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2-01-28 09:27:1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目送的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的读书笔记

目送的读书笔记1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绪也随着雨丝漫天飞舞,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雨天,好像最适合听着音乐读一本好书,于是我和着轻音乐在网上漫步,不经意间又一次看到了龙应台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最初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觉得它应该与女人无关!

  但是当她的作品引领我细细品味时,我才知道她是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她的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是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让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现在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今天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谢龙应台的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的读书笔记2

  有一只蜥蜴,它爬过山川河流,在一个孩子的面前掠过。它的背上,有一条蓝色的火焰。

  《目送》是一本记录着人生的笔记。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写出了一个发生在“我”、妈妈、父亲和“我”的两个儿子之间的事情。

  在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妈妈。她年轻时曾是一个泼辣而放肆的女子。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放纵的,无拘无束的。她曾在暮暮垂老时手捧一只花哨的高跟鞋,不愿撒手。她一生都是在追求着“美”的。

  在文中,每每提到父亲和两个儿子,必然会像是聊到了一个循环。“我”对父亲做的事,长大后,也往往投回了“我”身上。“我”的父亲曾对我伸出过的手,穿越万千时光,化成了我伸向儿子的手。但无论是我,亦或是我的儿子,他们,都拒绝了牵手。

  这本书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家人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渐渐地,“我”的动作,从自由散漫的行走,变成了搀扶。可是在搀扶中,“我”还是空出一只手,伸向了儿子。可回头看时,儿子不知何时早已步上了另一条路,一条同自己在走的,大同小异的路。

  “我”用尽气力,搀着父亲,一只手闲下来扶着眼神泰然的母亲。在搀扶中,“我”像在帮婴儿学步,一声声唱着:“白——日——依——山——尽”,行远了。

  父亲也是文中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他宽厚,有耐心,总笑眯眯的,最后只身穿一套冬衣,暖暖和和地去了。“爱己”送他的“鞋”,他却终没能穿去。仅带去了几句诗词,带去了一只背带蓝火焰的蜥蜴。

  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我就发现,封面是一张被洗褪了色的绿色布料。它经岁月洗涤,绿色中带了些淡淡的黄色。正如这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平淡而朴实,像一张粗布,初见时只觉乏味,细细端详,才觉其中美感。

  文中的一些段落,总令人有时光倒错的感觉。中学女生的校服,母亲的一件衣物,甚至一只蜥蜴。这种写法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在写到这里后,我再阅自己写出的文字,只觉有些不足。纸上单薄,阅书时的感情都不知如何表达。翻书,瞟到最后一页的下脚,有几滴水渍,不知是何时沾上的。水渍落下的地方,正巧是作者目光所及之处。那里有一只灰色的蜥蜴曾爬过,背上有一条蓝色的火焰。

目送的读书笔记3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在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天,“我”无比准确地盯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儿子也不停地回头,眼神中诉说着不舍;儿子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与“我”在机场告别,“我”固执地看着他的背影,可是他却从未回眸。

  我想着自己便是龙应台笔下的华安。回想自己第一天上学时的场景,那时候的记忆已然不清,不知是否也有一个一直注视着我的背影的眼眸,而这个眼眸值得我们去千百次回首。

  龙应台说:“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时的龙应台内心是痛的吧。那时的华安不再是小时候那个依恋父母,走几步一回首的小孩子了。他长大了么,如果是长大了,为何感受不到身后那炽热的目光呢?不是说母子连心么?为何当母亲的眼神渐渐黯淡下去时,却感受不到一点心痛呢?

  对于龙应台笔下的《目送》,我们又能懂得多少?那种属于父母的眷恋与无奈,也许还要等到我们真正身为人父人母时才能真正体会罢,毕竟人生不是纸上谈兵,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生活中,谁又能知道自己到底错过了多少满怀期待的眼神?只期待我们能早些发现,至少,要在它们消失前发现,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去往另一个世界,正如文中写道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沉重而又巨大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这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去回应父母那些不舍,充满担忧的目光,而不是让那些目光进入了深邃的黑洞,没有出口,也没有退路,最后变成朦胧的泪眼。

  好吧,不必追,我们有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的好去填补过去的空白与伤口,带着真挚的爱阅读人生。

