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阅读答案

时间:2018-02-21 12:01:1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关于谈语言阅读答案

  篇一:谈语言阅读答案

  我夯基 我达标

关于谈语言阅读答案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斟酌( ) (2)以讹传讹( ) (3)圩堤( )

  (4)勉强( ) (5)时髦( ) (6)弄巧成拙( )

  解析:此题考查易读错的字。

  答案:(1)zhēn zhuó (2)é (3)wéi (4)qiǎng(5)máo (6)zhuó

  2.在下列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________,适得其反。

  (2)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________。

  (3)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________,反复斟酌,不要________。

  解析:联系上下句子,用一个词语来表示。

  答案:(1)弄巧成拙 (2)一劳永逸 (3)推敲 以讹传讹

  3.“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这句话中的“华丽”“文雅”“美妙”都加上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掌握引号的作用。(1)表示引用。(2)表强调。(3)表否定,有讽刺作用。

  参考答案:表示强调,还有讽刺的意味。

  4.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

  (2)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

  (3)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 )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要熟练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复、设问等。

  答案:(1)比喻 (2)排比 (3)设问

  我综合 我发展

  一、理解

  (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③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④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5.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解析:中心论点应是第①段的首句。选文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比如”“又比如”两个事例来论证论点。

  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6.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解析:第①段提出论点,②③段论证论点。此题即要求对②③段事例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些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种违背事理的说法,以讹传讹,越传越广。

  ②有些报刊用语随便,误解“不以为然”的原意。

  7.“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种”是指示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也就是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纪虽轻而人已死了。

  8.第一段中加点的`“活”和“死”各指什么?

  解析:“死”“活”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的。作者认为如果只是身体活着,但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活的木乃伊,实质上这与“死”没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活:肉体活着;死:精神丧失了。

  9.作者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准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解析:认真读文章,注意关键词语“所以”。

  参考答案: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10.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仔细读文章,不难看出第一段是从反面写,第二段是从正面写。

  参考答案:对比。强调了人要有年轻精神。

  11.据你所知,举出一位如文中所说的“人已死了”“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的人物,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有很多这样的人。如鲁迅、方志敏、刘胡兰、雷锋等。

  参考答案:如雷锋。人虽然早已因公殉职,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二、语言运用

  12.(2010浙江中考模拟二,3)紧接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下句的话题一致,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能力,要先弄清上句的结构特点和句意,保持仿写的句子与上句形神兼似,保持全句的一致性。

  答案示例: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扇窗的房子;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星的夜空。(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根草的荒原。)文 章

  篇二:谈语言阅读答案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拙zhu :笨;谦辞。

  讹 :错误;讹诈。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费解:不好懂。

  七月流火:指夏历七月大火星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流,指向下移动。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话说得很有条理。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王力(1900~1986)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在他只有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毕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期。二十世纪前半期,经历了“五 四”运动的洗礼,“科学”与“民主”的种子开始在古老而多难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而此时一批富于爱国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厚壤之中的青年学人在接受了时代的洗礼之后,开始了他们全新的求索。他们远渡重洋,含辛茹苦,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而当他们学成之后,又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返回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用他们从西方取回的“真经”,精心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科学殿堂。正是由于他们的开创性工作,中国从此有了现代科学,世界科学舞台上从此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他们的探索历程,人格精神,学术成就是二十世纪留给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少年,靠着十载刻苦自学,终于走出了山村,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纪学人,王力先生走过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类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尊自重的精神。

  环境对于个人而言常常是无奈与令人遗憾的,但面对无奈与遗憾的环境,我们却可以努力塑造出一个积极而完善的自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力先生对于普通人的最大启示,我想就在于此吧。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运用语言切不可脱离人民大众,否则便不能准确、鲜明、生动,为此文中举了大量恰如其分的事实论据。通俗易懂,加以论证。我们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逐步提出论点,选取怎样的事实论据,巧妙地进行论证的。同时,我们会感受到语言学家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底之深厚,你一定对如何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新的认识。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二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三至四段:举例子论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五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六至七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八至九段:举例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十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十一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十二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三、写作方法

  ⑴叙述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叙述为议论作论据。

  ⑵大雅似俗的语言风格。

  ⑶脉络清晰的结构。

  ⑷写作借鉴:平时应多积累,只要有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会写出好文章。

  四、重难点导析

  关于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同时作者文中指出,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时,应考虑的两个方面是规范化和大众化。

