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诗歌

时间:2018-03-20 13:33:19 诗歌 我要投稿

《采桑子》诗歌

《采桑子》诗歌1

  风拂雨透临春晓,发带飘飘,柳絮招招,绞断烦愁绕梦宵。(中国作文网-sanwen.com-原创作文网)
  
  朝杨荫里闻啼叫,粉绽悄悄,叶落萧萧,泪似凝珠落叶梢。

《采桑子》诗歌

《采桑子》诗歌2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10.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11.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8.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9.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10、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1、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4分,每点2分,答“动静结合”“衬托”“反衬”亦可)

《采桑子》诗歌3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0.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 ;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 派。(2分)

  1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2分)

  1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答案:小令 婉约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1.答案示例: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月、高楼雁鸣。

  评分:两点1分,共2分。

  12.答案示例: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评分:2分,答出两点即可。

《采桑子》诗歌4

  采 桑 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了怎样的图景?(4分)

  (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答案:(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

  (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采桑子》诗歌5

  采桑子

  晏几道

  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浅笑微颦,恨隔垂帘看未真。

  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若是朝云①,宜作今宵梦里人。

  【注释】①朝云:王朝云,苏轼的侍妾,心灵手巧,才貌双全,深受苏轼宠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著名诗句,就是苏轼专门为朝云写的。

  8.上片词人隔帘所见的女子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

  9.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根据内容概述。(6分)

  答: 。

  【答案及解析、鉴赏】

  8.①女子似花非花,似雾非雾,具有迷人的朦胧美(2分)。②女子满目含情,像娇媚的春光(1分);面带浅笑,像微微皱眉的西施,具有动人的情态美(2分)。

  【解析】结合比喻的手法对女子的形象进行具体分析,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上片前三句均有比喻,第一句“非花非雾”是“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的缩写,解说这个句子时要将其展开,使其变为比喻的形式,这样才能表现出女子的朦胧美。第二、三句也是如此,要用比喻的形式对相关语句简要解说,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女子的情态美。 “微颦”,是微微皱眉之意。西施“捧心颦眉”是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又生出“东施效颦”的典故来,于是人们常把“颦”“颦眉”“微颦”与西施联系起来。但是,“颦”毕竟不是西施的“专利”,是否与西施有关,还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断。由下片中的“朝云”以及对“朝云”的'注释可知,苏轼把朝云比作西湖和西施,晏几道则把女子比作西施和朝云。这样,“浅笑微颦”的比喻义就很清楚了,形容女子“面带浅笑,像微微皱眉的西施”。

  9.深深的爱慕,苦苦的思恋(2分)。词人不辞辛苦地打听女子的踪迹,认为她是个脱俗超凡的女子,在尘世中是找不到的,可见对她爱慕之深(2分);词人把女子视作朝云那样心灵手巧、才貌双全的姑娘,期盼与她在梦中相见,可见对她思恋之切(2分)。

  【解析】下片表达词人对女子的爱慕和思念,这种思想感情是非常明显的,但不能泛泛而论,而要依据相关内容进行具体解说,而且关键词“殷勤”“红尘”“朝云”等要解说到位,使爱慕和思念落到实处,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赏析】在晏几道的词作中,爱情题材占了很大比重。这首采桑子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上片写见到女子的情景。词人运用比喻手法,着力描写女子的美丽。一是迷人的朦胧美,女子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美丽而朦胧。二是动人的情态美,女子满目含情,像娇媚的春光;面带浅笑,像微微皱眉的西施。首句中的“前时见”,交代时间,说明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女子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使他念念不忘。末句看似有些矛盾,既然“隔垂帘看未真”,词人却把女子“浅笑微颦”的细部特征都看清了。这看似矛盾的写法,其实意味深长。词人所“遗憾”的是,一张薄薄的帘子把他和女子隔开了,使他不能把女子看得更加细致更加真切,更不能与她亲近,表现了词人对女子爱慕不已的心情。“微颦”一词,如果停留在“微微皱眉”的字面意思上,未免失之肤浅,应与“捧心皱眉”的西施联系起来。下片的“朝云”,是对“微颦”的印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著名诗句,就是苏轼给他的爱妾朝云写的。苏轼把朝云比作西湖和西施,晏几道则把女子比作西施和朝云。下片写词人对女子深挚的爱慕和深沉的思恋。首句中的“殷勤”,是辛劳、勤苦之意。词人不辞辛劳地打听女子的踪迹,却没有找到,于是认为她是个脱俗超凡的女子,在尘世中是找不到的,可见对她爱慕之深;词人把女子视作朝云那样心灵手巧、才貌双全的姑娘,期盼与她在梦中相见,可见对她思恋之切。全词抒写了词人偶然见到一女子后所产生的强烈感受,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描写细腻,感情真挚,设喻生动,深受坠入爱河的青年男女喜爱,代代广为传诵。

《采桑子》诗歌6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清]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②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③沙。

  【注】 ①作者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时所作。②谢娘:指晋代王凝之的妻子、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谓沙漠。

  (1)作者借咏雪花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借咏雪花而咏怀,抒发了不慕人世间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的心情。词的上片说处于冷处的雪花是令人喜爱的,爱的是冷处偏佳,是精神的至清至洁。它不是那些争妍斗艳的牡丹、芍药一类的富贵花。下片前二句是说此花于天涯飘泊,很少有人怜惜,大有知音难觅的孤寂之感。结句用大漠中、寒月下、悲笳声里的恶劣环境,增加了凄凉冷寞的氛围。

  (2)借物抒怀或以雪花自喻(写一点即可),寄托了如雪花之漂泊无依的情感。用典,谢娘之后无人能和自己一样懂雪。

《采桑子》诗歌7

  诗词名: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体裁:词 类型: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1929年的重阳是10月11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

  寥廓:空阔远大。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节,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空阔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写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题解】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鉴赏】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采桑子》诗歌】相关文章:

1.《采桑子*赠杨柳菁》(诗歌)

2.《采桑子?唯把天宫寄语桥》诗歌

3.采桑子 淡然

4.采桑子.考后感

5.采桑子.晨起

6.采桑子的阅读答案

7.欧阳修:《采桑子》

8.采桑子阅读题目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