目送的读书笔记4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送别自己儿子之后留下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似乎在亲情里,父母永远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叹时间的易逝,害怕子女的离去。而子女,只会留下一个背影,好像是在告诉父母,不用送。可是,怎么会不送呢,人生几十载,为人父母最遗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后吗?时间匆匆,自己永远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写了许多她的心情故事,每当龙应台写到自己母亲的'时候,我会感到十分唏嘘,时间真是个爱抓弄人的东西。

  龙的母亲是个爱美的女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打扮得体而且十分要强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时间将她的记忆都抹去了,她变得需要人照顾,变得邋遢,变得谁都认不清了,只是会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迟暮的人都是这样的,但是当人老了的时候,总会忘记一些事情,总是会看到那些与自己同辈的人走了,总是会看着年轻一辈而想起当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却回不去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早已走远,在这个年代里,自己好像就是个旁观者,无所谓自己的健康,也无所谓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该为自己的子孙着想了,于是,整天整天的想着为子孙祝福,而没有想到子孙最担心的还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独自己为子女的那份情,不会随时间消逝。感叹时间,是否也要赞美,亲情的伟大,又或者说是父母的伟大呢?

  最令我感慨——《回家》。为了母亲,子女们陪母亲会她的家乡看看,可是母亲却总嚷着要回家,可是这里就是他们最初的家啊,母亲却忘了。“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的看过去。半响,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这是母亲在回到家乡时的一个场景,也许母亲想起了一些过往,不知是悲伤还是空洞。我想,应该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却不知如何面对,都把这些事忘记了那么久了,久到似乎并不是自己的回忆,所以眼里只有空洞,不知是该悲伤时间的伤害,还是该高兴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空洞的,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儿,也许想询问更多,却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为什么原因,也不知在那个自己辉煌的年代里,女儿是否也陪她一起走过。母亲在深夜的火车上又再一次的说要回家,可是这一次做儿女的都知道,母亲想回的家,不是一个明确地址,也不是一个邮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时间,母亲想回到那段时间里,在那里,母亲还是个貌美的女孩,也许还在羞答答的想着自己的梦中情人;也许是在某个新年,母亲还在为团圆饭而忙东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还是想豆丁那么大,吵着嚷着要发鞭炮,要吃饺子。“妈妈是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目送的读书笔记5

  在读完龙应台的《目送》后,我的心震撼了。翻开《目送》,我看到了《为谁》。这篇文章,我读过好几遍,自己深有感触。

  《为谁》讲述的是龙应台在成为母亲之后很能干,但孩子大了后,她又变回了以前那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而长大的孩子们却成了美食家。一次,安德烈突然教母亲做饭,龙应台说学会了做给她吃,而安德烈却说他是要龙应台学会后做给自己吃。

  放下了《目送》,我的心里还回荡着《为谁》中的一段对话。

  我说:“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

  儿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我,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后做给自己吃”。

  母亲的心中装着儿子,儿子的心中装着母亲。

  每天在厨房里做饭,在阴台上洗衣服,在阳台上晾衣服,在电话的另一边关心我,每星期想着我宿舍里的被子有没有太薄,衣橱里装衣服的东西够不够放衣服,衣服会不会穿着太冷,每天无时无刻不牵挂我的是谁?——是妈妈。

  她做这些又是为谁?——为我。

  每星期花好几小时送我去学校,又把我接回家。每个周末坐在书桌边帮我辅导功课,不辞辛苦的在我不会做时教我题目,直到我懂,在我伤心时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又是谁?——是爸爸。

  他做这些又是为谁?——为我。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为我付出了那么多,从来也不求回报,他们处处都想着我。如果将我比喻成太阳,那父母就是绕着太阳的行星……

  想到这儿,我的眼里泛起点点泪花。

目送的读书笔记6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目送。作者龙应台在散文《目送》当中,通过描述她兒子如何随着年龄增长与她疏离以及描述她与父亲的多次离别,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于人生路上亲人之间悲欢离合的无奈以及阔达。

