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观后感

时间:2021-12-18 13:24:2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身边的感动》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身边的感动》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身边的感动》观后感

  《身边的感动》观后感1

  “感恩的心,感谢天地,感谢命运让我们有勇气战胜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就会哭,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怀有感恩之心,还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中央一台有个节目叫《身边的感动》。这个节目很值得去用心体会,去感受,去欣赏。因为是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教会我们怎样去感动别人。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每个孩子也许都会躲在家长怀里撒娇,可是有一个孩子却不一般。她的独立意识很强,也很值得赞扬。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赵晓婷。

  赵晓婷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故事是这样的:她们家的家境很贫困,父母在外打工,虽然她家很穷,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不幸;没有怨过父母。她是个很懂事的女孩儿,知道父母的苦衷,会真切地体谅父母。她在学校里是老师得力的助手,在家中是家长贴心的小棉袄。就这样,在她人生的道路上,经过了多少磨难和坎坷,可它不离不弃,始终刻苦努力学习。奋斗了十五年,终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圆了她的大学梦。可这虽然让她自己高兴,松了一口气。可她还有一个愿望没实现,就是帮助别人。在离她家乡遥远的地方,是一个山区。那里的孩子比她过得还苦,不但温饱得不到保障,而且想上学也没有的`上。在那里的孩子不管年龄是小是大,每天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他们每天都这样辛辛苦苦地拿扁担挑着,有时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他们来不及躲,冒雨挑回家。他们不是晒黑就是被雨淋湿,有时像一个黑煤炭工人,有时像落汤鸡。这还算好的了,还有一幕让我辛酸,他们的脚上穿着布鞋,走了一天的山路,脚都磨破了,也肿的像硬邦邦的馒头。只见他们对着镜头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大家都想上学,但我们没钱上。”赵晓婷和记者看到这一幕,她说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儿:我决定去山区里支教。

  但是一件令大家伤心的事发生了:孩子要去看父母,央求赵老师带他们下山。才刚走到半路,一个石头差点落到孩子的头上,赵晓婷不顾一切,用自己脆弱的身体掩护孩子撤退,可她面对镜头说:“只要孩子安全,我死没关系。”,听了这句话我深深地感叹。顿时惊险的一幕发生了。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砸下来了,砸到了赵晓婷的脑部,于是这样一位好老师;这样一个好学生;这样一个好孩子离我们而去。父母伤心地哭了。学生们抱着老师的遗体说:“我们的好老师走了。”

  看着这一幕,我也感动了。虽然这位姐姐离我们已远去,但她那感动的事迹牵动着我。

  当我看到每一期的感动人物事迹,我会感动,正因为有他们这些无私奉献的人,我们的社会才是温暖的大家庭。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身边的感动》观后感2

  巴尔扎克说: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存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对于自身的教育责无旁贷。完善学识和人格,才能推己及人,推动社会进步。而这样的成长需要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为它画上浓墨重彩的人们。《身边的感动》描绘了身边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核艇之父、南海卫士、守墓老兵、托举兄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短短的八个字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了祖国国防的强大,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将爱国融入了骨子里。今年国家设立了抗战纪念日,就是希望人民不忘国耻,团结奋进。而滇西这块热土同样是赤子情怀,腾冲国殇墓园忠魂归国公益活动中,社会各界人士排成人墙大道来迎接忠骨。这样的经历让大家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不是口号,而是集体荣誉感。我们爱乡爱家,爱党爱国,自会堂堂正正。就像雷锋所说: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如果有人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一部分应该是自我实现,创造社会价值。只有爱岗敬业,各司其职,社会才能运转,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李文波南海守礁二十年,任凭风吹雨打,坚守着责任与担当。曾子教育学生要每天反省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我们也应该学习。青年人既需要坚韧,也需要热血,既要兢兢业业,又要锐意进取。敬业是一种感恩之心,也是一种责任感。成长对得起父母的养育,学习对得起老师的栽培,工作对得起百姓的期望。不管人前人后,不推卸、不敷衍、尽全力,自会开开心心。就像孔子所说,问心无愧,哪里会有忧愁和恐惧呢。

