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六

时间:2017-07-27 14:13:15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六)

  接着讲张恨水的《江冷楼前水》。先看原文:

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六)

  继续讲下一段:

  说到江,我最喜欢荒江。江不是湖海那样浩瀚无边,妙的是空阔之下,总有个两岸。当此冬日,水是浅了,处处露出赭色的芦洲。岸上的渔村,在那垂着千百条枯枝的老柳下,断断续续,支着竹篱茅舍。岸上三四只小渔舟,在风浪里摇撼着,高空撑出了鱼网,凄凉的真有点画意。自然,这渔村子里人的生活,只好忍心丢下不说。在南京,出了挹江门,沿江上行,走过怡和洋行旧址不远,就可以看见这荒江景象。假使太阳很好,风又不大,顺了一截江堤走,在半小时内,在那枯柳树林下,你会忘了最繁荣都市的边缘。

  上一讲,我们讲到张恨水文章的一个风格,就是“写大以小”。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重点讲了两篇他的文章:一篇是《冰雪北海》,一篇是《清凉古道》,都是“写大以小”的手法。连同现在所讲的《江冷楼前水》,这三篇文章的写作手法相同。具体在这三篇文章中,什么叫“写大以小”呢?换句话来讲,就是着眼很大,着墨很小;着眼很开阔,落笔处却很细微。什么叫着眼很大呢?就是背景很大。就本文而言,我们前五课一直在讲,其着眼处,就是抗战的大背景,国家民族的大背景,南京城历史流迁的大背景,长江的大背景。但是在着笔处,用笔记下来的时候,却又从精小处刻画。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从文字上看到,并没有写这些大的背景。特别是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小楼、荒江、两岸、小舟、芦洲、鱼网……,从细小处来讲,平和有力、功夫老道。

  前不久,我们讲过朱自清的《背影》,也是同样的技法。在《背影》中,没有从大处着笔,没有去写父亲的伟岸、高大;没有去写父亲做了惊天动地的事情;没有写父亲的光辉,甚至连父亲的正面都没有去记录,而是抓住父亲要不要送我,抓住父亲帮我与别人砍价,抓住父亲在送我的时候钻过铁路栏杆帮我去买橘子。这样的小细节去写,反而写的刻骨铭心。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体会,我们再发一下《背影》的一些段落: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们从上文中,也可以体会到“写大以小”,“着眼处大、着笔处小”这样的技法。这种技法对于我们指导孩子写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小身材、长头发、细胳膊、小蛮腰——这些是写大,是粗写。我的妈妈有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她一发起火来,杏眼圆瞪,像猛虎下山,恨不得要用眼睛扑倒(晕)我这小身板。这就是细写、详写。有这样的妈妈吗?笑一笑!看来,发笑的都曾经当过母老虎。以上是我们讲的一个技法。

  我们就这一段来讲第二个问题:作文,就是用文字作画。这是我们讲功夫作文一直强调的。一个方面,我们来看这幅画的构成要素:荒江、两岸、芦洲、老柳、竹篱、茅舍、渔舟、鱼网,还有渔村。几个要素就构成了一幅画。我们曾经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了一幅画。我们把本文中的那些要素构在一起,用文字组合起来,就是一幅画。为什么要用画的观点来讲呢?就是要让小朋友们写得立体,写得多样。小朋友写东西往往眼盯一处。眼盯一处,说明只有一个要素,而当成一幅画来写作,或者说用一幅画的思维(形象思维)去写,那就可以写得多样,写得立体,写得生动。写一处,兴许只有一句话,十几个字。但写好几个要素,就会有好几句话,就会有几十个、几百个字。妙在其中,好处不是一星半点儿。

  我们再来看曾经多次讲过的民国作文《中秋日》:

  中秋日

  今天是中秋节。

  早上我们照常到学校里去。

  下午放学回家,看到院子里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排列着许多果品,像梨、柿子、苹果、月饼等。还有一支香斗,香烟正一缕缕向上吹着。

  我想,晚上,还要同弟弟妹妹出去赏月呢。

  用“写大以小”的技法来看,看到院子里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排列着许多果品,像梨、柿子、苹果、月饼等——这是大写、是粗写、是略写;还有一支香斗,香烟正一缕缕向上吹着——这是小写、是细写、是详写。不仅静中有动,且大中有小。这样写出来就非常有意趣。

  再用写作文就是用文字作画的观点来看,在这幅画中,有这些要素:桌子、梨、柿子、苹果、月饼、香斗、香烟。有了这些要素,我们就可以扩开来写。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凑字:院子里有一张四方的梨花木做成的桌子。桌子上排列着许多果品:有黄橙橙的梨,有红彤彤的柿子,青的发亮的苹果,还有一块块摆出造形的月饼。这样,不就增加字数了吗?

  刚才,我们讲到了作文,就是用文字来作画。本段中几个要素,构成的就是一幅画。但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呢?是一幅冷艳的画,一幅凄美的画。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来看文中的画意。一句是:自然,这渔村子里人的生活,只好忍心丢下不说。一句是:在那枯柳树林下,你会忘了最繁荣都市的边缘。

  前不久,有一位妈妈问,说不理解本文的题目“江冷楼前水”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一个字来讲,那就是一个“冷”字。这个“冷”,不单单是指冬天的天气,更是内心中的那种凄冷。本段中,从画面上来看,很美。江水、两岸、芦洲、茅舍、渔舟、鱼网、鱼村这些要素,作者用文字画出来是很美的。但是画意中却透着一股冷意、寒意、凉意。因为在繁华都市的边缘,还有一些人,还有一些人的生活,还是那么的像渔舟一样——在风浪里摇撼着。虽然这里很平静,但是这平静里却折射出一种凄美、一种无奈、一种遗憾、也有一种希望。

  这里,还没有像《阅江楼记》中描写的: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也没有像《阅江楼记》中描写的: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更没有像《阅江楼记》中描写的: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所以,作者在这里以小见大、小处着墨却写出了大意(境)。

  所以,如果非要为本文的题目“江冷楼前水”作一个注解的话,那就是六个字:荒江、冷水、无楼。

【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六)】相关文章:

1.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五)

2.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一)

3.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三)

4.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四)

5.冷水澡

6.楼前的草铺

7.水·江南

8.江南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