  这篇文章写了其中三个情节:作者送她的孩子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铃声响后,华安背着书包往前走却不断回头看我;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作者与他在机场送别,眼看他消失在了海关窗口,却盼不到他的回头一瞥;华安二十一岁时,上的正是作者教课的大学,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作者的车。幼时的华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上学,在走进校门时不断地回头。那时的他,对母亲敞开心扉,对母亲的依赖占据了他幼小的心灵。可随着他的成长,他渐渐地关闭心灵的大门,尽管母亲对孩子有无限的关爱,可孩子不理睬母亲。随着他头也不回地,毫无留恋地走上飞机,留给母亲的,除了背影,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无奈。

  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到这一个阶段,开始对亲人的关心感到不耐烦。在这时候,周围的人或许会痛心,但这是令人无奈的,只能默默地看着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

  活在当下,就只存在于眼前的这一刻。现在的我们,回首往事,抽几分钟仔细想想,又是怎样的一番心境?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以为自己懂得那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可在我们做完一件事之后,又总会觉得这样不足那样不满。也许,这就是人生

  或许就如龙应台所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的读书笔记7

  《目送》这部作品出自龙应台的笔下,是她“至今未毕业的学习”中作业的一本。

  谁说女作家的笔下一定是优柔寡断,柔情似水?龙应台女士是个特别好的反例,虽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来却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篇——《狼来了》。这里面数落了鸽子。其实它们是长了翅膀的老鼠,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疾病,却只因为《圣经》中的一段话,使本应令人讨厌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运儿。它的肥胖被视为可爱,它的呆笨被视为和平,而它的粗俗,恶心,却有许多人视而不见。甚至当有人说要消灭鸽子时,那些“爱好和平”的人还会驱逐他。这一篇中,龙应台对鸽子的讨厌,对那些盲目相信童话而大量杀灭狼群,还自称爱好和平的人的批评也绝对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仅欣赏龙应台批判时的果断和勇敢,还佩服她对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顾和尽力的孝心。

  在这本书中,有八篇文章写了母亲,十一篇文章关于父亲,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亲在年轻的时候特别爱美,有一大堆的首饰,她一直很珍惜。当她老了,自己化不了妆了,没事儿,女儿帮她化,还帮她染指甲,母女之间的亲情令人动容。作者的父亲一直为改善家庭条件而忙碌。为了给家里省钱,一个小货车他一开几十年。直到出了车祸,才把钥匙交给女儿。他后来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变得不能走路,不能说话,唯一一次发出声音还是因为女儿要离开去上班。这使作者感到很伤心,整个家也因此变得沉默。

  作者龙应台一生的后半段,父亲逝世,母亲老年痴呆,儿子不再亲近,整个世界好似离她远去。作为孩子的责任,作为母亲的责任,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她肩上的担子一定很重吧,正因为这样,她才能写出一篇篇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对家人朋友的留恋与心疼,对儿子亲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这样一本关于生命、岁月、亲情、人性的书。郑重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吧!

目送的读书笔记8

  当我又从《滕王阁序》中读到我所熟悉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我就想起了曾令我感慨颇深的龙应台的《目送》及其中那篇我极其喜爱的《关山难越》。

  说来惭愧,这样一本充满文学色彩和哲学思考的书,我第一次见到却是在应试(一次学校的阅读测试)之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个句子就曾被《关山难越》所应用。那是20xx年中考海淀一模语文记叙文的一道题目,问文中引用的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对大多数已彻底进入应试的海洋中的同学,这或许意味着不易得到的4分,但在我看来,这句话真的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所以在做这篇阅读时,我很少有地用感性战胜了理性,抛去了那些所谓的做题技巧,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对文章的感受抄在了试卷上。

  走过应试的一年,买来那本书皮绿得耀眼的《目送》,我急不可耐地翻到了这篇又曾读了不下五遍的《关山难越》。即使我至今不喜欢《陈情表》,但我依然对文中父亲常叹到的那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可怜可悯啊,真是可怜可悯啊”感到凄凉和无奈。想来,每个人都在青年时无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直到理解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才发现这种机会已不多得。

