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时间:2020-10-15 11:06: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

  现在的我们正处在初三这个非常时期,每天早出晚归,几乎12个小时都在学习。开头一段时间,大家还能坚持,过了一阵子,每个人都开始厌倦了,而现在不仅内心厌倦,嘴里也常常抱怨了。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就不敢再抱怨了。这篇文章是明代学者宋濂为勉励晚辈,而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学习之路。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他求学所面临的无书之难、无师之难和衣食之难以及他艰辛克服困难的过程。这篇文章让我震动了。

  为了解决无书之难,宋濂亲自抄书,即使“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也不敢懈怠逾约;虽有衣食之难,他对那些达官贵族的子弟丝毫不羡慕,心中只有学习这一个信念。

  最令我敬佩的是他求师、从师的过程,为了有“硕师名人与游”,他“趋百里外”“执经叩问”;为了得到先生的解答,他简直恭敬到了极点,又是“立侍左右”又是“俯身倾耳”,即使“遇其叱咄”,也仍然“色恭礼至”。可见他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啊!至于从师之道,宋濂走得就更艰难了,即使是“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也不放弃。这样的精神实在可歌可叹!

  看看那些“太学”中的学生的优越条件,和宋濂相比,简直是在天堂。再看看我们的学习条件,简直是天堂中的天堂啊!要书、要衣、要食,家长绝对不会含糊的,必是尽力满足我们的要求。还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师”的改变,现在的我们不仅会在不同学科有不同专业老师指导,而且也不需要我们“趋百里外”才能获得指教。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很负责、耐心,若是学生有问题询问必会耐心详尽地解答,保证我们会得到知识。这样优越的条件是宋濂不敢想的,就是那些“太学”中的学生也想不到的。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宋濂处于封建社会中,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靠寒窗苦读,但我们就不同了,在当今的时代,学习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了,我们何苦那样折磨自己呢?我认为此言差矣!今天是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怎能走向成功?学习知识怎能不付出艰辛努力?任何人要想取得大成功,必须要用超过常人的努力来铺就成功之路,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用自己今天的汗水才能换来明天的成功。就拿现在的我们来说吧,只有用今日的付出才能换来明日的成绩,才能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觉得这篇序不仅仅可以送给“东阳马生“,更可送给所有的学子,甚至所有天下的人。相信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受到鞭策和激励。我更希望正在读初三的我们能以此文自勉,停止抱怨,用自己现在的艰辛去创造未来的成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时苦难并非坏事,只要你善于转化,困难将不再是你的绊脚石,而是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从《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的影子。因为父亲是老师,我也称得上是书香世家,但因为家庭贫穷,我家的书却很少,除了几本连环画和父亲学校统一购买的《人民文学》,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书了。我读的“书”全是从父亲那里听到的。

  还记得晚上一家人坐在煤油灯下劳作时的情形,灯光昏暗,睡意正浓,父亲却给我们讲起了《西游记》、《柳毅传书》、《连升三级》等故事,故事津津有味,常常使我们忘记了手中的活。此时,父亲便会有意停下来。我们却不依不饶,父亲只好笑笑说:“明天你们要复述我讲的故事啊!”当时,我们心里直叫苦,也在抱怨,既要做事,还要记故事内容,真是太苦了。年少无知的我们却不知那才叫幸福。在今天这样一个书籍泛滥的时代,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重温当年的快乐了!

  除了“听”书,我也像宋濂一样抄过书。有一次,父亲拿着一个手抄本递给我,说:“这本《增广贤文》很不错,把它抄下来吧,过几天我要还给同事了。”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我将它抄了四遍,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喜爱。至今还记里面的句子: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记得有一次,我在晒谷场劳动,要做的事很简单,无非就是把谷子挪到太阳底下,赶赶小鸟和小鸡,剩下的时间就是躲在荫凉处休息。也许是太认真了吧,直到邻居提醒我才发现,谷子被小鸡踩得乱七八糟,里面拉满了粪便,气得我到处追赶。后来吸取了教训:做任何事都要专心,绝不能三心二意。现在回想过去,对抄书之事并没有觉得苦,我想也是因为“心中有足乐者”吧!