  【类文品读】

  是是非非说时髦

  ①时髦这个词含有多义性,时而指人的穿着打扮领先人时,时而指风尚的新颖别致,时而指某种做法出格越轨……亦褒亦贬似抑似扬,见仁见智,难以共识。

  ②时髦具有时间区位的特指性。比方50年代穿灯芯绒、劳动布衣服较为时髦,20年前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左邻右舍艳羡不已,视为时髦,谁家安装电话,将引起轰动效应……

  ③世上很难找到永远时髦的东西,因为人类总在不断地搜奇猎异,满足永远不满足的夙愿,推动社会的发展,时髦会不断继续下去。

  ④物质的时髦或精神的时髦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许多人不约而同灵感火花的集体进射,难以找出始作俑者,难以阻挡遏制。

  ⑤据说当年慈禧太后之流竭力反对火车、电灯等时髦的玩意,螳螂挡车般成为历史笑柄,“老佛爷”是个极端的反面典型,不提也罢。

  ⑥时髦的事物改变人们的习惯,带来许多实惠与方便,比方拥有移动电话、私人轿车、别墅等等,不仅标志档次身份,也符合快节奏高效率的潮流。似乎没有什么人绝对地拒绝时髦,虽说有“酸葡萄效应”,那是因为自己条件不允许形成的心理反弹,讲究或享受时髦除了观念新之外,还要物质基础,否则只能望洋兴叹。

  ⑦总体来说,痴迷时髦的是年轻人,或者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而中老年人相对稳定,他们习惯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不大容易被时风左右,他们之所以接受冰箱、彩电、程控电话等等是出于实用而不是时髦。他们大宗的钱还是存人银行,利息再低也难改初衷。

  ⑧不是所有时髦的东西都是好的。尤其是一些天真幼稚的年轻人,他们追求表面的时髦比较多。拿美容来说,如果是演员、公关小姐等,由于职业需要,无可厚非,可是一些大学生、普通职工,也在头发、眉毛、眼睛、嘴唇、指甲上花费许多时间去包装,自以为时髦,却失去了本色个性。

  ⑨笔者曾在天津一辆中巴车上见到一位售票员小姐佩戴了八只不同款式的金戒指,人们叽叽咕咕,一方面羡慕她富裕,另一方面怀疑她神经有些毛病,我则担心她会招来杀身之祸。

  ⑩时髦一旦失去分寸,必然坠人庸俗的泥淖。那位拥有八只戒指的小姐,并不明白时髦的含义,究竟出于什么心态,值得专家学者们探讨。

  ⑾中国人毕竟是谨慎的,一面稳妥地接受时髦,一面又提防时髦的负面效应,极为艰苦地把握着分寸。

  ⑿时髦在中国是个热点问题,也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你说时髦,他说怪异;你说潇洒,他说胡闹……是是非非,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顺其自然,听天由命而已。

  ⒀需要提醒的是,不管你是哪种时髦,必须建立在诚实劳动、不侵害他人或国家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另外,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选自《中国青年报》)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先 后 再 。

  2.本文哪几段的内容照应了标题中的“是”字,哪几段的内容照应了“非”字?

  3.分析第⑧段首句“不是所有时髦的东西都是好的”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在论证“不是所有时髦的东西都是好的”这一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稍作解释。

  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论点。

  6.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髦?

  (参考答案:1.“总——分——总”

  2.第(2)~(7)段的内容跟“是”字相照应;第(8)~(10)段的内容跟“非”字相照应。

  3.从结构上说,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说,这一句概括了文章第二个方面的观点——也有一些时髦是不好的。

  4.举例论证。举了一位售票员小姐佩戴八只不同款式的金戒指的事例。

  5.对“时髦”虽有多样的理解和追求,但是应以不损害他人、国家利益,不违背民俗国情为前提。

  6.如:应冷静对待流行的时髦,用成熟的思想去判断,不能盲目地作时髦东西的追随者,盲目追求时髦只能迷失自我。)

【关于谈语言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关于《谈追求》阅读答案

2.关于谈治学的阅读答案

3.《谈尊严》阅读答案

4.阅读答案:谈用人

5.风景谈阅读答案

6.谈自立阅读答案

7.谈读书阅读答案

8.谈生命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