  《目送》这本书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表面上看,这本书写的是作者身边的故事,但这其中包含了对人间生死离别的思考、对大陆与台湾分离多年的无奈、对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反思。读完这本书后,我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一些事。好比书中有过一段话,我们拼命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人教我们: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包扎;你疼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表情去面对别人。的确,我们一直弘扬成功学,但为何没有失败学?在追求成功失败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所以,现在想来,在密集得让人透不过气的考试中,一两次不及格或许也是必修课,考试失利不只意味着对下一次的经验和知识点的积累,更意味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面对失败的机会。

  正是如此,这本书是一本能令人跳脱出匆忙到令人窒息的社会,来真正审视人生的书。

目送的读书笔记9

  细雨婆娑,老树抽出新芽,枯木又开花,光阴让四季走了一轮又轮,也让父亲眼角长出皱纹,让母亲挽起的青丝混杂了白发。在光阴的故事里,每个清晨都氤氲着母亲煮早餐的温柔,在时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砖一瓦都

  是父亲堆砌的坚毅,在未来的图腾里,一笔一画是我对父母的承诺。曾经,我也像龙应台笔下的儿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气,任性,我有过无不及,当我学会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对我那份深深的宠爱时父母却已日渐老去,在生命的长河上将与我渐行渐远直至生死两隔。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满怀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长路上行走,蹒跚学步到稳步单车,咿呀学语到出口成章,黄发垂髫到青丝及腰……我愿时光是个善良的人,让我有生之年能让父母幸福,我愿时光是个魔术师,能抚平父母脸上的皱纹让白发变乌丝,我愿时光能慢一些。

  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依旧会记得大雨滂沱的那个夜晚母亲撑着伞来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声里,母亲微凉的手牵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旧记得父亲厚实的手牵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阳把

  我们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站在记忆的这端看着往事里的片段,目送着母亲牵着长发微湿的我穿过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亲带着小小的我在夕阳下越走越远消失在地平线那边……

目送的读书笔记10

  《目送》这本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也有过,你有过,你父母有过,你将来的孩子也会有。人生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士豪变成了体育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孟克柔变成了她妈妈,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化。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时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忆与思考。其实,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这丝毫无损它的价值。除了那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大多数的你我都在经历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来,我们任由它在脑海里浮现消失,然后忘记我们曾想过什么。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

  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过去的一个多月,当我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散。

  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如果说这个世界太大,我们无力去全心疼爱,那么在这么的一霎那,当我们想起那些,那尸体上的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都可能爆开的炸弹,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们是否会有那样地一丝颤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我只知道,“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领袖们多么伟大也好,歌颂民主强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们能如本书里《幸福》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们内心安定生活过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谓的主权所谓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谓的梦想。

  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目送的读书笔记11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通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曾经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的读书笔记12

  那一天,静坐在书房,我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又如同在书中遨游,汲取书中的知识。这就是《目送》,充满意境的目送。

  拿起这一本书,在那一瞬间,我感觉到神清气爽,沁人心脾,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妙,龙应台拉起我的手,走进了她的这本著作——《目送》。让我体会到家的温暖,友谊的美好,让我融入了书中,在书海和文字之间畅游。

  那一篇篇美妙的文章,如同乐章一般,在我耳边发出动听的声音,我的心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拉住,被龙应台的文字给吸引了,以至于母亲的呼唤都没有听见。

  我轻轻捧起那本书,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闻到了鸟儿清脆的歌声,置身于其中,仿佛自己也是这其中的一位。呼应着大家,露珠也被我所吸引,我成为林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在一篇中,龙应台向我诉说着家的温暖,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我静静地听着,听着,想起了对我无微不至关爱的的父母,是他们把我一点点地养育成人,我这才知道,原来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冬天,原本是苍白的、是凄凉的,可在龙应台的点缀下,冬天一下变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让人感觉冬天不再苍白,不再冰冷无力,不再是白色,此时,已经热情无比。

  深吸一口气,细细品味,这一本书,让人感到精彩无比;细细咀嚼,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沁人心脾,我的心轻盈了许多

  我,一直看到了日落,妈妈的呼唤叫回了我,再见了,书中的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目送的读书笔记13

  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里写下这么一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初读这本书,一开始我也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当我几年后再拿起这本书,这句话却最令我感慨万千。不知道是际遇的辗转,还是思想的沉淀,让我对这本书深深怀念。