  《送东阳马生序》中那个“负箧曳屣”的少年让我感受更深。我上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五里地,按现在的情形来看,不算远,但因为没有条件每天花两元钱坐公车,只能蹬自自行车上学。十五里路全是一个上坡连着一个下坡,地面上都是泥沙石子,踫到坡陡的地方,我们胆小的女孩只好下来推车走。每天来回近两个小时,披星戴月,风雨无阻。还记得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我们,还记得风雨中浑身湿透的我们,还记得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我们。父母那时没有逼问我的学习,只是告诉我:如果你想摆脱这种辛苦,就努力读书,走出农村。每当自己累得不行时,我会暗暗发狠地对自己说:走出去,永远不要再回来!

  很庆幸,我后来考上了重点高中,上了一座还不错的师范大学,我跳出了农门,背井离乡来到了这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城市。回忆自己曾经的读书岁月,感觉苦,但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苦,才会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也让我更明白,只要心中有一个信念,把困难踩在脚下,成功之路定会更加平坦!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做不成的事!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3

  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时想起曾经看过的许多名人学士求学成识的历程,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来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

  还有年长而勤学,孜孜不倦的。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以至于“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可以与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时盖年四十矣”,犹肯“程门立雪”,不仅于自己求学治学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吕蒙“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连孙权都赞他“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了。

  师旷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董遇读书利用“三余”的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清楚明白的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们都从理论上概括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只要肯勤学,不论客观条件如何,都会学有所成的。《恒斋文集》勤训篇写道:“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治学之道也是如此。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4

  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国家日益强盛。我们的生活好多了,有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可我们却整天无所事事。可当我看到宋濂小时候刻苦求学的事时,我彻底明白了。

  今天我们学习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了解到宋濂小时候刻苦的求学路,为了及时归还,竟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录毕,无硕名人大师与游时,曾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名的前辈请教。而我们呢?根本不用担心没有老师指导和没有书看,唉/向我们这样在蜜罐里泡大的,怎会明白这种辛苦呢?

  宋濂学习很认真,常提出疑问询问道理,而我们上课却不认真听,上课只担心老师不要喊自己回答问题,拥有好运气刚好答对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不提出质疑。宋濂求学时,负箧曳屣,一天只吃两顿饭,看见同学学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却不羡慕,以从中有足乐者。苦难并非全都是坏事,我们只要化苦难为动力,困难则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也。”孟子也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因为这样,宋濂通过自己的努力,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我们应该知足,以宋濂为学习榜样。

  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他们的父母提倡孩子要穷养,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过清贫的生活,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从小在大海里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因为他们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

  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范仲淹划粥充饥,我们青少年是应该反思反思了,我们的生活如此优越,却不好好珍惜,只知道玩。对于宋濂我们真是天壤之别啊!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明白了,在古代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宋濂还不畏艰辛,刻苦求学。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古代有许多古人刻苦学习,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相对比而言,我们的学习生活可谓是幸福,更应该用刻苦、认真的态度回馈为我们创造了良好学习环境的人们。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

  读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有数不尽的感受想要表达出来。

  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以中有足乐者而从不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中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读书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件。但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会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濂,就像人们感动于那个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六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大学士宋濂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几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濂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可以使人坚强,幸福的环境却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是,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6

  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小时候酷爱读书,但是由于家里贫穷,只能向人家借书来用手抄录,毫不畏惧求学路上的艰辛。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艰苦卓绝,看到了坚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学习是一件长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勤奋不辍。

  说到勤奋,我们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命运的改变往往就是从勤奋开始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样的道理。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这样想来,发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有时会犯懒,会偷工减料。

  保尔曾经说: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做到了这一点,没给自己留太多的遗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虚度光阴?在以后的时光里,我一定要勤奋、坚韧,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作文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好多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的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8

  夜晚,暖洋洋的屋子里,丝丝柔和的灯光下,轻翻开书页,贪婪的吸允着书的清香,思绪飘进了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称的宋濂的家中,简陋的居室里,那埋头苦读的人嘴角微翘,艰苦的环境让他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小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歇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他忘记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古往今来,刻苦学习的事例数不胜数:晋朝车胤用萤火虫代替烛火在夜晚读书;孙康在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匡衡因为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东汉孙敬为防止夜晚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战国苏秦用锥子刺大腿,用皮肤之痛提醒自己勤奋苦读。

