冷”,你就强迫自己不用这个“冷”字。你想办法把“冷”的情景,如“嗷嗷怪叫的西北风夹着碎雪粉抖起威风,横冲直撞,把门窗打得辟啪响。我穿上棉袄,躲在家里,牙齿还不停地打架。”又如写胆小,就不用“胆小”这词。“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把门锁得紧紧的。我一边吃饭,一边竖起耳朵,听着门外有什么响动。突然,砰砰两声,我吓了一大跳。‘谁?’我慌忙一叫。“这样一描写,不就把“胆小”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吗?

  写记叙文一定要学会描写。时常用的有环境景物的描写、有动态静态的描写、有肖像神态的描写、有动作对话的描写、有心里活动的描写等等。当然,我们写记叙文,首先要认真审清题意,弄明白题目的要求后,才能决定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来点描写。另外,叙述与描写也不能截然公开,描写也不能孤立进行,往往叙述中穿插描写,描写中夹有叙述。总之,要“勤于积累,巧于安排”,平时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是一定能学会描写的本领的。

【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文明作文】相关文章:

1.永埋心底的爱

2.藏在心底的事儿作文

3.藏在心底的记忆作文

4.藏在心底的骄傲作文

5.藏在心底的美丽作文

6.藏在心底的幸福作文

7.藏在心底的秘密

8.藏在心底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