  想起这几年走过的路,路上的人、事、物,像是一部漫长的电影。剧中情节跌宕起伏,或是平淡如流水,我都这么坚持着走过来了。而我也是带着这种信念过好每一个当下,是激励,也是经验。现在,每当在学校看到新进来的初中生,我都忍不住喟叹。一方面是感叹逝去的如歌岁月和年轮的苍老;另一方面,却想起那时初出茅庐的自己,天真单纯,胆小脆弱。

  刚离开家的孩子,看起来是那么可怜、无助,遇到困难动不动就哭,第一个想到的总是父母。可是,这是她迈向成长的第一步,毕竟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父母不会陪我们一辈子,谁也无能为力。那时她还不懂伪装,傻得不能再傻,最真心的话三言片语就被所谓的好朋友骗去,得到最多的也只是欺骗和背叛。她就一直想着:为什么交个朋友这么难?然后再一次地相信,再一次地被伤害……最后在眼泪中才真正明白: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成长。

  有时候回到家向父母诉说,还没开口,眼泪早已放任成滂沱。一瞬间,那些过去的委屈,难过,像是喷涌的泉水,怎么都止不住。时至今日想起,也都十分酸楚,我不知道在别人的成长史中,有着怎样波涛汹涌的故事,但在我心里,那是我前所未有的经历,也是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最珍贵的宝藏。在那时我就明白,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如今,我已是一名正式的高三学子,眼下等着我的是高考。路途上伙伴众多,而真正能陪伴自己的却没有一个,父母也已然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帮助了,唯一能做的就只是认真学习,努力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因为这是梦想,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积累,才能铸就新的辉煌和高度。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的读书笔记14

  偶然机遇之下,看到了《目送》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虽然我们还未曾到达那个年龄,但是却能感受到那种无奈的心情。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但当时间到达那个点时,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如今的我们享受着父母的爱,却理所当然,或许还有些不以为然,所以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

目送的读书笔记1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页上的这段文字,心中总会感慨一番,觉得作者有种悲凉的味道,也许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离别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华安,华飞。十七岁,正值最叛逆的时刻。

  他只是勉强地接受着母亲的温情,厌恶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脸上,勉强让离他很远的母亲抱住他的影子,空荡荡的影子。或是有时在用餐鄙视着母亲引以为傲的学识:“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对前卫的思想,抨击着母亲那“过时”的观念,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风格,不可理喻着关于母亲对于人生的见解。也许这就是代沟吧,可怕的代沟。听着母亲电话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话语,不禁心生恼怒,以同样的方式“赠送”给母亲,使母亲的心,变得伤痕累累,也变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只记得从前的点点滴滴,忘了身后的繁华世界。

  她总是在做同样的事,在问同样的问题,期盼着女儿的回归,疑惑着“你是我女儿吗”的问题,有时虽然面对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儿,却依旧不认识,还一直在喊“女儿女儿,我的女儿呢”。无奈,她永远都不知道了。也许她刚刚问过的问题会再问一遍,刚刚吃过的零食会希望你再给她一份,她认为自己没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顾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让做作者感到无可奈何,花儿总是要落去的,小草总是要枯萎的,再参天的大树总有一天也会轰然倒下。使一个作为女儿的心,伤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亲。一个军人,年迈的老人。记着故乡,有着尊严,意志坚定的老军人。

  他送作者去大学,曾经,却只是送到一个无人、静静的地方,不想让女儿在大学里出丑——他开的车子不够好。虽然他很想继续把女儿送到校门口,可是这样的车子实在不适合送一个大学教授。在他看来,女儿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严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经,他会念着《陈情表》,而音,变得婉转凄楚,会聆听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泪下。如今,他却魂归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满足了他,却使女儿心中无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小路这边呆呆地望着远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来,然而,又倏尔布满了坚定、担忧、不舍的坚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头,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将所有的情感挥霍在这茫茫的空气中,看着它们像一粒粒微尘,落到各地,消散。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别,属于自己的亲情。

【目送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目送读书笔记04-04

《目送》读书笔记15篇01-06

《目送》读书笔记550字05-23

目送的作文800字10-19

目送阅读答案01-16

龙应台目送的读后感08-16

目送读后感08-19

龙应台《目送》阅读答案01-01

《目送》读后感01-04

目送读后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