  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既不需要“手自笔录”也不需要“凿壁偷光”,每天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有老师的细心教导,有父母的嘘寒问暖,自己只需稍加勤奋,就可以获得成功,相比宋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溢满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9

  囊萤映雪,东晋祖逖闻鸡起舞法剑,四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他们这么苦读勤学的精神已经让我益慕地不得了,但是,今天我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我对宋濂老师的崇敬以及对他这种求学的精神真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了。

  他因为家贫,没办法得到书来看,他实在爱读书,他就向别人借来抄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让他遍观群书,要是我们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别会赖床。总是不可起来,等到过了早读的时间才起来,作者成年以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去请教老师,而老师的脸色和语言都未放温和些,但是作者还是尊重专心的请教老师,而我们上课时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别说去请教老师了,因为作业勤奋还是有收获的,去求学时,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劲不能动弹,在饭店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学们,个个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样,但是作者也没有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别人了,因为他清楚他是来学习的,要是我们现在啊,只知道用珠宝来装饰自己,却不知用知识来装饰自己,我们现在都追求时尚,愿意以大早起来打扮自己,却不愿意一大早起来早读,作者是这样刻苦勤奋来求学的。

  我百感交集,现在还有多少人如此勤奋学习,我们现在的坏境条件变好了,却不再有那么多人爱学习了,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会给我们学习坏境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坏境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都特别松懈,想读就读,不读就读,比起作者我们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去学习作者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我们要也他为我们学习榜样!向他学习。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0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在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困难,与自己的艰苦作对比,以告诫“马生“刻苦学习。文章让我强烈的感觉到我们应该学会执着、坚强并珍惜优越条件,好好学习。

  因为执着和坚强,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录下抄录一本本的书,可以“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并最终成为了大文学家。

  国家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如果想看书,父母会给你找;如果想要文具,父母会给你买……我们的条件一点也不比宋濂的差,可是我们却没有他的那一份坚持和执着。

  我的愿望是长大当一名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坚持和执着,当然,还要有高尚的爱国情怀。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1

火红的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下了。我也始终相信,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管怎么样都会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而只要拥有了智慧,那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因此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始终把妈妈的教导记在心上;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2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3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合上课本,我反复回味着刚读完的《送东阳马生序》,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自己幼时“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劝告马生要好好读书,不知道马生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也许和我的感受一样,震撼且有受益匪浅吧。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当今社会,像宋濂这样抄书的精神,还有几个人有呢?我们借到一本书,大多人只是翻一翻,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尚未领悟其中的意思,便大呼读完了,实际上,自己连这本书的皮毛都没学到;只有少数人想留下这本书多多钻研,最多只会去复印,而根本不会自己去抄一遍,虽然书的内容没变,但是,古人那种求学好学的抄书精神已经改变了。

  我也是这大多数人之中的一个,平时,我总是不认真看书,以为书中的知识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宋濂的故事让我醒悟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宋濂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难道我要让这些知识白白溜走吗?现在,我们都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在爸爸妈妈给予的优越环境中成长。坐在明亮的台灯下,不用因担心没有书读而抄书,不用担心没有好的老师,不用在寒风中跑好几十里山路去求学……可是,我们却把这些优越的学习条件当成了挥霍的资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却不认真听课;面前摆放着一本本飘着墨香的书却不认真读;做作业时总想一天拖一天……

  比起宋濂,我们这些现代有着优越环境学习的学生是多么惭愧呀!

  我们要学习宋濂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虽然没有必要“头悬梁,锥刺股”,但也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了家长、老师的一片期望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完《送东阳马生序》,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勤奋学习,日记月累,才能积累知识,获得成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相关文章: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750字(通用11篇)07-03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10-18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02-23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08-10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05-21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2-22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1-0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的阅读答案10-12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00字04-08

《送东阳马生序》 读后感 作文800字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