  生命的意义还在于友善他人,乃至帮助他人。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而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残年风烛的九旬老人拾荒助学子,病弱身体,高贵心灵。托举兄弟不惧危险徒手救人,淳朴平凡,却显英雄本色。杭州公交救火则见证了一场正能量的传递。这些感动就在我们身边,快乐就是助人的真谛。生活中的友善其实也是从身边做起的,先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体谅他人。然后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百姓有事积极解决,同事繁忙主动帮助,邻里生病相互关心。很喜欢这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诚为天之道,信为人之本。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信义兄弟孙东林为逝去哥哥遵守承诺,为良心奔波,为信义传承。守墓老兵陈俊贵为了一句嘱托守护战友墓地一生,那就是义薄云天。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守信,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做到,工作中不营私舞弊。光明磊落,心思坦荡,才能培养良好品德。广大官员要诚与中,形与外。就是说内心真诚,就会流露于言表,而不是装出来的,如此才能屹立不倒。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光明品德,使人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社会。身边的人们用自身行动传递了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引领和构建着整个民族的理想信念。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这样的人生信条,将会让我们不迷茫、不忧虑、有担当,不断为成长积蓄力量。

  《身边的感动》观后感3

  央视一套10月16日7时55分的《身边的感动》栏目播出了我市山村教师孙克会的感人事迹,使我深有感触。

  孙克会是汝阳县王坪乡孤石小学的一名教师,由于左腿残疾,他靠一根拐杖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同时也支撑起山村孩子的梦想。36年间,他一直深爱着自己的职业,遇到下大雨河沟涨水,他就拄着拐杖,翻山越岭,绕道两公里多,坚持按时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36年来,有560余名学生从孤石小学毕业,有10多名他教过的学生考上了大学。他单腿拄杖,36年的风霜雨雪,他撑起的不仅是自己的身体,更是闭塞山村里孩子们读书的希望,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灿烂古训。汝阳县山村教师孙克会,用36年的时间坚守着那颗“用知识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心,谱出了大山里最动听的拐杖声。

  13岁时因砍柴受伤截肢,从此用单腿撑起生命,但却谱写出了最灿烂的春秋让桃李丰收。汝阳县山村教师孙克会,用爱和坚守撑起了山村孩子们读书的梦想,也为这个穷乡僻壤带来了希望。他是一名数学教师,左手三角板、右手捏一支粉笔,画完一下挪动一步都会摇摇欲坠,他会慌张的快速拿起拐杖撑着。讲台上板书,讲台下检查作业,累了就用胳膊肘压会儿桌子继续挺直身子,额头上总会渗出细密的汗珠。36个寒暑,一万三千个日子,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只为了那灵魂本能的付出和坚守——要给孩子们最好的教学质量。

  孙克会老师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随之,小学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营养早餐、崭新的球台、整齐的课桌。唯一不变的是孙克会,他一直在那里坚守,学生们叫他“守护神”。他照样照料孩子们的吃喝玩和学习。从弱冠之年到头生华发,他成了大山深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拐杖的“噔噔”声也时常牵动着孩子们的心,那是最让人踏实和感动的美妙音乐。家长们听到他的拐杖声就知道孩子平安到家了。

  学习了孙克会老师的先进事迹使我感触良多,一切为爱,单腿支起怒放的生命,并将这蓬勃的生机洒遍山河,灌溉祖国的幼苗。通过学习我发觉与这些优秀教师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我却发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身边的感动》观后感】相关文章:

身边的感动话题作文11-24

关于身边感动的作文10-10

感动就在身边06-08

感动在身边作文10-18

身边的微感动作文12-19

寻找身边的感动作文11-13

写身边的感动作文01-28

感动在我身边的作文01-03

感动就在身边的作文09-23

关于身边的感动学生作文09-01